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般舟三昧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般舟三昧經》(梵語Pratyutpanna-buddha saṃmukhāvasthita samādhi sūtra,Pratyutpanna Samādhi Sūtra),佛教經典,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漢譯,是最早翻譯到中國的淨土經典。

“般舟”是梵文 Pratyutpanna(現在)的近似音譯,梵文經題的意義為“現佛前立三昧經”,支婁迦讖三卷本載“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簡稱“現在三昧經”或“現在定經”。

简介

此經介紹了經由經行與憶念他方佛的方法,在禪定中,可以親見十方佛,得到他方佛的教導。並以阿彌陀佛為十方佛的代表,通過憶念阿彌陀佛,可以見到無量佛。

此經另一個特色,是與般若學結合。在修行到親見十方佛之後,反觀自心,了解所見諸佛皆心念造作,諸佛(所觀境)無所從來,我(能觀者)亦無所至,諸法性空幻有[1]

歷史

龍樹在《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中曾經引用許多此經的內容,說明它極早就出現在印度,是很早期的大乘佛教經典。於西元前後一世紀,它開始在北印度健馱邏國地區流行。

望月信亨在《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考證此經約在西元前後一世紀出現。

版本

漢譯本

(全本)

  • 《般舟三昧經》三卷(又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光和二年(179年),竺朔佛出經,支婁迦讖傳譯,侍者孟福、張蓮筆受。
  • 大集經賢護分》五卷(又名:賢護菩薩經),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及笈多於開皇十四年(594年)大興善寺出,沙門明芬等筆受。

(別生經)

  • 《般舟三昧經》一卷,是三卷本的重翻,品目不全。《開元釋教錄》錄為支婁迦讖譯,汪維輝從語言學角度認為非支婁迦讖譯。呂澂認為是竺法護[2][3]
  • 《拔陂菩薩經》(又名:颰披陀菩薩經),譯者不詳,是般舟經初四品。

(闕本)

  • 《般舟三昧經》二卷 ,竺法護譯。
  • 《般舟三昧念佛章經》一卷(是行品別翻) ,失譯。

藏譯本

梵文本

思想及影響

佛教禪定修行大多以坐禪為主。《般舟三昧經》則以經行立姿作為修行方法的經典。《般舟三昧經》以憶念十方諸佛作為修行法門的經典,並倡導般若空觀於其中,開後世淨土經典之先。

《般舟三昧經》在早期大乘佛教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法灭尽经》所述,佛法要灭亡时,《首楞严三昧经》、《般舟三昧经》会首先消失,之後十二部经紧接着也会灭掉,全部不现,沙门袈裟变成了俗家样式[4]

般舟三昧行法

般舟三昧经》介绍了从观想念佛持名念佛上升到實相念佛的一种特别的修习方式——般舟三昧,又译为“佛立三昧”。它把大乘般若思想和禅观之术结合在一起。其修法以七日或九日为一期,日夜经行,不可坐卧,专念[5]诸佛,能于空中感十方诸佛,特别是无量寿佛在三昧中立于眼前。當修行者到達此一境界時,經由觀察自心作用,了解諸佛現前皆是自心作用幻化,實則本性空寂,就能進入般若智慧的空性見之中。

这种法门和后世流行的持名念佛有所不同。重在「洗心」、「御心」。修行者要领悟到其念佛的行为和所见的佛,归根到底都是自心在起作用,因而本性上是毕竟空的——般若的玄旨也体现在这“一切本无”的体验中。東晉慧遠法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介紹这种修行法門的人。

在慧远法师之后,般舟行法在中国继续流传。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列有一种来自《般舟三昧经》的“常行三昧”修法,要求以九十日为一期,[6][7]

在淨土宗興起後,「般舟三昧」,便常被理解为“九十天中不眠常行”的念佛之行。除饭食和大小便外,无间断经行,不卧、不坐、不休息,专致于口唸、心忆阿弥陀佛;唐代道绰法师也修习七天七夜专念阿弥陀佛的“般舟三昧”;善导著有《般舟赞》一卷传世。自宋朝以降,直到近现代,历朝历代都有人修习此法,其中以宋、清两朝最盛。釋覺心指出般舟三昧的「除睡眠」是指「除睡眠蓋」 ,而非傳統所理解的不能睡眠[8]

相关条目

注释

  1. ^ 《般舟三昧經》:「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三處,欲處、色處、無想處,是三處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如來)。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設有念者亦了無所有。如是颰陀和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2. ^ 汪維輝. 從語言角度看兩種《般舟三昧經》的譯者. 第二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 2004. 
  3. ^ 呂澂. 中國佛教人物. [2021-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4. ^ 《佛说法灭尽经》:“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 ”
  5. ^ 在这里“念”是忆念的意思,并不专门用来指代念诵佛号的行为。
  6. ^ 《摩诃止观》第二卷:“口說默者。九十日身常行無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彌陀佛名無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或唱念俱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無休息時。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專以彌陀為法門主。舉要言之,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
  7. ^ 事实上,在《般舟三昧經》之經文中,并没有一定要九十天中不眠常行的嚴格規定。九十天中不眠常行只是在《四事品第三》中佛開示有四種能“疾得三昧”之法门中的一種。但由于历代祖師重視強調这一九十天不眠常行的修法;而且比較其餘淨土經典,这种苦修方式确实是本經之特色,而且傳沿至今
  8. ^ 釋覺心. 般舟三昧經除睡眠之研究. [2021-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