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格式手册/存档1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wikify的几个问题

写了几个条目,关于wikify遇到几个问题。

地名wikify时,要精确到什么地步?比如: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路北、北京广安门内牛街、北京市海淀区海淀乡魏公村、湘潭县白石铺乡杏花村杏子坞、西城区太平桥大街东侧辟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路北报国寺西院、江苏昆山亭林公园。 年号如何wikify?比如:明代成化二年、清乾隆十九年、道光二十三年、清咸丰年间、辽代统和十四年、明正统七年、明成化十年、清康熙三十五年、明弘治九年。 问题主要在于应该形成一个怎样的规范。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多次,但是一直没有想出自己认为最优的方法--Shizhao 12:20 2003年9月26日 (UTC) 這其實也是Wikipedia一直的在討論的問題,現時很多參與者都會採用Wikipedia:Google Test來決定一個事物應否被包括在Wikipedia之內。 --Lorenzarius 09:48 2003年9月27日 (UTC)

不好意思,wikify是什么意思?--尔玉 与我对话 02:14 2005年6月19日 (UTC)
wikify 就是加入譬如用方括號作連結、用等號作標題之類的 wiki syntax --Hello World! 10:48 2005年6月20日 (UTC)

使用一些基本範例來說明應該很好

從很多頁的頁面歷史可以找到wikify的基本方式,像是資深還有常在做wikify的人應該能夠寫一些基本範例吧? 這樣以後格式盡量就能統一,至於年份,還有地名等我覺得是比較其次的細節 ---阿福 17:13 2004年9月23日 (UTC)

花了数天翻这篇格式指南,现在我的头很眩,有很多问题我也想不起来了,以下只是当中的一点。

  • “标点的格式”是跟英文版的完全不同。
  • 外语条目(特别是传记)开头的格式。
  • 有些例子不太合适。
  • “stub”这词应译作甚么?(下一步我想译en:Wikipedia:The perfect stub article

--Lorenzarius 2003年7月11日 08:47 (UTC)

Stub也許->短條目 or 短文. --Menchi 2003年7月11日 08:52 (UTC)
我也是想譯作短文,不過好像不夠生動 :-P --Lorenzarius 2003年7月11日 08:56 (UTC)
"兔仔尾巴". ;-) --Menchi 2003年7月11日 09:18 (UTC)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名字!
這條目是一條兔尾巴,您可以藉著把它修理一下來幫助Wikipedia。 --Lorenzarius

外國人傳第一句

英文版有很多非拉丁文的人名,在第一行,它們日期、原名的規格如下:

英文音譯(或英文名) (原名) (生日-死日)
例: Yi Jachun (이자춘) (1315-1360)
例頁: 御木本 幸吉李登輝毛澤東

注意到:

  • 原名沒有粗體:因為原名不是標題
  • 分開生死弧號和原名弧號:因為兩個東西沒關係。

這些是好的作為,我們可僱用為:

中文音譯(或中文名)(原名)(生日~死日)
例:李子春(이자춘)(1315~1360

--Menchi 2003年6月26日 12:46 (UTC)

我不同意該兩點注意。
原名沒有粗體:因為原名不是標題
並不是標題才需要粗體,根據Manual of Style,所有有多於一個名稱的事物,那些名稱都要粗體。更何況譯名可能還沒有原名更多人知道。
分開生死弧號和原名弧號:因為兩個東西沒關係
我覺得要用兩個括號太笨拙了。括號的代表的是注釋文字跟被注釋文字的關係,如“某甲(某乙)”,代表的就是“某乙是某甲的注釋”;但如果連續使用兩個括號代表了甚麼呢?
還有請不要用半形波浪號,因為它在某些字型中的顯示是怪怪的。
建議參考日文版的做法。[1][2]

--Lorenzarius 2003年6月27日 11:13 (UTC)

