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耶佛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塞拉耶佛
城市
塞拉耶佛市
Grad Sarajevo
Град Сарајево
塞拉耶佛旗帜
旗帜
塞拉耶佛徽章
徽章
绰号:欧洲的耶路撒冷[1]巴尔干的耶路撒冷[2] 、Rajvosa[3](当地的儿童黑话
塞拉耶佛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位置
塞拉耶佛
塞拉耶佛
塞拉耶佛在波赫的位置
坐标:43°51′23″N 18°24′47″E / 43.8564°N 18.4131°E / 43.8564; 18.4131
国家 波黑
实体波赫联邦
塞拉耶佛州
设立1461年
下辖市镇
政府
 • 市长Benjamina Karić (SDP
面积[4]
 • 城市141.5 平方公里 (54.6 平方英里)
海拔550 公尺(1,800 英尺)
人口(2013年)[5]
 • 城市275,524人
 • 密度1,900人/平方公里(5,000人/平方英里)
 • 市区438,757
时区CETUTC+1
 • 夏时制CESTUTC+2
邮政编码71000
电话区号+387 33
网站www.sarajevo.ba
Sarajevo”的各地常用名称
中国大陆萨拉热窝
台湾塞拉耶佛
港澳塞拉耶佛、萨拉热窝
新马萨拉热窝

塞拉耶佛[注 1]波斯尼亚语Sarajevo克罗埃西亚语Sarajevo塞尔维亚语Сарајево/SarajevoIPA:[sǎrajeʋo] ),是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波黑)的首都,也是该国第一大城。据2013年估计,塞拉耶佛市人口为275,524人。塞拉耶佛同时也是波黑实体之一波黑联邦的首都,及塞拉耶佛州的州府,还是另一实体塞族共和国法理上的首都。

塞拉耶佛位于波斯尼亚塞拉耶佛山谷之中,米利亚茨卡河沿岸,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所包围。塞拉耶佛是波黑的社会及文化中心,也拥有区域性的政治、教育、娱乐、媒体、时尚、科学和艺术影响力,还是波黑主要的经济中心[6][7]

塞拉耶佛以其宗教多样性闻名于世,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数世纪以来都共存其中[8][9]。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宗教及文化多样性,塞拉耶佛常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1] 或者“巴尔干的耶路撒冷”[2]。直到20世纪后期为止,塞拉耶佛都是欧洲仅有的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和犹太教堂可以比邻共存的大都市[3]

虽然塞拉耶佛地区在史前时代开始就有人居住,但今日的塞拉耶佛是在15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开始发展的[9][10]。塞拉耶佛在近代多次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塞拉耶佛在1885年成为欧洲首个,也是全世界第二个全天运行路面电车的城市(世界首个有全天运行路面电车的城市是美国旧金山[11]。1914年,塞拉耶佛发生了奥地利王储暗杀事件(又名塞拉耶佛暗杀事件)。这起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线。1984年,塞拉耶佛是198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场。之后的南斯拉夫解体时期,塞拉耶佛在波黑战争期间遭到了持续数年的塞尔维亚人势力的包围,这也是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围困战[12]

时至2012年,塞拉耶佛仍处在战后的复兴重建中,正在逐渐恢复战前的水准[13]。旅行指南《寂寞星球》在“世界都市”排行榜中将塞拉耶佛排在第43位。这个名次要高过同样是前南斯拉夫诸国各个观光都市,包括第59位的杜布罗夫尼克、第84位的第卢布尔雅那、第90位的布莱德、第113位的贝尔格莱德以及第135位的萨格勒布[14][15],在2009年12月,塞拉耶佛还被列入2010年最值得去旅行的十大都市之一[16]。2012年3月,塞拉耶佛战胜了全世界其他100多个都市,被旅行博客Foxnomad评为“最佳旅游都市”[17]。2011年,塞拉耶佛获得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的提名,是欧盟以外唯一获得提名的都市[18][19]

