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眉池慈濟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坐标22°54′26″N 120°12′49″E / 22.90714°N 120.2137°E / 22.90714; 120.2137

月眉池慈濟宮
基本信息
位置 臺灣高雄市湖內區信義路255號
主神保生大帝
例祭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聖誕)[1][2]
廟格地方境主(建築年代:1983年)
建筑详情
本殿構造重簷歇山式
建立时间永曆三十五年(1681年)[1][2]
地圖
地圖
月眉池慈濟宫側面
正殿

月眉池慈濟宮,位於臺灣高雄市湖內區,為一台灣民間信仰廟宇,主祀閩南醫神保生大帝(大道公)。每十二年啟建五朝清醮。

歷史沿革

立廟由來

據《湖內鄉誌》記載,該廟開基年代不明,嘉慶元年(1796年)才建簡陋茅廟供奉保生大帝,後重建新廟定名慈濟宫[3]。但根據《鳳山縣采訪冊》的記載,該廟是康熙二十年(1681年)李天賜建[註 1][1]

而根據該廟沿革碑的記載,該廟由來可追溯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當地先民本地從漳州、泉州渡海來臺時,因擔心渡海發生危險,而自白礁慈濟宫迎奉保生大帝金身以求庇佑[4]。先民來臺後散居於文賢里十三莊,搭建簡陋草寮供奉保生大帝[4]。信徒們雖感念保生大帝神恩而想正式建廟,但因未找到適當地點而擱置未建[4]。後來到了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據說月眉池[註 2]夜夜出現毫光閃耀,約持續有一個月,而後保生大帝顯化成一老者指著月眉池向民眾說此池為蓮花穴,乃一風水寶地,而出現毫光乃是神明表示要得此地理之故[4]。於是文賢里中厝、下厝、那拔林、海埔、太爺、葉厝甲、頂王、下王[註 3]、頂黃、下黃、月眉池、草地尾、草子寮等十三莊境眾集資擇定月眉池建廟,由李天賜負責此事[4]。因為此廟建在月眉池,遂在神明指示下定名為「月眉池慈濟宮」,在當地又俗稱大廟[4]

發展

創廟之後,原本十三莊中因發生歧見,太爺與草子寮退出廟務[4][3]。之後該廟在雍正三年(1725年)葉惠整修,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必捷重修,光緒十八年(1892年)鄭武再修[4][1]。日大正十五年或昭和元年(1926年)時[註 4],慈濟宫再次整修[4][1]

二次大戰後,該廟在民國56年(1967年)重修[4][1]。後因廟宇年久失修,而在民國67年(1978年)拆除重建,此次工程並增設「超峰寺」與「天聖殿」,供奉觀世音菩薩與玉皇大帝等神祇,最後在民國72年(1983年)落成[4][1]。此後因九二一大地震等影響導致漏雨等問題,該廟在民國99年(2010年)再次進行7個月的修繕工程[4]

註釋

  1. ^ 原文:「一在圍仔莊(文賢),縣西北六十七里,屋八間(額「慈濟宮」),康熙二十年李天賜建,雍正三年葉惠修,嘉慶十六年林必捷重修,光緒十八年鄭武再修。」
  2. ^ 根據該廟沿革碑所寫,此池是明寧靖王朱術桂所鑿,並植蓮花於池中供遊賞,因池狀如月而得名[4]
  3. ^ 碑文刻「頂王、下王」,而《湖內鄉誌》則寫作「頂庄、下庄」[4][3]
  4. ^ 1926年12月25日起是昭和元年。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慈濟宫. 文化資源地理系統.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1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2. ^ 2.0 2.1 蘇福隆 總編輯. 《大湖文化志‧高雄縣湖內鄉各廟宇一覽表》. 大湖社區發展協會. 2005-07: 頁96. ISBN 986-81401-0-2. 
  3. ^ 3.0 3.1 3.2 劉水棟 主編、陳進財 總編輯. 《湖內鄉誌》. 湖內鄉公所. 1986-02-01: 頁87.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高雄縣湖內鄉月眉池慈濟宫沿革〉碑. 月眉池慈濟宫.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