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嘉祐(719?—?),字從一趙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趙縣)人[註 1]。唐朝官员,大曆时詩人。[註 2]

生平

李嘉祐生年不可考。闻一多唐诗大系》定为719年,不知所据[1]

天寶七年(748年)楊譽榜進士,授祕書省正字,升补阙[2]。后因事由侍御史贬謫鄱阳縣令,有诗“四年谪宦滞江城,未厌门前鄱水清。”[註 3]。四年后量移江阴縣令[1]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回朝任拾遗[3]司勋员外郎[4],而大曆中期,又出京擔任袁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市刺史。大曆九年(774年)卸任後定居苏州[註 4]大曆末至建中初,起用爲台州刺史[註 5]約卒於建中四年以前。[註 6]

文学成就

嘉祐與嚴維劉長卿冷朝陽[註 7]等人友好。工詩,詩風麗婉,有齊梁風。刘辰翁评论道:“ 李袁州(嘉祐)中兴高流 ,与钱(起)、郎(士元)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5]。有诗二卷,[註 8]全唐诗》存其诗二卷,共134首。

参看

注釋

  1. ^ 李嘉祐有诗《送窦拾遗赴朝因寄中书十七弟》,据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證“十七弟”即李纾。李嘉祐還有送李纾之诗《送从弟归河朔》云:“故乡那可到,令弟独能归”,赵郡即属河朔
  2. ^ 李嘉祐曾被宋人江鄰幾的《雜誌》一書納入大曆十才子中。
  3. ^ 刘长卿诗《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佑江亭》中有“稚子能吴语,新文怨楚辞。怜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之語,可能是以文賈禍。另外也可能跟李本人行事張揚有關,《旧唐书》本传中记载说:李登第后,“并州长史张惠贞奇其才,礼接甚厚,感之,撰乐词以叙情,于席上自唱自舞,神气豪迈。张说镇并州,礼翰益至。”
  4. ^ 诗僧皎然有《七言奉酬李员外使君嘉佑苏台屏营居春首有怀》:“移家水巷贫依静,种柳风窗欲占春。”
  5. ^ 李嘉祐何時出任台州刺史有兩種說法,一是參考《嘉定赤城志》卷八秩官“門歷代郡守”,即上元二年;二是大曆末到建中二年之間。刘长卿於大历末至建中二年(781)在睦州司马任上,写有《送台州李使君兼题国清寺》诗(《刘随州诗集》卷九),有“露冕新承明主恩”之句,說明李嘉祐是由閒居苏州起用台州刺史,可能於建中年間卒於台州刺史任上。
  6. ^ 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李嘉祐考》認為“李嘉祐约于大历后期卸袁州刺史任,罢职闲居于吴越一带,可能即卒于大历末,确切的卒年则无考。”[1]但在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五冊由陶敏進行了重大修正,即李嘉祐任台州刺史確在袁州刺史之後,其卒年亦後推至建中年間。《全唐文》卷四九三收有权德舆《送钮秀才谒信州陆员外(陆长源)便赴举序》:“故临海(台州)守李君(嘉祐),予从父户部(權器),皆以文艺风骚为师友。”,可推知李嘉祐卒年應在權器之前,且台州为李嘉祐之终官。按,權器卒于建中四年(783),其侄權德舆写有权器祭文,存《全唐文》卷五O八。
  7. ^ 唐才子传》卷四冷朝阳小传称:“大历四年齐映榜进士及第,不待调官,言归省觐,自状元以下,一时名士夫及诗人李嘉祐、李端、韩翃、钱起等,大会赋诗攀饯。”
  8. ^ 新唐书·艺文志》丁部集录别集类著录李嘉祐诗一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为二卷。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傅璇琮. 唐代诗人丛考.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232–249. ISBN 7101035965. 
  2. ^ 李嘉祐有《晚发咸阳,寄同院遗补》詩。
  3. ^ 李嘉祐有〈送獨孤拾遺先輩先赴上都〉詩。
  4. ^ 劳格:《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八
  5. ^ 唐音癸签》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