我觉可以使用
中文音译(中文名)(改人本国的名字写法,生日 - 死日)
如果总是使用英文名字做他的原名让人觉得这是英文版的汉化版,而不是中文版了。:o --Samuel 03:04 2003年8月19日 (UTC)
推荐用中文音译(原名,{中文名XXX,}生日-死日)
把附加信息都放到一个括号中,如果有中文名字则躲出一个句子:毕竟不是每个外国人都起了中国名字。
--Xyb 03:25 2003年8月19日 (UTC)
中文名(原名{中文音译},生日-死日)比較配合中文標題。像一些英國駐華大使(一些變漢學家)都有我們比較聽過的中文名。--Menchi 04:01 2003年8月19日 (UTC)
但和中国人直接打交道,以至于起了正式中文名字的毕竟是少数。我们在做条目时恐怕更多遇到的是没有中文名字的外国人,这时条目的第一句应该怎么写呢?为了少数而导致编辑大多数人名条目的困惑和麻烦,不好。订规则时应该让规则能适应大多数情况,让使用规则的人碰到的例外越少越好:这是我的理解。--Xyb 03:15 2003年8月22日 (UTC)
了解您的意思,沒中文名的老外比有的多餘。但是例子,像台灣常用的羅馬字叫做 w:Wade-Giles,然後發明者w:Thomas Wade都是我們所知的“威妥瑪”,從來沒有叫他“托馬斯‧威德”或是什麼“威妥‧威”。同發明家,w:Herbert Giles也是“翟理斯”,非“赫伯特‧翟爾斯”。所以,這些駐華大使先"中文音译"有點奇怪,因為沒人用。
但是如果沒中文名字,像比爾‧克林頓,用"中文名"是不可能的。所以,分開兩種格式嗎?會不會太複雜?--Menchi 04:15 2003年8月22日 (UTC)
其實如果我們用的是一般人最常用的名字,那就也不會有什么混乱。其實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名字都放在括號裡,如果漢名及音譯名都常用便加一些說明文字在第一句,如“辛老外(Larry Sanger),音譯名勞瑞·辛格……” --Lorenzarius 02:05 2003年9月20日 (UTC)

外部鏈接

"外部鏈接"在繁體版本中使用"外部連接"會否較切合台灣/香港人的習慣? --Johna 14:09 2004年4月22日 (UTC)

引号

现在的方针是 在中文Wikipedia请统一使用“‘’”,

根据现行方针,许多使用『』,「」条目的文章需要修改,是把这个工作留给繁简转换,还是……

请大家提出意见……--[[User:Zy26|zy26 (Talk)]] 00:33 2004年11月11日 (UTC)

當然是繁簡轉換啦……畢竟這樣才符合規範……--翔風Kirua有事找我*^-^* 12:51 2005年6月16日 (UTC)

时间连接符号

比如“1999年—2000年”,我觉得还是“1999年-2000年”好一些。后者似乎在书中更常用。玉米^ō^麦兜 19:43 2005年6月12日 (UTC)

国家标准要求该用“-”这个符号,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例如1984年这样条目当中的日期后面,或者例如6月8日条目中的年后面等等,都应该用这个符号。不知大家如何认为?--尔玉 与我对话 02:21 2005年6月19日 (UTC)
哪个标准?“1984年”和“1984”是两个东西……--zy26 (Talk) 11:40 2005年6月20日 (UTC)
请恕愚昧,很不理解你的意思,烦请指教。--尔玉 与我对话 12:20 2005年6月20日 (UTC)
没找到哪个国家标准啊。--zy26 (Talk) 12:22 2005年6月20日 (UTC)
这里--尔玉 与我对话 14:37 2005年6月28日 (UTC)
查了一下标准原文,网上的排错了,原文用的是“—”。--zy26 (Talk) 06:54 2005年7月2日 (UTC)
哦,既然这样,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可以将这个“—”符号定下来?--尔玉 与我对话 07:03 2005年7月2日 (UTC)
具体使用哪个连字符其实没有强制的标准,如果大家没有意见,在维基百科统一一下比较好。--zy26 (Talk) 08:15 2005年7月2日 (UTC)
是的,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先做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然后再走必须的讨论或者投票等等。--尔玉 与我对话 08:18 2005年7月2日 (UTC)
多参考点儿资料吧。--zy26 (Talk) 09:03 2005年7月2日 (UTC)

标点符号

  • 从互助客栈移动过来的。

不知道维基里面是否有标点符号的要求,帮助或者别的什么,我找了半天也没找着。--尔玉 与我对话 09:57 2005年6月12日 (UTC)

