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提標館
提標館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臺灣 880 澎湖縣馬公市中央里中山路56號 | ||||
主神 | 天上聖母 齊天大聖 中壇元帥 福德正神 十三王公 | ||||
廟格 | 會館廟 | ||||
開基 | 清朝 澎湖水師協 水師提標營 | ||||
建立时间 | 清朝 康熙年間 | ||||
地圖 | |||||
汉语名称 | |||||
|
澎湖提標館,全銜澎湖水師提標館,其設立可追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後,朝廷在澎湖設立營制(即澎湖水師協),駐軍兵源採內地班兵輪調,因遠離故土,遂私建伙房,在聚會之所各自搭建神龕祭祀。[1]澎湖提標館原為福建水師提標營聚會之所,由於福建水師提標營原址駐紮廈門島[2],主祀天上聖母的香火係自廈門天后宮請來,與銅山武聖殿皆是由班兵會所轉變而來的廟宇,早名舊承祠、祖承祠。[3]23°33′49″N 119°33′52″E / 23.563623°N 119.564403°E
提標館與清代班兵簡史
清領台灣初期(康熙年間)朝廷並不在臺灣當地募兵駐守,兵源而多從福建綠營輪調而來。[4]按林豪《澎湖廳志》記載,其時駐澎營制應撥班兵兩千名,各分為四起輪戌,三年一換。[1]
- 康熙23年(1684年)-朝廷在澎湖設立澎湖水師協,依據營制從水師提標營、南澳鎮本標營、南澳鎮銅山營與閩安水師協標營中抽取兵卒調往媽宮澳進駐(今馬公市),兵卒均由前一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攻澎之水師整編而成。四營兵卒各自立同鄉會館,共伙而祭祀神明;其中「(水師)提標館」與「南澳館」奉祀天上聖母媽祖,「銅山館」與「閩安館」則奉祀武聖關公。[5]
- 乾隆47年(1782年)-朝廷裁撤142名標兵。調離金門鎮標兵移戌安平,原派往澎湖水師協的兵員缺額由海壇鎮標營、南澳鎮、銅山營等各營兵補足派編成,被調往澎湖的海壇鎮標兵設立「海壇館」。同年又從烽火門調兵往澎湖,原烽火門兵員在澎湖設立「烽火館」,統計澎湖駐軍數共1858名。[5][1]
- 道光29年(1849年)後,原本應三年一調的班兵便未再輪替。[1]不少班兵便在澎湖落地生根、娶妻生子;其中班兵籍貫多來自福州府海壇島、漳州府銅山(東山島)以及泉州三邑。[6]
- 同治七年(1868年),清廷頒布駐台班兵採行裁兵加餉新令,無家眷者資遣回內地。[7]同年,銅山標右營與南澳標右營各自設立「媽祖館」與「海山館」,皆奉祀天上聖母。自此以降,清代班兵依據籍貫或標營名稱設立祭祀會所,共計七館。時稱「七館八名」,係「海山館」另有「金門館」的名稱之故。[5]
澎湖水師提標館成員來自福建水師提督統轄的「提標營」[a][8][2],福建水師提標營又分中營、左營、右營與前營[9],於是人數頗眾,當時定居留在澎湖娶妻的標兵也是最多,籍貫又以漳州和泉州三邑(晉江、惠安、南安)為主。[5]
昔清代班兵緣以同鄉設立的澎湖七所會館;閩安館與海山館今已不存、南澳館僅剩斷垣殘壁[10]、烽火館尚存乾隆30年(1765年)立的〈重建烽火館碑記〉[11](位於今馬公市民族路租車行巷弄中)與光緒16年(1891年)立的〈烽火館充香費碑〉[12]、海壇館館址不存,其伙房被改建為施公祠(祠內保留殉職海壇標兵的牌位),媽祖館與銅山館合併[13],現僅存施公祠、銅山武聖殿與提標館尚有後人管理。
澎湖班兵會館列表
原屬標營 | 標營原址 | 會館名稱 | 設立時間 | 奉祀 | 現況 | 備註 |
---|---|---|---|---|---|---|
福建水師提督標營 | 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廈門島[2] | 水師提標館 | 約康熙23年
(1684年) |