语言和名称来源

塞拉耶佛在波黑的三种官方语言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中的称呼都是塞拉耶佛(Sarajevo / Сарајево)。在土耳其语中,塞拉耶佛的名称是萨拉伊波斯纳Saraybosna)。塞拉耶佛这个名称来自于土耳其语中的“宫殿”一词“萨拉伊”(Saray[20],这也证明塞拉耶佛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是具重要地位的都市。

历史

古代

一个典型的布特米尔文化花瓶

塞拉耶佛河谷有著悠久的历史,考古学家发现塞拉耶佛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最著名的例子是塞拉耶佛地区的布特米尔文化。布特米尔文化是1893年奥匈帝国在塞拉耶佛郊区的伊利扎建设一个农学校时发现的。该地区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燧石。这在当时是巨大的发现,1894年,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还因此在塞拉耶佛举行了会议[21]

伊利里亚文化是塞拉耶佛又一个突出的文化。古代人大多认为伊利里亚人生活在西巴尔干地区。在被罗马帝国征服之前,在塞拉耶佛地区有多个伊利里亚人的居住点。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城市的名字是硫磺温泉(Aquae Sulphurae),位于今日塞拉耶佛郊区的城市伊利扎[22]。罗马帝国之后,哥特人占据此地,之后斯拉夫人在7世纪来到这里[23]

中世纪

在整个中世纪,塞拉耶佛都是波斯尼亚省英语Banate of Bosnia的一部份。城市的名字改为弗尔赫-波斯纳(Vrh-Bosna)。圣座的文件记载,1238年教会曾在这里建设圣保罗大教堂。斯拉夫人的城塞自1263年到城市被奥斯曼帝国征服的1429年为止都一直存在[24]

奥斯曼帝国

塞比利是奥斯曼风格的木质喷泉,位于巴什察尔希亚广场的中心

奥斯曼帝国在1450年代建立了塞拉耶佛。1461年,在奥斯曼帝国波斯尼亚州英语Bosnia Vilayet首任州长伊萨·贝格·伊萨科维奇的统治下,城市得到了巨大的发展。1461年之后,伊萨科维奇监督了城市旧市区的建设,修建了供水系统和清真寺、带屋顶的巴扎、公众浴场、州长官邸。城市改名波斯纳萨拉伊,发展为这个地区最大的都市。在这个时期,许多基督徒改宗伊斯兰教。而这一地区则被称为萨拉伊奥瓦斯(saray ovası),在土耳其语中的意思是“有宫殿的平地”[20]

格兹·胡色雷·贝格在1521年就任波斯尼亚的第二任州长,建设了城市最早的图书馆、伊斯兰学校苏菲主义的学校、萨哈特库拉钟楼(Sahat Kula)等建筑。旧城区的大部份地区都是在他的任内修筑。塞拉耶佛以其的大市场和众多的清真寺而闻名。在16世纪中期,清真寺的数量超过100个。在帝国的鼎盛时期,塞拉耶佛是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大和重要的都市。1660年,塞拉耶佛的人口估计超过80,000人。相比之下,贝尔格莱德在1838年的人口是12,963人,萨格勒布在1851年人口是14,000人。由于政治上的重要性,塞拉耶佛也成为战场。

哈布斯堡君主国、奥地利帝国及奥匈帝国时期

1697年,在大土耳其战争期间,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国欧根亲王对鄂图曼发起袭击,占领了塞拉耶佛。城市遭受了瘟疫的袭击并被烧毁。塞拉耶佛虽然在之后重建,但并没有完全恢复。1807年,塞拉耶佛的人口只有大约60,000人。奥斯曼帝国虽然将塞拉耶佛作为重要的行政据点,在1850年,波黑还是被奥地利帝国征服。1878年,按照柏林条约,城市的统治权交给奥匈帝国。波黑在1908年被合并入奥匈帝国。塞拉耶佛在维也纳之前试验导入了路面电车等新开发的设施[23]。奥匈帝国的统治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这一时期修建了各种工厂和其他建筑,许多机构都西化和现代化了。塞拉耶佛的居民还在历史上首次开始使用拉丁字母[23][25]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人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塞拉耶佛暗杀了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奥匈帝国皇储)和他的妻子索菲·霍泰克,即萨拉热窝事件。这起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线。进入战争之后,巴尔干半岛的战事大多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塞拉耶佛在战争中逃过了大规模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尔干半岛西部合并入南斯拉夫王国,塞拉耶佛成为德里纳河省的首府。

