吳伯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吳伯通

大明
籍貫 四川順慶府廣安州
出生 四月初三日
配偶 歐氏
親屬 曾祖吳海,祖吳友能,父吳輔,母辛氏
出身
  • 天順八年甲申科進士

吳伯通(1441年—1502年),字原明,号石谷四川順慶府廣安州浓溪镇人,民籍,治《易經》,年二十四歲中式天順八年甲申科第三甲第八十九名進士[1]。四月初三日生,行二,曾祖吳海;祖吳友能;父吳輔;母辛氏。具慶下,妻歐氏,兄伯良,弟伯淳。家宅在廣安州青蓮庵以南六十里的地方[2]。由州學增廣生中式四川鄉試第三名舉人會試中式第十五名[3]。授官大理寺右评事。成化十一年(1475年)升任河南按察使司佥事,在河南兴建书院四所。成化十九年(1483年),父丧丁忧去职。后起为浙江提學副使,转云南按察使。[4][5]弘治十一年(1498年),转贵州按察使。同年冬辞官回乡。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月病卒,墓在廣安州東北。[6]其留存在世有吳伯通達意稿三十四卷[7]及著作《嘉禾瑞麥詩》[8]

  • 大理寺署右寺副
  • 成化十一年正月,陞河南按察司僉事吳僉事
  • 成化十四年三月,提調學校
  • 弘治二年十一月,浙江按察司副使,提調學校
  • 弘治九年四月,陞雲南按察使
  • 成化十四年三月,提調學校
  • 弘治十年二月,六科言其才力不及,例應調用,而十三道言其老懦無為,例應致仕,調貴州按察使
  • 弘治十二年正月,罷歸

参考资料

  1. ^ 1464年,吴伯通赐进士第,初授大理寺右评事,成为事业的开端。这时遇到一个老乡,他叫潘青,字源洁,也叫潘源洁。这个人对独自一人到京工作的吴伯通帮助很大:“独寓京邸”,“选曹招予与同馆食,待予如兄弟。”。可以这么说,吴伯通与潘青的关系,正如吴伯通自己说:“谊盖厚矣。”。潘青是湖北荆州府推官,潘青的先祖来自江西袁洲府宜春县人。曾祖潘觉应,元季之乱入蜀,居广安,当时为广安州人;祖为潘福,字善初,配陶氏;父亲潘可学,字幽礼,年九十余岁,蒙诏恩授承事郎,予冠带以荣终身,潘青的母亲邓氏,继范氏、丁氏、郭氏。潘青是邓氏所生,开始娶州人周永清的女儿,后娶河南西华县簿宕渠蒲永康的女儿,后娶顺天府推官刘尚伦的女儿。藩青有五个儿子:潘时中(先去世)、潘时正(娶丁氏)、潘彦(取周氏)、潘时冕(国子监生)、潘时懋(娶杨氏)。两个女儿潘时兰,嫁指挥佥事李英,潘时蕙,嫁湖广按察司佥事邓杞子拱明。孙男有五个:潘柱(娶陶氏)、潘桄、潘枨、潘槔。
  2. ^ 青蓮庵在州北六十里即吴伯通宅子《(雍正)四川通志47卷卷二 十八下》
  3. ^ 《天順八年甲申科進士登科錄》
  4. ^ 吳伯通廣安人天順進士歷官按察使學務躬行以道自任督學河南浙江振起士類惓惓以治心養性為訓居家建甘棠書院教授百餘人手錄白鹿洞規示之著達意稿續近思錄其學根極于性命之理而發揮于王道學者稱石谷先生《(萬曆)四川總志34卷 四川總志卷之十 明萬曆刻本》
  5. ^ 弘治三年按察使干大節提學副使吳伯通恊命修葺學宮因立科第題名石翰林《(萬曆)杭州府志100卷 萬曆杭州府志卷之四十一 明萬曆刻本》吳伯通字原明四川廣安州人天順甲申進士弘治三年擢浙江提學副使覃精百家尤粹於性命之學嚴立科條以督諸士諸士亦嚴事之甄別精當善獎進人如胡端敏孫忠烈秦從簡輩皆識㧞於疇伍中以國器期之後皆樹忠節以功徳知名當世《(萬曆)杭州府志100卷 萬曆杭州府志卷之六十二 明萬曆刻本》
  6. ^ 墓在廣安州東北《(雍正)四川通志47卷卷二十九上》
  7. ^ 吳伯通達意稿三十四卷四川廣安州人甲申進士《文瑞樓藏書目錄12卷文 瑞樓藏書目錄卷十- -清嘉 夔四至十六年桐川顧氏刻讓書齋叢書本》
  8. ^ 嘉禾瑞麥詩 明 吳伯通 萋萋禾苗在彼東阡有黍有粟靈雨膏焉益之霢霂稼滋蕃鮮一莖三穗茲豈偶然父老僉曰我尹仁賢尹不自居功歸於天和德於上吾皇惟乾臣則坤道代終無愆卓哉令尹君子謙謙我昔持節宛洛十年作人無效永負魚鳶披圖感媿旱麓之篇安得嘉穀於牣三川《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320卷 草木典第二十三卷 清雍正銅活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