天上聖母 | 澎湖提標館 |
|
南澳鎮標營 | 福建漳州府詔安縣.南澳島 | 南澳館 | 僅存斷壁殘垣 | |||
南澳鎮銅山營 | 福建漳州府東山縣.東山島 | 銅山館 | 關聖帝君 | 遷址 | 與媽祖館合併 | |
閩安水師協標營 | 福建福州府閩縣.閩安鎮 | 閩安館 | 不存 | |||
海壇鎮標營 | 福建福州府福清縣平潭廳.海壇島 | 海壇館 | 約乾隆47年
(1782年) |
館址不存 | 伙房改建成施公祠 | |
烽火門(營) | 福建福寧州.烽火島[15] | 烽火館 | 關聖帝君 | 不存 | 尚存石碑碑文 | |
南澳鎮銅山營右營 | 福建漳州府東山縣.東山島 | 媽祖館 | 同治七年
(1868年) |
天上聖母 | 現址即銅山武聖殿 | 改主祀關聖帝君 |
南澳鎮標右營 | 福建漳州府詔安縣.南澳島 | 海山館 | 不存 | 又稱金門館 |
提標館建築沿革
提標館在清代之際,館址位於海尾崎頂(今澎湖醫院東側),外觀形似東甲北極殿,莊嚴非常。1895年日軍攻陷澎湖之後,提標館被日本人佔據,挪作他用。原本供奉的天上聖母神像只得移往中和照相館(今中正路屈臣氏藥妝店)後方的民房祭祀。後來因民房狹小,提標館館員乃倡議另尋新址建館。昭和四年(1929年)落成於現址,場館外觀與澎湖水仙宮相似,皆為二層樓的洋房風格建築;當時二樓為祭祀場所,樓下則租給馬公冰廠,租金添作香火之用。[5]
民國75年(1986年),提標館年久失修,又遭逢韋恩颱風侵襲,屋舍受損嚴重,館方決議拆除、原地重建,眾神像金身駐蹕於東衛天后宮,民國77年(1988年)洋式三層樓建築竣工,神明廳設置於三樓。民國99年(2010年)八月再度動工重修,考量香客參拜之便利性,請示媽祖同意後,神明廳遂移至一樓,民國100年(2011年)三月竣工安座。[5]
奉祀
天上聖母
提標館主祀天上聖母,媽祖金身有「大媽」、「二媽」與「三媽」之分,旁祀千里眼與順風耳。[16]
齊天大聖
齊天大聖是館內最受歡迎的神祇,早時醫療不發達,也有不少信眾來此求藥籤或指點迷津,古時婦女或來祈求孩兒乖巧,皆來求助齊天大聖,人云靈驗非常。[17]
高公清標長生祿位
高清標為榕城高氏之後,先祖高鋼為避唐末黃巢之亂而遷徙至福建,累世而散居福建各處。高清標則為「開澎之祖」,三子高其華為武庠生(武秀才),同治、光緒年間曾任澎湖水師協標左營外委、把總,最後官拜至千總。高清標父憑子貴,清廷封高清標為武德騎尉(武官正五品),過世後的墓上碑文則題「皇清例贈奉政大夫高祖考諱清標之墓」(文官正五品)。高清標的牌位現今仍安奉於提標館內的福德正神旁,上載「欽加同知銜高公官章清標長生之祿位」。[18]
-
媽祖娘娘(大媽、二媽、三媽)
-
高清標長生祿位、十三王、福德正神
-
欽加同知銜高公官章清標之長生祿位
文物
位於神明廳入口處的「提標館匾」,為日治時代昭和年間的文物,匾額厚度為尋常匾額之兩倍,亦是鎮殿古物之一。
-
提標館匾(製於昭和年間)
-
提標館(神明廳)
-
提標館(神明廳)
-
廼眷西顧匾
-
上款:「庚午春月吉旦」 下款:「本標信士張再興敬謝」
俗諺
元宵節時,馬公各班兵伙館廟,時常展現自己廟館的特色。如南澳館的花燈光彩奪目,銅山館人則長於南管曲藝,提標館內大燭眾多,夜如白晝[19],因此馬公有「南澳好花燈,銅山好錦曲,提標好大燭。」的俗諺流傳[20]。
烽火館碑文
特簡鎮守福建等處地方駐劄澎湖水師副總鎮紀錄二次江諱起蛟、福建澎湖水師協標中軍副總府兼管左營林諱雲、緣首福建澎湖水師協標右營副總府帶紀錄二次戴諱福、澎湖右營守備吳科、署左右營守備紀廷政、王子若、新調澎湖左、右營守備李其祥、楊元、千總許友勝、謝祖。把總許邦賢、游得貴、林廷寶、王國寶、王光燦、孫必高、陳維礼、□□(何培夫載「潘鐘」)共捐,烽火門換戍澎臺班兵樂助,共成重建新廟,恭奉關聖夫子神像,永為烽火班兵住館,謹勒此碑為記。
— 乾隆三十年正月□日榖旦
相關條目
注釋
