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隼
红隼 | |
---|---|
成年雄鹰 Falco tinnunculus tinnunculus | |
雌鹰 Falco tinnunculus tinnunculus 摄于 印度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
科: | 隼科 Falconidae |
属: | 隼属 Falco |
种: | 红隼 F. tinnunculus
|
二名法 | |
Falco tinnunculus | |
Global map of eBird reports of F. t. tinnunculus 全年 夏季 冬季
| |
异名 | |
|
红隼(学名:Falco tinnunculus)为隼科隼属的鸟类。又名茶隼、红鹰、黄鹰、红鹞子。 这种鸟类分布广泛,原生范围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偶尔也会到达北美洲东海岸。[4] 它已经在一些海洋岛屿上定居,但流浪个体通常很罕见;例如,在整个密克罗尼西亚,该物种仅在关岛和塞班岛的马里亚纳群岛中分别被记录过两次。[5][6][7]
一般栖息于林地、草原、有零星树木的牧场、海岸等,筑巢于悬崖、树木以及旧建筑或废墟的墙上。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3]
分类
红隼由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于1758年在他的《自然系统》第十版中正式描述,并给予现行二名法名称Falco tinnunculus。[8]林奈指定模式产地为欧洲,但在1761年将其限制在瑞典。[9][10]属名源自晚期拉丁语,取自falx falcis,指的是鸟类的爪子。[11]种名tinnunculus源自拉丁语,意为“红隼”,源自“tinnulus”,意为“尖锐的”。[12]拉丁名tinnunculus曾被瑞士自然学家康拉德·格斯纳于1555年使用。[13]“kestrel”这个词来自法语的crécerelle,是crécelle的小形式,也指的是麻风病患者使用的铃铛。该词早期拼写为'c/kastrel',有15世纪的证据。[14]红隼曾被用来驱赶和驱离鸽子。[15]红隼的古老名称包括windhover和windfucker,,由于其拍打风(在空中盘旋)的习性。[14]
这个物种属于一个具有黑色面颊斑纹的隼类物种的演化枝,这一特征显然在最早的红隼类中并不存在。根据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的DNA序列数据分析和生物地理学的考量,它们似乎在更新世([16]约2.5–2百万年前),大约起源于热带东非。[17]2015年发表的一项分子系统发生学研究发现,红隼的最近亲是斑隼(Falco moluccensis)和澳洲隼(Falco cenchroides)。[18]
以前被认为是亚种的岩隼(F. rupicolus),现在被视为独立的物种。[19]与现今物种可能并无密切关联的黄爪隼(F. naumanni),在外观上与红隼相似,但雄性翅膀和尾巴尖端除外,几乎没有黑色。而美国隼(F. sparverius)显然不是一种真正的红隼。[17] 这两种物种的雄性翅膀中都有很多灰色,而红隼及其近亲物种中则没有这一特征,但几乎所有其他隼类都有。
亚种
共认可11个亚种。[19]大多数差异不大,主要根据贝格曼法则和格洛格氏定律。热带非洲型的雄性羽毛中灰色较少。[5]
- F. t. tinnunculus Linnaeus, 1758 – 欧洲、北非、中东及兴都库什山-喜马拉雅山脉以北至西北鄂霍次克海地区的温带地区。北亚群体冬季南迁,显然不会穿越喜马拉雅山脉,而是向西偏离。中国分布于台湾以及欧亚大陆的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西藏、福建广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20]
- F. t. perpallidus (Clark, AH, 1907) – 东北西伯利亚至中国东北部和朝鲜半岛
- F. t. interstinctus McClelland, 1840 – 东亚从西藏至韩国和日本,南至印度支那。在其繁殖范围的南部过冬,从印度东北部至菲律宾(此地零散分布,例如棉兰老岛只有两次记录)。该亚种有深色且明显的标记,并且有棕红色变种,但在野外难以可靠识别。[21][22]中国分布于台湾以及欧亚大陆的内蒙古、东北、四川、西藏、云南、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23]
