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楚漢之際諸侯疆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十月,沛公劉邦攻入關中王朝覆滅。二月,項羽劃地分封滅秦有功將領、舊六國貴族及秦朝降將等18人為王。楚漢之際諸侯疆域以秦郡為基礎上劃定,連續數年混戰,期間行政區的建制少有變動。

各諸侯國封域

各諸侯國封域除西楚國九郡之目,西魏國與代國統領郡數有所爭議。下表郡數採納秦四十八郡說,列出周振鶴《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卷》及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二書所記的各郡轄縣。

前206年二月各諸侯國封域列表
封國 封王 都城 秦郡域 轄縣 備注
西楚國 項羽 彭城 碭郡 碭縣下邑縣芒縣睢陽縣雍丘縣外黃縣單父縣濟陽縣虞縣蒙縣栗縣[註⁠ 1]譙縣酇縣爰戚縣昌邑縣東緡縣菑縣[註⁠ 2]大梁縣啟封縣圉縣陳留縣襄邑縣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十二月項羽兵敗被殺,正月封韓信為楚王。
東郡 濮陽縣白馬縣燕縣茬平縣都關縣成武縣東阿縣觀縣[註⁠ 1]頓丘縣東武陽縣濟陰縣廪丘縣聊城縣定陶縣宛朐縣酸棗縣陽平縣虛縣桃林縣曹縣成陽縣[註⁠ 3]甄城縣長垣縣平丘縣[註⁠ 4]乘縣句讀縣清氏縣
薛郡 魯縣薛縣汶陽縣無鹽縣平陸縣卞縣承縣蕃縣鄒縣滕縣任城縣瑕丘縣上邳縣[註⁠ 1]亢父縣方輿縣[註⁠ 5]胡陵縣寧陽縣陰平縣建陽縣平陽縣剛縣須昌縣柴縣
東海郡 郯縣下邳縣海陵縣建陵縣蘭陵縣繒縣淮陰縣凌縣襄賁縣廣陵縣新東陽縣盱眙縣朐縣武原縣[註⁠ 1]堂邑縣游陽縣東陽縣播旌縣贅其縣
四川郡 沛縣留縣蕭縣彭城縣下相縣徐縣取慮縣相縣僮縣下蔡縣傅陽縣厹猶縣山桑縣呂縣虹縣符離縣銍縣蔪縣城父縣豐縣平阿縣竹邑縣菑丘縣郚縣戚縣
淮陽郡 陳縣長平縣新郪縣南頓縣新蔡縣陽夏縣柘縣平輿縣陽安縣苦縣固陵縣寧陵縣[註⁠ 1]細陽縣[註⁠ 1]新陽縣項縣上蔡縣安陽縣郎陵縣西平縣汝陽縣汝陰縣慎縣榆縣陘山縣成陽縣召陵縣寢縣安陵縣
南陽郡 宛縣胡陽縣陽成縣魯陽縣犨縣雉縣葉縣比陽縣樂成縣隨縣蔡陽縣酇縣鄧縣穰縣酈縣新野縣析縣平氏縣丹水縣南陵縣博望縣陰縣新陰縣復縣新都縣山都縣筑陽縣
會稽郡 吳縣烏程縣延陵縣海鹽縣錢塘縣山陰縣丹徒縣浙江縣富春縣餘杭縣由拳縣諸暨縣烏傷縣太末縣句章縣餘姚縣上虞縣婁縣陽羨縣曲阿縣鄞縣
鄣郡[註⁠ 6] 秣陵縣[註⁠ 7]丹陽縣[註⁠ 7]江乘縣[註⁠ 7]黟縣[註⁠ 7]歙縣[註⁠ 7]邳鄣縣[註⁠ 8]
漢國 劉邦 南鄭 漢中郡 南鄭縣房陵縣西成縣成固縣沮縣武陵縣白水縣[註⁠ 9]上庸縣錫縣甸陽縣安陽縣長利縣故道縣[註⁠ 10]鄖陽縣荊山道[註⁠ 11]
蜀郡 成都縣郫縣嚴道縣雒縣臨邛縣武陽縣湔氐道南安縣新都縣綿虒道青衣道梓潼縣陰平道涪縣甸氐道葭萌縣陽陵縣[註⁠ 1]資中縣[註⁠ 1]郪縣邛縣
巴郡 江州縣[註⁠ 12]枳縣朐忍縣宕渠縣臨江縣涪陵縣安漢縣江陽縣魚縣僰道閬中縣墊江縣
雍國 章邯 廢丘 內史 廢丘縣斄縣美陽縣好畤縣漆縣杜陽縣槐里縣汧縣雍縣虢縣郿縣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七月滅雍國,以其地置中地郡[參⁠ 1]
