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學甲後社角集和宮

坐标23°14′17″N 120°10′36″E / 23.238048815730355°N 120.17658046580388°E / 23.238048815730355; 120.1765804658038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後社角集和宮
後社角集和宮
基本信息
国家臺灣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台南市學甲區秀昌里69號
坐标23°14′17″N 120°10′36″E / 23.238048815730355°N 120.17658046580388°E / 23.238048815730355; 120.17658046580388
主神保生大帝
例祭農曆3月11日(保生大帝聖誕)謝戲酬神
建立时间道光七年 (1827年)
地圖
地图
後社角集和宮
後社角集和宮
後社角集和宮蜈蚣公

集和宮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秀昌里的一間廟宇,主祀為保生大帝(原本為福德正神),陪祀神祇有中壇元帥、福德正神、猛虎大將、蜈蚣公等。是學甲後社角聚落的角頭廟,也是學甲慈濟宮上白礁謁祖學甲刈香的基本參與廟宇之一。該廟之蜈蚣陣是著名的特色陣頭,也獲文化部登錄為文化資產[1][2][3]

建廟沿革  

後社角集和宮初創建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是後社角十姓的公廟(後社角主要十大姓氏居民為 : 劉、陳、柯、郭、史、蔡、周、林、蘇、黃)。建廟之後曾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因日人犯臺而遭焚毀重修一次,惟第一次重修時工事又未完備,導致結構不堪使用,故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又進行第兩次重修。[4]

1929年因舊廟結構出現多處破漏,地方人士(黃立、柯宗、郭達、林碖等人)便再次發起重建之提議,重建之後更變廟名為集和宮。而今日集和工廟體的風貌,則是1967年所重建。[4]

軼事  

一開始集和宮的主祀神祇為福德正神,其主要是負責鎮守學甲社水尾,這是為與新寮(即今新達里)的普濟宮所鎮守的水頭兩者之間做為呼應。不過因後來廟方又分靈慈濟宮保生三大帝、四大帝及中壇元帥來襄助鎮守,礙於保生大帝神格高過土地公,因此便不得已將主祀神做更迭。[1]

藝閣

集合宮為後社角最早的庄廟,學甲上白礁及刈香所見色彩繽紛的諸多藝閣中,蜈蚣陣作為集合宮的出閣陣頭,然而起初之時,蜈蚣陣並不是由集和宮來承辦組陣,祂是由下社角白礁宮所組成的藝閣,且樣式類似一般的藝閣,後來是因為下社角人力較為缺乏,且在整組經費以及各項資源等顧慮下,才由後社角的一戶黃姓有錢人家接回辦理,且迄今已經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5][6][7] 此外,1991年起,基於神明的指示,必須設位奉祀蜈蚣陣的龍頭與鳳尾,且命名為「蜈蚣公」並定壽誕為農曆的六月二十五日。而成立以來都是以人力扛抬,因為所需的經費十分龐大,所以凡是報名參加 蜈蚣陣的神童都需要繳一些費用,尤其是扮最後位置的皇帝,所需要的金額更高。[8][9]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黃, 文博. 南瀛刈香誌. 臺南: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 25–29. ISBN 957-00-2651-0. 
  2. ^ 黃, 文博.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臺南: 臺南縣政府. 1998: 48–55. ISBN 9789570212020. 
  3. ^ 學甲後社集和宮「福德正神」14日進行闊別23年之久遶境祈福活動-活動| 數位台南地方新聞. tn.news.tnn.tw. [2024-01-29]. 
  4. ^ 4.0 4.1 集和宮.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24-01-29] (中文(臺灣)). 
  5. ^ 學甲後社集和宮「福德正神」14日進行闊別23年之久遶境祈福活動-活動| 數位台南地方新聞. tn.news.tnn.tw. [2024-01-29]. 
  6. ^ 台南市政府文資處. 學甲後社集合宮蜈蚣陣. 2017. 
  7. ^ 黃, 文博. 當鑼鼓響起臺灣藝陣傳奇. 臺北: 臺原出版社. 1991. ISBN 9789579261142. 
  8. ^ 黃, 文博. 臺灣民間藝陣. 臺北: 常民文化. 2000. ISBN 9789578491557. 
  9. ^ 陳、黃、陳、李、謝、張、陳等, 彥仲、麗如、柔森、易蓉、宗榮、志遠、仕賢等. 臺灣的藝陣. 臺北: 遠足文化. 1993. ISBN 97898676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