- F. t. objurgatus (Baker, ECS, 1929) – 印度的西部、尼尔吉里丘陵和东高止山脉;斯里兰卡。标记明显,雄性具有深灰色头部和赤褐色腿部。[22][24]
- F. t. canariensis (Koenig, 1890) – 马德拉和加那利群岛西部
- F. t. dacotiae Hartert, EJO, 1913 – 加那利群岛东部:富埃特文图拉岛、兰萨罗特岛、奇尼霍群岛。
- F. t. neglectus Schlegel, 1873 – 北佛得角群岛
- F. t. alexandri Bourne, 1955 – 佛得角群岛西南部
- F. t. rupicolaeformis (Brehm, CL, 1855) – 阿拉伯半岛(沙漠地区除外)及红海跨越至非洲
- F. t. archerii (Hartert, EJO & Neumann, 1932) – 索马里、肯亚沿海和索科特拉岛
- F. t. rufescens Swainson, 1837 – 萨赫勒地区至埃塞俄比亚,南至刚果盆地周边至南坦桑尼亚及东北安哥拉。
生活在第四纪冰期冷期的欧洲红隼略微在体型上与现代群体有所不同;它们有时被称为古亚种F. t. atavus(参照贝格曼法则)。这些鸟类的遗骸被发现于当时未被冰川覆盖的欧洲地区,从晚期上新世(ELMA Villanyian/ICS 皮亚琴期,MN16)约300万年前至中更新世萨勒冰期结束约13万年前,当时它们最终让位给与今日群体无异的鸟类。一些冰河时期红隼捕食的田鼠,例如欧洲松田鼠(Microtus subterraneus),与现存的田鼠无异。其他的猎物则更快速地进化(例如M. malei,今天苔原田鼠A. oeconomus的推定祖先),而另外一些物种似乎完全灭绝了,没有留下任何现存的后代,例如Pliomys lenki,它显然在大约10万年前的威克塞尔冰期中灭绝。[25][26]
描述
普通红隼从头到尾长度为32—39 cm(121⁄2—151⁄2英寸),翼展为65—82 cm(251⁄2—321⁄2英寸)。雌性明显较大,成年雄性的体重为136—252 g(43⁄4—87⁄8 oz),平均约为155 g(51⁄2 oz);成年雌性体重为154—314 g(53⁄8—111⁄8 oz),平均约为184 g(61⁄2 oz)。因此,相较于其他猛禽,它们体型较小,但比大多数鸣禽大。像其他隼属物种一样,它们拥有长翼以及明显的长尾巴。[5]
羽毛主要是浅栗色的,背部有黑色斑点,下侧为淡褐色,有狭窄的黑色条纹;飞羽也呈黑色。与大多数猛禽不同,普通红隼展示出两性异形的颜色差异,雄性的黑色斑点和条纹较少,并且有蓝灰色的头顶和尾巴。雌性的尾巴为棕色,有黑色横纹,而两性尾巴末端皆有黑色边缘和窄窄的白色边。所有普通红隼都有一条突出的黑色颊纹,像它们的近亲一样。[5]
鼻蜡膜、脚以及眼睛周围的狭窄环带为亮黄色;趾甲、喙和虹膜则是深色。幼鸟看起来像成年雌鸟,但下侧条纹较宽;裸露部分的黄色较淡。雏鸟全身覆盖白色绒羽,之后会变为灰褐色的第二层绒羽,然后长出第一套真正的羽毛。[5]
行为与生态
在其分布范围内的凉爽温带地区,普通红隼在冬季会南迁;否则它是留鸟,但幼鸟在成熟后可能会四处流浪寻找合适的定居地。它是一种昼行性动物,生活在低地,偏好开阔的栖地,如农田、石楠地、灌木丛和沼泽地。它不需要有森林存在,只要有替代的栖息和筑巢点,如岩石或建筑物即可。在没有树木的草原上,只要有丰富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以支撑猎物的繁衍,它也能茁壮生存。红隼能够适应人类聚居地,只要有足够的植被,甚至可以在湿地、泥炭沼地和干燥的稀树草原中找到。它的分布范围从海边延伸到低山区,在热带最热的部分分布高度可达4,500米(14,800英尺)平均海拔,而在亚热带气候的喜马拉雅山麓,高度仅约为1,750米(5,740英尺)。[5][27]
在全球范围内,该物种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1]在20世纪中期,由于有机氯化物和其他杀虫剂的无差别使用,该物种的数量受到影响,但由于它是一种r/K选择策略生物,在良好条件下能迅速繁殖,受影响程度比其他猛禽小。全球种群数量多年来波动很大,但总体上保持稳定;粗略估计约有100万至200万对,其中约20%分布在欧洲。最近西欧的部分地区,如爱尔兰,数量有所下降。亚种dacotiae相当稀少,1990年时成鸟数量不到1000只,而古老的加那利群岛西部亚种canariensis数量约为其十倍。[5]
食物与捕食
当捕猎时,普通红隼通常会在离地面约10—20米(35—65英尺)的高度盘旋,搜寻猎物,无论是迎风飞行还是利用山岭上升气流滑翔。像大多数猛禽一样,普通红隼拥有敏锐的视力,能从远处发现小型猎物。一旦发现猎物,它会进行短而陡的俯冲,与依赖长距离、高速俯冲捕捉猎物的游隼不同。红隼经常在道路和高速公路两侧狩猎,那里的路边地带拥有大量猎物。此物种能够看到近紫外光,这使得它们能够在阳光下发现散发紫外光色的啮齿动物巢穴周围的尿液痕迹。[28]另一种不太显眼的捕猎方式是稍微高于地面栖息,观察周围环境。当鸟类发现猎物移动时,它会立即扑向猎物。它们还会在低空飞行时在捕猎区域巡逻,当遇到猎物时便会伏击。[5]