隴西郡 臨洮縣西縣成紀縣下辨縣冀縣上邽縣狄道縣獂道縣綿諸縣蘭干縣略陽縣襄武縣薄道予道武都道戎道辨道阿陽縣氐道縣[註⁠ 13]平樂縣[註⁠ 10]枹罕縣羌道[註⁠ 1]榆中縣[註⁠ 1]
北地郡 義渠縣烏氏縣朝那縣陰密縣泥陽縣昫衍縣[註⁠ 14]涇陽縣方渠縣除道郁郅縣安武縣昫衍道[註⁠ 15]歸德縣鹵縣彭陽縣略畔縣長武縣
塞國 司馬欣 櫟陽 內史 咸陽縣頻陽縣重泉縣寧秦縣下邽縣櫟陽縣高陵縣杜縣芷陽縣雲陽縣臨晉縣旬邑縣麗邑縣胡縣上雒縣藍田縣商縣衙縣武城縣郃陽縣戲縣酆縣懷德縣鄭縣夏陽縣船司空縣翟道縣弋陽縣徵縣陳倉縣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八月滅塞國,以其地置渭南郡河上郡[參⁠ 2]
翟國 董翳 高奴 上郡 高奴縣原都縣徒涇縣膚施縣廣衍縣陽周縣平都縣饒縣平陸縣定陽縣[註⁠ 1]西都縣襄洛縣[註⁠ 1]高望縣[註⁠ 16]平周縣雕陰道中陽縣洛都縣雕陰縣圜陽縣白土縣武庫縣漆垣縣定陽縣博陵縣富昌縣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八月滅翟國,地入為漢郡。
西魏國 魏豹 平陽 河東郡 安邑縣臨汾縣汾陰縣垣縣蒲反縣平陽縣楊縣絳縣皮氏縣蒲子縣彘縣濩澤縣北屈縣底柱縣左邑縣新襄陵縣風縣猗氏縣土軍縣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三月滅西魏國,地入為漢郡。
上黨郡 長子縣壺關縣余吾縣端氏縣潞縣涅縣銅鞮縣襄垣縣屯留縣泫氏縣陭氏縣高都縣涉縣閼於縣[註⁠ 1]
河南國 申陽 洛陽 三川郡 雒陽縣滎陽縣岐縣[註⁠ 17]新城縣盧氏縣緱氏縣陝縣宜陽縣新安縣卷縣陽武縣平陰縣京縣成皋縣梁縣鞏縣黽池縣華陽縣焦縣河南縣中牟縣穀城縣倫氏縣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十月滅河南國,以其地置河南郡。[參⁠ 3]
韓國 韓成 陽翟 潁川郡 陽翟縣新父城縣昆陽縣舞陽縣鄢陵縣郟縣成安縣潁陰縣潁陽縣襄城縣新襄城縣許縣陽城縣長社縣大騩縣新鄭縣尉氏縣郾縣定陵縣閑陽縣密縣苑陵縣應縣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項羽殺韓成,立鄭昌為韓王。次年(前205年)鄭昌降漢,劉邦立韓王信為韓王。
殷國 司馬卬 朝歌 河內郡 懷縣溫縣軹縣武德縣曲陽縣修武縣邢丘縣野王縣共縣山陽縣朝歌縣汲縣河陽縣[註⁠ 18]蕩陰縣隆慮縣安陽縣州縣內黃縣繁陽縣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三月滅殷國,以其地置河內郡。[參⁠ 4]
代國 趙歇 代郡 代縣當城縣新平舒縣鹵城縣廣昌縣[註⁠ 1]參合縣班氏縣延陵縣平邑縣東安陽縣原陽縣高柳縣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十月,趙歇改任趙王,立陳餘為代王。明年十月漢滅代國,地入漢郡。
太原郡 晉陽縣霍人縣慮虒縣中都縣祁縣茲氏縣榆次縣平陶縣上艾縣離石縣藺縣大陵縣陽曲縣鄔縣隰縣狼孟縣沂陽縣皋狼縣陽邑縣盂縣界休縣廣武縣[註⁠ 1]
雁門郡 善無縣平城縣繁畤縣崞縣馬邑縣樓煩縣埒縣新城縣沃陽縣汪陶縣
雲中郡 雲中縣西安陽縣[註⁠ 19]九原縣[註⁠ 19]沙陵縣武泉縣南輿縣[註⁠ 19]曼柏縣[註⁠ 19]莫䵣縣[註⁠ 19]襄陰縣咸陽縣原陽縣北輿縣河陰縣[註⁠ 19]楨陵縣稒陽縣[註⁠ 19]駱縣武都縣[註⁠ 19]
