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訴諸人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英文維基百科的「personal attack」翻譯成中文是訴諸人身,而不是人身攻擊。字面上雖然personal attack對應的是人身攻擊,但稍有常識的維基人都應該知道,逐字翻譯常常會導致詭異的錯誤。實際上很多維基人用中文世界常常講的「人身攻擊」來理解personal attack,將英維原本的概念泛化了,例如把冒犯性表達都算作人身攻擊的一種。以英維的定義而言,顯然冒犯性表達不屬於訴諸人身。

訴諸人身是一種詭辯手段,試圖通過否定發言者來否定其言論。那麼如何否定發言者呢? 英文維基百科的Wikipedia:No personal attacks(2024-6-19)是這樣舉例的:

  • 訴諸人的人種、性別、性自認、性取向、年齡、宗教、政治觀念、殘障、文化上的民族、政治上的民族等。
  • 以不認同一個宗教、性取向、性自認、殘障、文化上的民族的基礎為由否定他人發言。
  • 以對方的偏好來否定其觀點。例如:「你是個鐵道迷,所以你怎麼會理解時尚方面的內容。」注意區別這種情況和質疑WP:COI是不同的。
  • 以對方的政治傾向來否定其觀點。例如,訴諸對方左翼、右翼的政治立場而否定其觀點。
  • 援引站外的對某人攻擊、騷擾或其他事例來否定其觀點。
  • 通過將人比喻成納粹、恐怖分子、獨裁者等臭名昭著的人物來否定其觀點。
  • 控訴對方卻不提供論據(誹謗)

而中維2024年6月19日的WP:人身攻擊內容呢,和以上的內容相比非常混亂。不是訴諸人身的說成人身攻擊,而是訴諸人身的重要的例子卻不提。也許真的是因為英維的方針隨着時間而逐漸改善,而中維人既不能夠理解什麼是personal attack,也未充分地改善WP:人身攻擊。

怎麼辦呢?認識到什麼是問題,考慮怎麼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而中維在這三個步驟里做得不好的是哪步呢?這三步做得都不好。所以只能把該說的話說了,然後等待社群緩慢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