它们几乎只吃老鼠大小的哺乳动物。田鼠、鼩鼱和真正的老鼠提供了大部分或超过三分之二的生物量。在哺乳动物通常稀少的海洋岛屿,小型鸟类(主要是雀形目鸟类)可能构成其饮食的大部分。[7]在其他地方,鸟类只有在夏季几周的时间内成为重要食物,当时未经验的雏鸟数量众多。其他合适大小的脊椎动物如蝙蝠、雨燕、[29]青蛙和蜥蜴仅在罕见情况下会被捕食。然而,隼类在南方纬度地区更可能捕食蜥蜴。在北方纬度地区,隼类被发现更多时会在中午将蜥蜴带回巢中,且随着气温上升,这种行为更为普遍。[30]季节性地,节肢动物可能是主要的猎物。一般来说,无脊椎动物如避日蛛甚至蚯蚓,但主要是像甲虫、直翅目和有翅的白蚁等大型昆虫也会被捕食。[5]
普通红隼每天需要捕食相当于4到8只田鼠的食物,这取决于能量消耗(取决于季节、盘旋时间等)。它们已知会连续捕捉数只田鼠并储存一些以供日后食用。一只雏鸟平均每小时消耗4.2克食物,相当于每天消耗67.8克(相当于每天3到4只田鼠)。[31]
繁殖
普通红隼在春季(或热带的干季开始)开始繁殖,即在温带的欧亚大陆为四月或五月,而在热带和南部的非洲则为八月至十二月之间的某个时间。它是穴居筑巢的鸟类,偏好在悬崖、树木或建筑物中的洞穴筑巢;在构成区内,普通红隼经常在建筑物上筑巢,并会重复使用鸦科鸟类的旧巢。来自东部加那利群岛的微小亚种dacotiae,sarnicolo偶尔会在棕榈树顶部以下的干燥叶片中筑巢,与同样在此筑巢的小型鸣禽共存,这点相当特殊。[32]一般来说,普通红隼通常会容忍同类在附近筑巢,有时会有几十对红隼在一个松散的群体中筑巢。[5]
每巢通常为3-7颗;可能总共会产下更多蛋,但有些会在产卵期间被移除。每颗蛋的产卵过程约持续两天。这些蛋有着大量的棕色斑点,从整个表面呈现淡褐色到大部分几乎为黑色斑块不等。孵化期为四周至一个月,雄鸟和雌鸟都会轮流孵蛋。蛋孵化后,双亲分担育雏和狩猎的责任。只有雌鸟喂食雏鸟,它会将猎物撕成适合雏鸟吞食的小块。幼鸟在4-5周后长羽离巢。家庭会在接下来的几周内紧密相依,这段时间幼鸟学习如何自立和捕食猎物。幼鸟在下一个繁殖季节性成熟。[5]研究发现羽色较黑的雌性隼雏鸟性格较为大胆,这表明即使在幼鸟时期,羽色也能作为一种地位信号。[33]
来自英国的数据显示,每对繁殖的普通红隼平均抚养约2-3只雏鸟,尽管这包括了相当高的整窝失败率;实际上,成功抚养雏鸟的红隼很少少于3或4只。相比其同巢兄弟姐妹,最早孵化的雏鸟有更高的生存和留巢几率,这被认为是由于这些雏鸟在巢中获得了较高的身体状况。[34]猎物的族群周期,特别是田鼠的数量,对繁殖成功有很大影响。大多数普通红隼在两岁前就会死亡;第一年死亡率可能高达70%。至少雌鸟通常在一岁时就会繁殖;[35]而部分雄鸟可能与其近亲物种一样,需要一年更长时间才能成熟。然而,它们的生物寿命可能达到16年或更长;有一只记录到寿命接近24年。[35]
-
普通红隼雏鸟(注意白色绒羽)
-
长羽后的幼鸟
-
普通红隼巢穴
文化中的红隼
红隼有时会像其他猛禽一样被视为自然力量和活力的象征。在《入战》(1915年)中,战争诗人朱利安·格伦费尔在希望能在战斗中展现英勇时,提到红隼和其他几种鸟类的超凡特质:
白天盘旋的红隼, 夜里呼唤的小鸮, 祝愿他如它们般迅速而敏锐,耳听八方,目视千里。
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1844–1889年)在他的诗作《风之王》中写道,赞美了红隼在空中的飞行技巧和威严。
我抓住了这个清晨,晨光的臣仆,白昼的王储,像斑驳的黎明所驱使的隼在飞驰
红隼也是The Animals of Farthing Wood中的主角之一。
巴里·海因斯的小说A Kestrel for a Knave及其改编的1969年电影肯·洛区的《鹰与男孩》讲述了一个英国工人阶级男孩与红隼建立友谊的故事。
红隼的普什图语名称Bād Khurak意为“风中悬浮”,而在旁遮普语中它被称为Larzānak或“小悬浮者”。在波斯和阿拉伯地区,红隼曾被用作诱饵来捕猎其他猛禽。它也曾被用来训练阿拉伯部分地区用来狩猎瞪羚的灰猎犬。年幼的灰猎犬会被派去追逐跳鼠,同时红隼会俯冲以分散跳鼠的注意力并迫使它们转弯。[36]
保护
-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
命名
参考文献
-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Falco tinnuncul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1: e.T22696362A206316110 [12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21-3.RLTS.T22696362A206316110.en .