恒山國 張耳 襄國 邯鄲郡 邯鄲縣柏人縣[註⁠ 1]鄗縣武安縣信都縣易陽縣鄴縣廣平縣陰安縣魏縣武始縣 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十月改為趙國,趙歇任趙王。三年(前204年)漢滅趙國,立張耳為趙王。
恆山郡 東垣縣封斯縣奴盧縣南行唐縣寧壽縣九門縣上曲陽縣井徑縣平臺縣新處縣石邑縣曲逆縣北平縣苦徑縣望都縣房子縣樂陰縣宜安縣壽陵縣元氏縣安國縣唐縣
清河郡 東武城縣厝縣南宮縣[註⁠ 20]觀津縣[註⁠ 1]東陽縣鉅鹿縣[註⁠ 20]宋子縣[註⁠ 20]楊氏縣[註⁠ 20]下曲陽縣[註⁠ 20]清陽縣成襄縣[註⁠ 20]平襄縣[註⁠ 20]任縣[註⁠ 20]下博縣[註⁠ 20]武邑縣[註⁠ 20]
河間郡 樂成縣章武縣高陽縣平舒縣[註⁠ 1]中邑縣武垣縣南皮縣饒陽縣[註⁠ 1]安平縣文安縣鄚縣阿武縣
九江國 英布 九江郡 壽春縣陰陵縣舒縣灊縣六縣歷陽縣曲陽縣安豐縣東城縣鍾離縣雩婁縣居巢縣建陽縣 漢高帝四年(前203年)七月改封英布為淮南王。
廬江郡 新淦縣鄡陽縣番陽縣南昌縣[註⁠ 1]餘汗縣[註⁠ 1]南野縣[註⁠ 1]廬陵縣安平縣
衡山國 吳芮 衡山郡 邾縣期思縣弋陽縣鄂縣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地入淮南國。
臨江國 共敖 江陵 南郡 江陵縣竟陵縣夷陵縣鄢縣安陸縣西陵縣[註⁠ 21]芰江縣沙羨縣醴陽縣[註⁠ 22]秭歸縣夷道縣臨沮縣州陵縣下雋縣[註⁠ 23]孱陵縣[註⁠ 22]銷縣當陽縣酈邑縣[註⁠ 1]郢縣左雲夢縣右雲夢縣鄀縣伊廬縣邔縣巫縣 後卒,子共驩立。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十二月滅臨江國,二月封吳芮為長沙王。
蒼梧郡 臨湘縣[註⁠ 23]羅縣[註⁠ 23]益陽縣[註⁠ 23]艾縣[註⁠ 23]醴陵縣[註⁠ 23]郴縣零陵縣攸縣洮陽縣冷道縣南平縣桂陽縣營浦縣舂陵縣觀陽縣齕道縣蒼梧縣耒陽縣
洞庭郡 沅陵縣臨沅縣酉陽縣無陽縣[註⁠ 1]遷陵縣零陵縣辰陽縣[註⁠ 1]索縣門淺縣[註⁠ 1]上衍縣[註⁠ 1]新武陵縣[註⁠ 1]沅陽縣[註⁠ 1]陽陵縣昆陽邑竟陵縣
遼東國 韓廣 無終 右北平郡 無終縣昌城縣夕陽縣薋縣廣成縣白狼縣徐無縣字縣廷陵縣[註⁠ 1]石城縣 漢高帝元年(前206年)八月燕王臧荼滅遼東國,併其國。
遼西郡 令支縣肥如縣陽樂縣徒河縣柳城縣安平縣海陽縣
遼東郡 襄平縣險犢縣候城縣
燕國 臧荼 廣陽郡 薊縣易縣涿縣范陽縣良鄉縣容城縣成縣方城縣安次縣
上谷郡 夷輿縣且居縣沮陽縣軍都縣寧城縣上蘭縣居庸縣潘縣茹縣下落縣
漁陽郡 漁陽縣泉州縣白檀縣
膠東國 田市 即墨 即墨郡[註⁠ 24] 即墨縣黃縣腄縣高密縣[註⁠ 25]下密縣[註⁠ 25]平壽縣[註⁠ 25]都昌縣[註⁠ 25]夜縣昌陽縣昌武縣東牟縣魏其縣[註⁠ 1]臨朐縣新城縣[註⁠ 25]淳于縣[註⁠ 25]瓡縣[註⁠ 25]故幕縣[註⁠ 25] 漢高帝元年(前206年)六月為齊王田榮所滅,併其國。
齊國 田都 臨淄 臨淄郡 臨淄縣東安平縣狄城縣臨朐縣繆城縣博昌縣樂安縣千乘縣昌國縣高宛縣 漢高帝元年(前206年)五月,田榮起兵反抗項羽,敗田都自立為齊王。後卒,弟田橫立。四年(前203年)十一月漢將韓信滅齊國,隔年立為齊王。
琅邪郡 琅邪縣高陽縣[註⁠ 26]東武縣邞縣陽都縣[註⁠ 26]贛榆縣

