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愚蠢的人類/沙盒/B000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以戰勝國之地位要求歸還中國在山東之權利,但英、美、法等國反對並決定將德國在華特權由日本繼承[1]:80。北京學生認為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未能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群情激憤並引發了以青年學生為主、知識分子主導的運動——五四運動[1]:80。運動在1919年5月4日爆發,口號包括「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抵制日貨」,北京學生們行動影響全國,各大城市紛紛響應[1]:80

港英政府在這一次運動採取了報刊管制及快速打壓的措施,很有效地抑制了運動浪潮[2]。因此運動在香港只是零星地、鬆散地進行[3]

在這次的運動港英政府的立場變得相當明顯。原因之一是當時英國與日本結盟,同時在香港工作和居住的日本人約為一千五百人[4]。另一方面港英政府也吸取了1908年的經驗,不希望另一場失控的暴動發生[2],恐怕港人排外情緒波及英國,也恐怕無法保護居港日人。在1919年實行的報刊管制下,當時報道的「抵制日貨」新聞,多以「某」字取代「日」字[2]。如《華字日報》報道拒賣日貨公司新聞時即寫作「聞某等公司亦止辦某國貨物」[2]。數名陶英學校學生手持寫有「國貨」二字的油紙傘上街,被警察拘捕,其所屬學校校長亦被拘留,吿以「主使及輔助各學生九人手持雨傘,用白油大書特書『國貨』二字」[2]。他們以對日貨有「提倡抵制之舉動」為名被拘,但以「未會出未先向華民政務司署領取執照」的罪名被罰[2]。有當時大學學生回憶稱,「五四愛國運動的浪潮澎湃高漲,瀰漫著整個中國的時候,香港也受到一些衝擊,但只是衝擊而已,但說不上震撼」[5]

廣義的五四運動(即五四文化運動),發起了「反傳統、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及文學革新[6]。這場在中國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運動在香港出現截然不同的本地化發展。香港上層社會是一群大清國的遺民(前清遺老),他們對於追求白話文、新文學、衝擊文言文的做法並不認同[7],對於運動帶來的民主自由的觀念及馬克思思想也感到抗拒,並把中國這場反傳統運動視為「亡國亡天下」思想文化危機[8]。因此他們反過來熱心地在香港推動傳統文化的復興,如建立漢文中學、籌辦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孔聖堂及印行大量古書經籍,目的就是要與內地的社會人心有所區隔[8]。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思想解放等思想啟蒙並沒有在香港得到回響,以致魯迅1927年來港講學時譏之為「英人的樂園」[8]

五四運動對香港的後續影響在1949年后漸漸呈現出由遠及近、由國家到本地化的發展趨勢[8]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在1975年提出的「放眼世界、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爭取學生權益」口號(俗稱「放認關爭」)被視為五四運動的精神遺產[2]。1970年代的香港大專學生,他們的父祖輩大多是內地移民或逃難者,而他們的師長輩也多為1949年前後南來香港的知讖份子[2]。這一代的大專學生一方面有中國/家鄉的歷史文化記憶,另一方面也受到西方各種解放運動、民主自由思想和「反殖」思想的衝擊[2]。他們以「五四」為批判現實的概念工具,熱切關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國民身份、港人身份認同問題[8]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共同編寫委員會 (编).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 2005. ISBN 962-04-2496-4.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陳學然. 五四在香港 : 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 中華書局. 2014: 167. ISBN 978-988-8290-08-6. 
  3. ^ 陳學然. 家國之間—五四在香港百年回望.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19. ISBN 978-962-937-429-7. 
  4. ^ 戰前小東京——灣仔. 香港賽馬會. 
  5. ^ 陳學然. 五四在香港話語的形成與重探 (PDF). 二十一世紀. 2012, (131). 
  6. ^ 张颐武. 中国的国民性真的很丑陋吗?. 人民网. 2009-03-25. 
  7. ^ 【百年五四】運而不動?「五四」在香港的發展情況原來是這樣……. 橙新聞. 2019-05-01. 
  8. ^ 8.0 8.1 8.2 8.3 8.4 五四運動與香港擦肩而過. 香港商报. 201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