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愚蠢的人类/沙盒/B0004
五四运动在香港的情况 |
From : 香港居民的身份认同条目oldid为56294400 的历史版本 Date : 2019-10-12 |
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之地位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之权利,但英、美、法等国反对并决定将德国在华特权由日本继承[1]:80。北京学生认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未能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群情激愤并引发了以青年学生为主、知识分子主导的运动——五四运动[1]:80。运动在1919年5月4日爆发,口号包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抵制日货”,北京学生们行动影响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响应[1]:80。
港英政府在这一次运动采取了报刊管制及快速打压的措施,很有效地抑制了运动浪潮[2]。因此运动在香港只是零星地、松散地进行[3]。
在这次的运动港英政府的立场变得相当明显。原因之一是当时英国与日本结盟,同时在香港工作和居住的日本人约为一千五百人[4]。另一方面港英政府也吸取了1908年的经验,不希望另一场失控的暴动发生[2],恐怕港人排外情绪波及英国,也恐怕无法保护居港日人。在1919年实行的报刊管制下,当时报道的“抵制日货”新闻,多以“某”字取代“日”字[2]。如《华字日报》报道拒卖日货公司新闻时即写作“闻某等公司亦止办某国货物”[2]。数名陶英学校学生手持写有“国货”二字的油纸伞上街,被警察拘捕,其所属学校校长亦被拘留,吿以“主使及辅助各学生九人手持雨伞,用白油大书特书‘国货’二字”[2]。他们以对日货有“提倡抵制之举动”为名被拘,但以“未会出未先向华民政务司署领取执照”的罪名被罚[2]。有当时大学学生回忆称,“五四爱国运动的浪潮澎湃高涨,弥漫着整个中国的时候,香港也受到一些冲击,但只是冲击而已,但说不上震撼”[5]。
广义的五四运动(即五四文化运动),发起了“反传统、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及文学革新[6]。这场在中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在香港出现截然不同的本地化发展。香港上层社会是一群大清国的遗民(前清遗老),他们对于追求白话文、新文学、冲击文言文的做法并不认同[7],对于运动带来的民主自由的观念及马克思思想也感到抗拒,并把中国这场反传统运动视为“亡国亡天下”思想文化危机[8]。因此他们反过来热心地在香港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如建立汉文中学、筹办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及孔圣堂及印行大量古书经籍,目的就是要与内地的社会人心有所区隔[8]。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思想解放等思想启蒙并没有在香港得到回响,以致鲁迅1927年来港讲学时讥之为“英人的乐园”[8]。
五四运动对香港的后续影响在1949年后渐渐呈现出由远及近、由国家到本地化的发展趋势[8]。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在1975年提出的“放眼世界、认识祖国、关心社会、争取学生权益”口号(俗称“放认关争”)被视为五四运动的精神遗产[2]。1970年代的香港大专学生,他们的父祖辈大多是内地移民或逃难者,而他们的师长辈也多为1949年前后南来香港的知谶份子[2]。这一代的大专学生一方面有中国/家乡的历史文化记忆,另一方面也受到西方各种解放运动、民主自由思想和“反殖”思想的冲击[2]。他们以“五四”为批判现实的概念工具,热切关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国民身份、港人身份认同问题[8]。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共同编写委员会 (编).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 2005. ISBN 962-04-2496-4.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陈学然. 五四在香港 : 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 中华书局. 2014: 167. ISBN 978-988-8290-08-6.
- ^ 陈学然. 家國之間—五四在香港百年回望.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19. ISBN 978-962-937-429-7.
- ^ 戰前小東京——灣仔. 香港赛马会.
- ^ 陈学然. 五四在香港話語的形成與重探 (PDF). 二十一世纪. 2012, (131).
- ^ 张颐武. 中国的国民性真的很丑陋吗?. 人民网. 2009-03-25.
- ^ 【百年五四】運而不動?「五四」在香港的發展情況原來是這樣……. 橙新闻. 2019-05-01.
- ^ 8.0 8.1 8.2 8.3 8.4 五四運動與香港擦肩而過. 香港商报. 201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