費縣[註⁠ 1]莒縣[註⁠ 26]不其縣箕縣南武縣[註⁠ 26]莒陽縣[註⁠ 26]

濟北國 田安 博陽 濟北郡 東平陵縣[註⁠ 27]般陽縣[註⁠ 27]梁鄒縣[註⁠ 27]於陵縣[註⁠ 27]高櫟縣盧縣千童縣平原縣蓍縣嬴縣[註⁠ 27]樂陵縣漯陰縣鬲縣博城縣[註⁠ 27]高成縣[註⁠ 1]浮陽縣泰山縣[註⁠ 27]平陽縣[註⁠ 27]歷城縣[註⁠ 27] 漢高帝元年(前206年)七月為齊王田榮所滅,併其國。

注解

    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
  2.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穀縣」。
  3.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城陽」。
  4.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誤作「平邱」。
  5.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方與」。
  6.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郡。
  7. ^ 7.0 7.1 7.2 7.3 7.4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會稽郡領縣。
  8. ^ 疑即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的「鄣縣」,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列為待考縣份。
  9.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蜀郡領縣。
  10. ^ 10.0 10.1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蜀郡領縣。
  11.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王偉《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究》以此道為漢中郡屬縣。
  12.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江縣」。
  13.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邸道」。
  14.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新秦中領縣。
  15.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新秦中領縣。
  16.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新秦中領縣。
  17.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碭郡領縣。
  18.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河雍」。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九原郡領縣。
  20.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鉅鹿郡領縣。
  21.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衡山郡領縣。
  22. ^ 22.0 22.1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洞庭郡屬縣。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長沙郡領縣。
  24.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膠東郡。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膠西郡領縣。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城陽郡領縣。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泰山郡領縣。

參考文獻

    參:

  1. ^ 《漢書》卷28上〈地理志上〉:「右扶風,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雍國,二年更為中地郡。」
  2. ^ 《漢書》卷28上〈地理志上〉:「京兆尹,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為渭南郡。 左馮翊,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名河上郡。」
  3. ^ 《漢書》卷1上〈高帝紀上〉:「〔高帝二年十月〕河南王申陽降,置河南郡。」
  4. ^ 《漢書》卷1上〈高帝紀上〉:「〔高帝二年三月漢王〕下河內,虜殷王卬,置河內郡。」

書籍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200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ISBN:9787509705704
  • 周振鶴,《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卷》,2016年,復旦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9111613

地圖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正體字版),臺北:曉園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