Wikipedia:格式指南裡有一些說明。--Ffaarr 09:59 2005年6月12日 (UTC)
除了名字空間需要用半角標點,正文最好用全角標點符號。--翔風Kirua 23:37 2005年6月12日 (UTC)
有行文肯定要有标点,不过我的意思是说,维基当中是否有关于标点符号的标准或者别的准则之类的东西。--尔玉 与我对话 04:08 2005年6月13日 (UTC)
有在使用的时候拿不准用那个的么?--zy26 (Talk) 04:25 2005年6月13日 (UTC)
不是,总是发现几乎每一个条目中都有需要改动的标点符号。如果要一个一个的更正的话,需要很多的精力,我的想法是我们是否可以建立一个规范之类的东西,把它们规范起来。你瞧8月9日中,年后面是这个符号:“——”,而1967年中日期后面又是这个符号:“-”。还有1983年中的符号又成了这个符号:“,”。孰是孰非?或者根本就不需要分出个雌雄来?--尔玉 与我对话 10:49 2005年6月13日 (UTC)
应该统一。--zy26 (Talk) 08:11 2005年6月14日 (UTC)
我也覺得應該大家來討論一下,然後把決定的結果增加到wikipedia:格式指南裡面。--Ffaarr 10:34 2005年6月16日 (UTC)
關於標點的話,如果是簡體版本倒是可以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標點符號用法》……--翔風Kirua有事找我*^-^* 12:53 2005年6月16日 (UTC)

省略号

应该用这个“……”还是“......”?我选第一。--尔玉 与我对话 23:23 2005年7月4日 (UTC)

当然是“……”,后面的分明是六个西文句号……--zy26 (Talk) 23:31 2005年7月4日 (UTC)

西文与斜体

== 字词的格式 ==
当谈的是某字词的时候,请把该字词用斜体显示。
  • 欧洲的英文名Europe源自……
    • 欧洲的英文名''Europe''源自……
  • E是英文中最常见的字母。
===斜體===
儘管英文等西文中的書籍、音樂、影視作品名稱的正確寫法是用斜體,比如電影“Forrest Gump”。但中文並沒有這個規矩,非特殊情況是不用斜體的。
  • 所以請避免岀現《阿甘正傳》這種寫法。這種情況在翻譯西文維基的文章時經常會岀現,請留意。
  • 同樣請注意在寫英文等西文書籍、音樂、影視作品的原名時,務必用斜體。

这个是目前的格式指南(包括User:Wooddoo刚刚加上的),感觉有必要商榷一下,个人有几个意见:

  1. 中文中没有斜体,在印刷的时候会很难看,在计算机显示的时候也很难看,含有斜体的出版物非常罕见。
  2. 除了起书名号作用的斜体之外,其他表示定义、说明的斜体一般用引号引起或排成楷体。
  3. 在印刷的时候,一般着重声明的部分排成黑体(在计算机上显示时个人感觉加粗比黑体视觉效果好)。
  4. 在中文中嵌入的西文字词一般使用中文标点,比如“《Forrest Gump》”。
  5. 放到括号内部的原文起解释和说明作用,出版物中有的保留原来斜体,有的转换为正体。个人感觉既然是前面词语的解释,就应该去掉斜体这一格式符号,并且在自定义CSS中,也好处理。(这条还没想好)
  6. 整句的引用西文,应该保留原来的标点和斜体等。

建议将其改成:

== 字词的格式 ==
当谈的是某字词的时候,请把该字词用引号括起。
  • 欧洲的英文名“Europe”源自……
    • 欧洲的英文名“Europe”源自……
  • “E”是英文中最常见的字母。
==斜體==
儘管英文等西文中的書籍、音樂、影視作品名稱的正確寫法是用斜體,比如“Forrest Gump is a movie”。但中文並沒有這個規矩,非特殊情況是不用斜體的。
  • 所以請避免岀現《''阿甘正傳''》這種寫法。這種情況在翻譯西文維基的文章時經常會岀現,請留意。
  • 同樣請注意在寫英文等西文書籍、音樂、影視作品的原名時,应用中文标点。
  • 在成句的引用英文等西文是,保留原来的标点和斜体。--zy26 was here. 01:51 2005年8月5日 (UTC)
看来没有人反对……--zy26 was here. 07:01 2005年8月17日 (UTC)
无论如何,《Forrest Gump》这种写法是不妥的。没有这种写法啊。如在中文条目中加入西文书籍原名,还是应该写成斜体。Wiseworm (talk) 15:19 2005年8月18日 (UTC)
为什么没有?有很多啊,而且这个有中文译名,当然用原文的就少了。“如果仅仅夹用一些外文单词、短语,整个句子仍为中文,那么要按中文的规定使用标点符号。”32.在中文文章中使用外文,如何使用标点符号?,“如果在中文叙述中提及英文书名,则宜标书名号。”科学出版社-作译者之窗-标点符号。 --zy26 was here. 00:39 2005年8月19日 (UTC)