- ^ 福建水師提標的「水師提標營」並不是正式的軍事單位;此處「水師提標」係指「福建水師提督」所在的提督衙門(類似提督辦公室)。福建水師提督衙門地點設置廈門,而「水師提標」則指「水師提督」直轄的護衛部隊,通常分為前營、後營、左營、右營、中營、總計五營,其他軍區的提督亦僅有四營或三營的狀況。(黃水華,1994:153-154)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林, 豪. 《澎湖廳志.武備》. 台北市: 成文. 1983: 129.
- ^ 2.0 2.1 2.2 李其霖. 《見風轉舵:清代前期沿海的水師與戰船》. 台北市: 五南. 2014. ISBN 9789571174198 (中文(臺灣)).
- ^ 提標館.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9).
- ^ 許毓良. 班兵.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201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9).
- ^ 5.0 5.1 5.2 5.3 5.4 5.5 提標館天上聖母管理委員會,〈澎湖縣馬公市提標館沿革〉碑文
- ^ 清代班兵制度.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9).
- ^ 林, 豪. 《澎湖廳志.武備》. 台北市: 成文. 1983: 131.
- ^ 黃水華. 《中國古代兵制》. 臺北市: 臺灣商務. 1994: 152–162. ISBN 9570509112 (中文(臺灣)).
- ^ 林, 豪. 《澎湖廳志.武備》. 台北市: 成文. 1983: 130.
- ^ 南澳館.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9).
- ^ 11.0 11.1 〈重建烽火館碑記〉. 石話石說. [201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9).
- ^ 清朝李培林. 烽火館充香費碑.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 ^ 銅山館.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李其霖. 《見風轉舵:清代前期沿海的水師與戰船》. 台北市: 五南. 2014. ISBN 9789571174198 (中文(臺灣)).
- ^ 〈遊安平,平安遊〉. [2018-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6).
- ^ 李三祿. 提標館天上聖母赴臺會香歡迎參加. 澎湖時報. 2015-04-25 [2018-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中文(臺灣)).
- ^ 鄧至傑. 與澎湖結緣20年 高雄凌霄寶殿進駐提標館渡眾生. 今日新聞 NOWnews. 2017-04-25 [2018-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4) (中文(臺灣)).
- ^ 蔡, 光庭. 媽宮東甲高姓.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中文(臺灣)).
- ^ 南澳好花燈、銅山好錦曲、提標好大燭. [2023-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3).
- ^ 歷史沿革-澎湖縣馬公市公所. 2017-08-17 [2018-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 ^ 重建烽火館碑記.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