南斯拉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塞拉耶佛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份。虽然塞拉耶佛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政治重要性并且是波斯尼亚地区的中心城市,但国家并没有像过去那样重视塞拉耶佛。这个时期除了现在的波黑国家银行大楼之外,塞拉耶佛城市并没有太大的发展。1941年4月,纳粹德国、义大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入侵了南斯拉夫,塞拉耶佛受到轰炸。当时有约10,500名犹太人以及罗姆人东正教塞尔维亚人居住。包括塞拉耶佛在内的波黑领土被划入乌斯塔沙克罗地亚独立国[26]。萨拉热窝是义大利王国在克罗地亚独立国势力范围的一部份。乌斯塔沙对当地的塞尔维亚人展开了迫害[27]。萨拉热窝城在意大利投降后被德军控制,并在1943年至1944年遭受了盟军的轰炸[28]。在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率领的游击队的抵抗之下,1945年4月6日,塞拉耶佛从纳粹德国及乌斯塔沙的占领之中解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炮弹筒被挖掘,在塞拉耶佛洗净和装饰,作为工艺品进行销售。

永恒的火焰,象征二战中战胜法西斯

在解放之后,塞拉耶佛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共产党在塞拉耶佛投入钜资,建设了许多新的住宅,新建设了新格拉德新塞拉耶佛,城市的市区面积得到了扩大。塞拉耶佛再次成为巴尔干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战争结束时塞拉耶佛的人口有115,000人,而南斯拉夫解体时塞拉耶佛的人口有429,672人。塞拉耶佛快速发展,成为南斯拉夫的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产业中心。塞拉耶佛发展的高峰期是在1980年代初期塞拉耶佛举办冬季奥运会的时期[29]

波黑战争

塞拉耶佛围城战之后的格巴维察

1992年3月,波黑爆发了波黑战争。塞拉耶佛爆发了一场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都市包围战萨拉热窝围城战。塞尔维亚人势力(塞族共和国塞族共和国军队(VRS)和南斯拉夫人民军(JNA)从1992年4月5日到1996年2月29日包围塞拉耶佛。

塞拉耶佛围城战是波黑战争期间发生的都市保卫战,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武装势力(塞族共和国军队)为回击宣布自南斯拉夫独立,刚刚新组织的波黑政府的军队(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军;ARBiH),在山上驻扎了军队包围了塞拉耶佛。塞尔维亚人势力拒绝参加刚刚新独立的波黑,目标建设塞尔维亚人国家塞族共和国[30][31]。波斯尼亚政府被包围在城内,其防御力量薄弱难以突出重围。

1992年战争期间,大提琴手韦德兰·斯梅洛维奇在被摧毁的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废墟中演奏

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破坏和人员伤亡。11,541人在包围战中遭到杀害,其中超过1,500人是儿童。56,000人受伤,其中将近15,000人是儿童[32]。死伤者的85%不是军人而是市民。199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战前城市和附近地区的人口有525,980人。由于众多市民被杀害或者被迫移居,1995年时塞拉耶佛的人口减少到只有战争前的64%,有334,663人[33]。众多市民都通过地下隧道等方式逃离被包围的城市。另外,在塞拉耶佛的塞尔维亚人市民当中,也有逃往塞尔维亚人势力支配地区的人。而在塞尔维亚人势力占领下的地区,以波士尼亚克人穆斯林族)为主的非塞尔维亚人市民遭到了杀害,或者遭受了强制驱逐等民族浄化行为[34]