維基百科中文版 文體及用辭規範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目前寫了不少條目後,發現似乎有推動規範文體及用辭的必要性,建議可以規定以下方向:

  1. 力繫中立:如滿洲國在一般條目內不宜稱為「偽滿洲國」。
  2. 避免爭議:黑人宜稱為「非裔美國人海外華人應稱華僑(因為使用海外一詞,就等於中國中心)。
  3. 行文必雅:書寫不宜口語,例如:「安平區臺南市的西邊,旁邊就是臺灣海峽,更是臺灣第一個開發的地方。」就太口語。應改為「安平區位於臺南市西方,濱臨臺灣海峽,為臺灣最早開發處。」看來就舒爽簡潔多了。
  4. 標準言語:中文版維基應明訂以普通話(國語)為基準,但也不全然照用。如同前述,一些口語的文句應轉化適合書面的語言。又例如「走」在普通話口語中,是walking的意思,但在文言文及許多方言仍是原義running。若遇此種情況,建議walking宜用「步行」等他詞代替。
  5. 簡繁轉換:鑑於簡繁轉換常帶來轉換錯誤,在行文之時若避開則最為恰當。例如簡體字「3天后」到底要轉為繁體「3天後」(3 days later)還是「3天后」(3位傑出女歌手)真是令人頭疼。但前者其實寫成「3日後」問題就解決了,適合書面又能解決簡繁問題是最恰當不過了。

以上是鄙人粗步的構想,或許在各方面尚有不完整之處,尚祈 各位指點,感謝!Koika 19:20 2005年12月1日 (UTC)

  1. 我認為把「後」寫為「之後」或「以後」,既不影響原本意思,也不會造成繁簡亂轉。另外,我自己也盡可能把用「於」字的地方,以「在」字去代替。--Hello World! () 03:33 2005年12月2日 (UTC)
  2. 海外華人華僑意思不一樣,是併稱的,看看海外華人這個條目就知道了。
  3. 非裔美國人黑人又不是同義,黑人既有不在美國的,也有不是從非洲來的。其實這完全是美國國内政治的問題,“黑人”這個詞本身就是中性的,如果有人管說我是黃種人,我不會介意的,我也經常自稱是黃種人。而且現在關於哪個詞“政治正確”,在美國國内也有討論的,有些黑人也開始提倡就用black。我覺得中文維基在這個問題上不必遷就美國習慣。--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22:15 2005年12月1日 (UTC)
  • 黑人這詞在美國已經是稱呼非裔美國人最常用的辭彙了,而且在反種族歧視運動中,參與者往往以“black”與“white”作對比。在他們眼中“black”反而更健康,更有生命力。反倒是人種學上的“negro”被看成極具侮辱性的字眼。但相反的,黃種人這詞在老外眼中往往有暴君、野蠻等意義在其中(如黃禍),因此我覺得稱自己為亞洲人或東方人就夠了。老實說現在多數華人社會已全面西化,所以用詞遣字還是注意下,以免被人當成班門弄斧而成為笑柄。阿儒 23:12 2005年12月1日 (UTC)
    • 其实像黑人这样的叫法,多数时候并没有歧视的意思,是不是在黑人这个条目进行说明,只是有被人认为歧视的可能,请大家注意就可以了。如果要求多数人注重这样的规范,有些困难,难以实行,无形中又增加了编辑的门槛。--Smartneddy(Talk) 02:35 2005年12月2日 (UTC)

