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唯心论 (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佛教历史上,唯心论,又称法界唯心论三界一心论,是一个佛学理论,认为外境(法)是不存在的,并且认为一切都是由质多)所现显出来的,其认为法界中一切(十八界)唯心所现。这个学说最早可能起源于《阿含经》被撰写的时期。在大乘佛教兴起时,其在《华严经》中具体地表述了这个理论的内容。

概论

《华严经》宣称法界是由心所现显出来的[1]三界由一心所现[2]

历史

印传佛教教内早已有三界一心论流行,但印传佛教总体上仍然认为一切皆由业力所生[3]而非由质多所现。

印度教兴起之后,印传佛教分裂为显乘佛教及密乘佛教,印度教创立者阿迪·商羯罗被认为是使印传佛教衰落的重要人物之一[4]。显乘佛教认可法界唯心论,导致唯心论在佛教教内开始盛行。

亣乘佛教教内的虚妄唯心派认可三界唯心论。三界唯心论随着亣乘佛教传入中华后衍生出万法唯心论,后者宣称“万法唯心造”,不同于三界唯心论,万法唯心论认为所有法体都是实有的,只不过它们皆是由质多所造现出来的[5][6]。阿迪·商羯罗曾经对三界唯心论作出批驳[7]

一些佛学研究人认为唯心论等许多理论与原始佛教教义不符,但认为与大乘佛教有关的如来藏论等不少理论是在原始佛教教义上发展出来的,故此它们仍然符合无我论的原则,而且有利于众生的习修[8]

批驳

信奉耆那教的哲学家迪尼亚加(Dignāga)等人对三界唯心论提出了一系列批驳意见,其中 亚绍维贾亚(Yaśovijaya)声称人们无法感知绝对不存在的客体(三界唯心论断言外在世界完全不存在),相反, 正因为当他们认为自己感知不了理应存在的客体时,他们才会得出客体不存在的结论,在此基础上, 亚绍维贾亚声称三界唯心论的正确性是无法被证明的,在亚绍维贾亚看来,大乘佛教论师法称所持有的观点最好被视为先验唯心论观点而非三界唯心论观点,尽管亚绍维贾亚是耆那教信奉者,不过他基于耆那教所认可的阿尼坎塔瓦达论英语Anekāntavāda[注 1],声称佛敎信奉者所持有的观点仍然可能是部分正确的[12]

参见

注释

  1. ^ 阿尼坎塔瓦达论认为由于现实是复杂的且有着多个方面[9],因此对真相的描述往往都是不完整的,故此不同的思想家对于现实的不同看法可能都是部分正确的[10]。在此基础上, 不少阿尼坎塔瓦达论者认为应该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的观点[11]

参考文献

  1. ^ 《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 ^ 尸罗达摩译《佛说十地经》卷4:“即此菩萨作是思惟:所言三界,此唯是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3. ^ “佛言:‘所有世界是业所作丶是业所化。一切众生, 是业所作丶 是业所化丶业力所生。’” -出自《大悲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希尔伯列克. 商羯羅──印度佛教的終結者. 相见便是有缘. 史念原史佛法. 1999-11-06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中文). 
  5. ^ 叶金山. 天道上帝的名字是假的. 老子讲堂. 2018-12-20 [2023-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3) (中文). 释迦‘破相’是在知识形成的开始点上去破,所以讲一切相是主观心造丶 一切相都不是事实,但很多佛敎徒,却误以为那些相都是真的,只是我们必须打破它而已,这是邪师妄教丶不是释迦之过。 
  6. ^ 张馨方 (撰)=Chang; Hsin-fang (compose). 唯心聖教的經典、教義與實踐 — 以《唯心聖教安心真經》為主. 2014.07 [2023-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8) (中文). 
  7. ^ Ingalls, Daniel H. H. `Sa.mkara's Arguments Against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91-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8) –通过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8. ^ sam. sam談原始與大乘佛法. 相见便是有缘. 1999-11-08 [2024-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1) (中文). 
  9. ^ Charitrapragya 2004,第80-84页.
  10. ^ Jaini 1998,第91页.
  11. ^ Koller, John. Why is Anekāntavāda important?. Tara Sethia (编). Ahimsā, Anekānta, and Jainis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2004: 85–88. ISBN 81-208-2036-3. 
  12. ^ Kapstein, Matthew T. Buddhist Idealists and Their Jain Critics On Our Knowledge of External Objects. Roy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Supplements. 2014-07, 74 [2024-01-09]. ISSN 1358-2461. doi:10.1017/S13582461140000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9) (英语).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