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诉诸人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文维基百科的“personal attack”翻译成中文是诉诸人身,而不是人身攻击。字面上虽然personal attack对应的是人身攻击,但稍有常识的维基人都应该知道,逐字翻译常常会导致诡异的错误。实际上很多维基人用中文世界常常讲的“人身攻击”来理解personal attack,将英维原本的概念泛化了,例如把冒犯性表达都算作人身攻击的一种。以英维的定义而言,显然冒犯性表达不属于诉诸人身。

诉诸人身是一种诡辩手段,试图通过否定发言者来否定其言论。那么如何否定发言者呢? 英文维基百科的Wikipedia:No personal attacks(2024-6-19)是这样举例的:

  • 诉诸人的人种、性别、性自认、性取向、年龄、宗教、政治观念、残障、文化上的民族、政治上的民族等。
  • 以不认同一个宗教、性取向、性自认、残障、文化上的民族的基础为由否定他人发言。
  • 以对方的偏好来否定其观点。例如:“你是个铁道迷,所以你怎么会理解时尚方面的内容。”注意区别这种情况和质疑WP:COI是不同的。
  • 以对方的政治倾向来否定其观点。例如,诉诸对方左翼、右翼的政治立场而否定其观点。
  • 援引站外的对某人攻击、骚扰或其他事例来否定其观点。
  • 通过将人比喻成纳粹、恐怖分子、独裁者等臭名昭著的人物来否定其观点。
  • 控诉对方却不提供论据(诽谤)

而中维2024年6月19日的WP:人身攻击内容呢,和以上的内容相比非常混乱。不是诉诸人身的说成人身攻击,而是诉诸人身的重要的例子却不提。也许真的是因为英维的方针随着时间而逐渐改善,而中维人既不能够理解什么是personal attack,也未充分地改善WP:人身攻击。

怎么办呢?认识到什么是问题,考虑怎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而中维在这三个步骤里做得不好的是哪步呢?这三步做得都不好。所以只能把该说的话说了,然后等待社群缓慢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