Koika提的建议在理论上有一定道理,不过在操作中难以执行。我们无法在一夜之间提高全体维基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这些标准过于抽象。如果让部分人来执行这些规则,恐怕工作量大得惊人。我看,还是只能顺其自然。创作出一些规范经典的条目,自然可以作为榜样。--Hamham 03:10 2005年12月2日 (UTC)

我認為這樣的格式制定想法很好,但是施行起來,會對初來者的門檻又提高了。另外,有很多人在寫條目時,會在參見中放入en-wikipedia的連結,我認為這樣並不好,我們不能假定別人都懂英文,全世界學華文的人越來越多,可能是阿拉伯人、挪威人、法國人......如果只放英語並不公平,也不中立,不如不放。--KJ 05:25 2005年12月2日 (UTC)
我觉得放英语链接,并不是不公平。网络上资源最丰富的就是英语资源,满足读者(即使是部分读者)对知识的渴求,就是维基的目的。我也欢迎阿拉伯语、法语的链接。不能因为有人不懂英文,就剥夺懂英文的人的阅读权利。虽然也可以让他们去英文版看原文,但仅仅在外部链接上提供一种便利,利大于弊。--Hamham 05:34 2005年12月2日 (UTC)
我原則上同意Koika提出的各項建議,總體上,就是我們要注重「百科品質」。
但對於第1-2條的具體舉例,比如當代美國黑人稱呼的用法(African American, black, negro),前面各位已經講明。並且「黑人」與「非裔美國人」、「海外華人」與「華僑」都是不同的概念:「非裔美國人」無法用來稱非美籍的黑人(如非洲國家的黑人或生活在美國的外籍黑人);而張純如應該可以稱為海外華人,但不是華僑。關於中立及避免歧視,我舉例如下(對不起,都是政治的東西):
  • 不要稱呼「台獨份子」,應該使用「台灣獨立運動人士」;
  • 不要稱呼「中港」或「中台」等,應該使用「大陸、香港」或「大陸、台灣」(或中國大陸、台灣)等;
  • 不要稱呼「中國台灣」,應該使用「台灣」;
  • 不要在「簡體中文/漢字」或「簡化字」旁邊稱呼「正體中文」(如:正簡中文),建議使用「繁體中文/漢字」或「傳統中文/漢字」;但「正體中文」單獨出現時,無此建議;
  • 不要稱呼「五星旗」,應該使用「五星紅旗」;
  • 不要稱呼「解放戰爭」或「動員戡亂」,應該使用「國共內戰」(或第三次國共內戰,或中國內戰);
  • 不要稱呼「解放後」,應該稱呼「1949年後」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行文必雅及使用標準國文(現代典範白話文),避免口語化,以及在此條件下顧慮繁簡轉換的便利,等等,都跟Koika指出的一樣,不用贅述。
在外部連結上,如果某項內容是引用該項外文資料做參考,我覺得有必要放入;官方網站如果沒有中文版,也應可放入外文版(儘管上述兩種情況在實際中多為英文)。其他僅做為有興趣可以閱讀的外部連結,則可以只保留中文資料(要看外文資料的外部連結,應可在外文版的條目找到)。--roc (talk) 06:46 2005年12月2日 (UTC)

附注:上面的具體示例,如果沒有意見,我想寫入Wikipedia:避免地域中心Wikipedia:中立观点作為社群共識留存。--roc (talk) 06:56 2005年12月2日 (UTC)

上文有些是討論繁簡用字,應在其他地方作出說明,與中立觀點無關;而「中港」和「五星旗」這兩個詞語,我在香港人來看就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中港」只是作為「中國內地與香港」這意思的縮略詞(在這裡不會使用「大陸」二字)。--Hello World! () 16:39 2005年12月2日 (UTC)

