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陵郡,中国孙吴时设置的郡。初名昭陵郡,西晋时更名。
建置沿革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分长沙郡置昭陵郡,隶荆州,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新化县以南的资水流域。[1]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为司马昭避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领六县:昭陵、都梁、夫夷、建兴、邵阳、高平,治所在邵陵县(旧名昭陵县,今湖南省邵阳市)。[2]后分都梁县立武冈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邵陵郡改隶湘州。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省湘州。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复立,十二年(416年)又省。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又立,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省。十六年(439年)又立,二十九年(452年)又省。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又立。[3]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邵陵郡,其地属潭州。[4]
人口
行政长官
昭陵太守(266年—280年)
邵陵太守(280年—462年)
邵陵内史(462年—466年)
邵陵太守(466年—474年)
邵陵内史(474年—479年)
邵陵太守(479年—486年)
邵陵内史(486年—502年)
邵陵太守(502年—514年)
邵陵内史(514年—557年)
邵陵太守(557年—566年)
邵陵相(566年—585年)
邵陵太守(585年—587年)
邵陵内史(587年—589年)
国主
南朝宋邵陵国(462年—466年)
邵陵国(462年—466年)丨食邑2000户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邵陵郡王 |
|
刘子元 |
462年—466年 |
宋孝武帝第十三子
|
伏诛,国除
|
南朝宋邵陵国(474年—479年)
邵陵国(474年—479年)丨食邑2000户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邵陵郡王 |
殇王 |
刘友 |
474年—479年 |
宋明帝第七子
|
齐受禅,国除
|
南朝齐邵陵国(486年—495年)
邵陵国(486年—495年)丨食邑2000户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邵陵郡王 |
|
萧子贞 |
486年—495年 |
齐武帝第十四子
|
伏诛,国除
|
南朝齐邵陵国(495年—502年)
南平国(494年—495年)/邵陵国(495年—502年)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南平郡王→邵陵郡王 |
|
萧宝攸 |
494年—502年 |
齐明帝第九子
|
伏诛,国除
|
南朝梁邵陵国(514年—557年)
邵陵国(514年—557年)|食邑2000户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邵陵郡王 |
携王/壮武王 |
萧纶 |
514年—551年 |
梁武帝第六子
|
2 |
邵陵蕃王 |
|
萧后 |
556年—557年 |
萧纶孙
|
陈受禅,国除
|
南朝陈邵陵国(566年—585年)
邵陵国(566年—585年)[10]
|
以战功封,食邑2000户→2500户→3000户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邵陵郡开国公 |
|
章昭达 |
566年—571年 |
|
2 |
邵陵郡开国公 |
|
章大宝 |
?—585年 |
章昭达子
|
伏诛,国除
|
南朝陈邵陵国(587年—589年)
邵陵国(587年—589年)丨食邑1000户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邵陵郡王 |
|
陈兢 |
587年—589年 |
陈后主第七子
|
陈亡,国除
|
参见
注释及征引文献
- ^ 《三国志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 ^ 2.0 2.1 《晋书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 3.0 3.1 《宋书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 ^ 《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晋书 卷七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 ^ 《晋书 卷六十九 列传第三十九》
- ^ 《晋书 卷五 帝纪第五》
- ^ 《梁书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三》
- ^ 《陈书 卷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八》
- ^ 《陈书 卷十一 列传第五》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汉 炎兴元年( 263年)、孙吴 天纪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证的郡、国。标“*”者为曾置后废的郡、国。标“#”者为特殊政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括注明曾用名。 |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西晋 建兴四年( 316年)(此前已沦陷者列出沦陷前的名称)及东晋 义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国。带#者为《晋书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体字者为西晋所废置的州、郡;下划线者为东、西晋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取最后使用的名称(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于史无记载其封国何时被撤销,其封地在西晋末的建置仍按“国”处理),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东晋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淮南地区 | |
---|
淮北地区 | |
---|
河南地区 | |
---|
江汉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巴汉地区 | |
---|
蜀中南中地区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位置不详 | 新蔡郡(内史575-589) | 晋熙郡(内史575-589) | 巴东郡(内史586-589) | 临江郡(内史586-589) | 新兴郡(内史583-589) | 岳山郡(内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齐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后梁 广运元年(586年)、陈 祯明二年( 588年)的实州、实郡。下划线者为南朝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