- ^ Appendices I, II and III (valid from 22 June 2022). CITES. [202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5).
- ^ 3.0 3.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红隼.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Common Kestrels | Beauty of Birds. www.beautyofbirds.com. [2021-01-05].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Orta 1994
- ^ Wiles et al. 2000
- ^ 7.0 7.1 Wiles et al. 2004
- ^ Linnaeus, Carl. Systema Naturae per regna tria naturae, secundum classes, ordines, genera, species, cum characteribus, differentiis, synonymis, locis 1 10th. Holmiae (Stockholm): Laurentii Salvii. 1758: 90 (Latin).
- ^ Linnaeus, Carl. Fauna svecica, sistens animalia sveciae regni mammalia, aves amphibia, pisces, insecta, vermes 2nd. Stockholmiae: Sumtu & Literis Direct. Laurentii Salvii. 1761: 21 (Latin).
- ^ Mayr, Ernst; Cottrell, G. William (编).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1 2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1979: 405.
- ^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United King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3804. ISBN 978-0199206872.
-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266, 386. ISBN 978-1-4081-2501-4.
- ^ Gesner, Conrad. Historiae animalium liber III qui est de auium natura. Adiecti sunt ab initio indices alphabetici decem super nominibus auium in totidem linguis diuersis: & ante illos enumeratio auium eo ordiné quo in hoc volumine continentur. Zurich: Froschauer. 1555: 53–55 (Latin).
- ^ 14.0 14.1 kestrel. 牛津英语词典 (第三版).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5-09 (英语).
- ^ Weekley 1921
- ^ Possibly to be reclassified as Early Pleistocene.
- ^ 17.0 17.1 See Groombridge et al. 2002 for a thorough discussion of common kestrel and relatives' divergence times.
- ^ Fuchs, J.; Johnson, J.A.; Mindell, D.P. Rapid diversification of falcons (Aves: Falconidae) due to expansion of open habitats in the Late Miocene.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5, 82: 166–182. Bibcode:2015MolPE..82..166F. PMID 25256056. doi:10.1016/j.ympev.2014.08.010.
- ^ 19.0 19.1 Gill, Frank; Donsker, David; Rasmussen, Pamela (编). Seriemas, falcons.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4.1.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December 2023 [10 February 2024].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红隼指名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Peterson et al. 2008
- ^ 22.0 22.1 Rasmussen & Anderton 20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红隼普通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Whistler 1949,第385–387页
- ^ Mlíkovský 2002,第222–223页
- ^ Mourer-Chauviré et al. 2003
- ^ Inskipp, Inskipp & Sherub 2000
- ^ Viitala et al. 1995
- ^ Mikula, Hromada & Tryjanowski 2013
- ^ Steen, Løw & Sonerud 2011a
- ^ Steen et al. 2011b
- ^ Álamo Tavío 1975
- ^ López-Idiáquez, D.; Fargallo, J.A.; López-Rull , I.; Martínez-Padilla, J. Plumage coloration and personality in early life: sexual differences in signalling. Ibis. 2019, 161 (1): 216–221. S2CID 91263096. doi:10.1111/ibi.12665 .
- ^ Martínez-Padilla, J.; Vergara, P.; Fargallo, J. A. Increased lifetime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first-hatched siblings in Common Kestrels Falco tinnunculus.. Ibis. 2017, 159 (4): 803–811. doi:10.1111/ibi.12494.
- ^ 35.0 35.1 AnAge 2010
- ^ Phillott, D.C. Note on the Common Kestril (Tinnunculus alaudarius). Journ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1832, 2 (10): 52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