有地域或群體屬性的稱呼,我認為:一、應考慮使用該地或該群體的自稱用法;二、不冒犯辭彙的有關各方。大陸人是「中港」一詞的關係方之一,一些大陸人認為「中港」有冒犯性,並認為應該使用「內地、香港」或「大陸、香港」;而後兩種稱法並不冒犯香港人及其他大陸人。「五星旗」是在中國大陸長期使用的國旗,很多人即便不喜歡共產主義,也跟它有感情連繫,他們一貫稱呼該旗為「五星紅旗」,並認為「五星旗」有冒犯性;而「五星紅旗」對其他人並不具有冒犯性。就好像,「維多利亞港」在大陸經常被稱作「維多利亞灣」,但這是香港的一個地方,根據部分大陸人的用法及感覺來決定應該怎樣稱呼該地比較不妥。--roc (talk) 05:29 2005年12月3日 (UTC)
我建議即刻成立「Wikipedia:用字遺詞標準」來處理這一系列的問題,有些用字問題的確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畢竟早一天完成,就早一天讓中文維基更專業。Koika 21:29 2005年12月3日 (UTC)
或許可以整合到Wikipedia:避免地域中心Wikipedia:中立观点Wikipedia:格式手册裡,這樣比單立較能明白法源。--roc (talk) 04:24 2005年12月5日 (UTC)

关于标点符号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看了许多文章,发现有些文章里的标点符号是使用半角的,有的是使用全角,有的半角全角混用,看起来很不美丽。请问中文维基里有没有这方面的制度?编写文章时应该全部使用全角标点还是可以混用?(Lihui912 03:07 2005年12月21日 (UTC))

应该用全角。--Alexcn 03:10 2005年12月21日 (UTC)
但是引用外文或是特殊文字,比如某种物质的化学名称,还是用半角的符号比较好看。--Siriudie 03:32 2005年12月21日 (UTC)
条目标题中的冒号和括号必须使用半角的。因为这样才能使用一些特殊功能--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36 2005年12月21日 (UTC)
內文應該都用全形的,目前不統一的情況是一些人還沒弄清楚這規則,所以不少半形的文章,遇到的話就要儘量改成全形。--ffaarr (talk) 03:39 2005年12月21日 (UTC)

参见Wikipedia:格式手册。--Wikijoiner 03:47 2005年12月21日 (UTC)

内文半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早期的条目计数方法是根据条目中至少有一个半形逗号来计算条目数的。因此可能有一些早期建立的文章还存在这种问题。参看Wikipedia:什么是条目--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59 2005年12月21日 (UTC)

希望高手开发个机器人把半角自动换成全角--Siriudie 06:17 2005年12月21日 (UTC)
有必要么?使用简单的查找替换就可以吧。--zy26 was here. 03:27 2005年12月23日 (UTC)

关于斜体

汉字的斜体用于屏幕显示的时候很不好看,能不能把斜体改成诸如“楷体”之类与正文不同但又容易辨认的字体呢?--Siriudie 03:32 2005年12月21日 (UTC)

的确。但问题是外文怎么办?--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38 2005年12月21日 (UTC)
对于技术问题我不了解,不过我希望对于''标记以内的文字,系统可以通过判断是否是汉字还判断是使用斜体还是楷体,另外,我不知道在大陆之外有没有使用“楷体_GB2312”这个字符集。--Siriudie 06:07 2005年12月21日 (UTC)
可是好像英语中使用斜体的地方和中文使用楷体的地方并不一致。例如英语中书名使用斜体,但是中文书名加书名号。而且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其他语言中对谢提的使用要求。虽然Siriudie的想法很好,估计实现起来也有一定难度。(一旦涉及到多语言问题就很麻烦)--百無一用是書生 () 07:50 2005年12月21日 (UTC)
不知道能不能引入一种新的记号表示楷体?--Alexcn 08:11 2005年12月21日 (UTC)
楷體似乎不能適用於各種OS。我覺得只能建議大家編輯到漢字時,儘量不要用斜體。--百楽兔 08:48 2005年12月21日 (UTC)
我的意思不是用楷体替换所有的斜体,我的意思是想讨论一下该怎样标明非正文文字,比如“引言”、“参见”一类外文维基百科经常使用斜体表示的文字。--Siriudie 09:08 2005年12月21日 (UTC)
是啊,这个问题很头痛,如果楷体不能用,那有没有其它字体可以用?--长夜无风 12:21 2005年12月21日 (UTC)
不該朝變換字體的方向思考,因為那是行不通的,各種OS中的字體都不相同。能思考的方向只有style。百楽兔 12:43 2005年12月22日 (UTC)
可以同时使用多种字体啊。--zy26 was here. 06:23 2005年12月23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