2003年1月,塞族共和国军塞拉耶佛-罗马尼亚军团的第一司令官斯坦尼斯拉夫·加利奇英语Stanislav Galić因对塞拉耶佛的包围和恐怖袭击,在前南斯拉夫国际战犯法庭被判犯有反人道罪,判处无期徒刑[35]。罪状中也包含了第1次马尔加雷屠杀英语Markale massacres等罪行[36]。2007年,接替加利奇的塞拉耶佛-罗马尼亚军团指挥官塞尔维亚人将军德拉戈米尔·米洛舍维奇英语Dragomir Milošević因第2次马尔加雷屠杀英语Markale massacres和包围塞拉耶佛,对市民的恐怖袭击而被判有罪,判处33年徒刑。法庭认定马尔加雷市场在1995年8月28日遭到了自塞拉耶佛-罗马尼亚军团处发射的120公釐迫撃炮的轰击[37]

今日的塞拉耶佛

塞拉耶佛的复兴开发是在1995年11月签订岱顿协定之后开始的。今日的塞拉耶佛是该地区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城市各处都在建设现代的办公楼和高层建筑[38],其中最有名的有波斯摩城市中心、BBI中心和阿瓦兹大楼(也是巴尔干地区最高的摩天大楼)。塞拉耶佛与卡卡尼之间近来亦完成一条新公路连结两地[39]。城市的大部份地区都得到了重新开发,在市中心已经很少看见被战争破坏的建筑物。

地理和气候

地理

波斯尼亚之泉
别拉什尼察山,是1984年冬奥会男子滑雪比赛的赛场

塞拉耶佛接近波黑三角形国土的几何中心处,座标位置是43°52′0″N 18°25′0″E / 43.86667°N 18.41667°E / 43.86667; 18.41667。塞拉耶佛位于塞拉耶佛河谷之中,被狄那里克山脉所环绕。河谷在过去曾充满绿色,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开发和都市扩大之中逐渐消失。塞拉耶佛被由浓密森林所覆盖的丘陵地和5座山峰所包围。附近的山峰分别是标高2088米的特雷斯卡维察山、标高2067米的别拉什尼察山、标高1913米的雅赫尼那山、标高1627米的特雷贝维奇山、标高最低的是伊古曼山,有1502米。这些山峰中除了特雷斯卡维察之外的4座山峰都是198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场。塞拉耶佛的平均标高约有500米。城市位于丘陵地帯之中,市内较陡的斜坡街道和位于高丘的住宅都证明了这一特点。

米利亚茨卡河是城市重要的的地理特徴。河流自城市东侧流经市中心向西汇入波斯尼亚河。米利亚茨卡河有“塞拉耶佛之河”之称,其源头位于塞拉耶佛以东数公里的帕莱。波斯尼亚河的源头波斯尼亚之泉靠近塞拉耶佛西部的伊利扎,这里也是塞拉耶佛重要的自然地标。波斯尼亚之泉也是塞拉耶佛和其他地区观光客的观光地。此外还有数条小河流经市区和郊外。

塞拉耶佛都市区还包括了伊利扎沃戈什恰哈季契等城市。都市区面积超过141.5平方公里。另外,塞拉耶佛有部份地区在波黑战争之前隶属于塞拉耶佛市,战争之后被划入塞族共和国,成为东塞拉耶佛的一部份。

塞拉耶佛市区

气候

塞拉耶佛属温暖的大陆性气候,其北侧是中欧气候区,南侧是地中海气候区。按照柯本气候分类法,塞拉耶佛正好位于亚寒帯湿润气候和西岸海洋性气候的交界处。南部的山区减少了海洋对塞拉耶佛气候的影响[40]。塞拉耶佛的年平均气温是15 °C,全年最冷的月份是一月,平均气温-0.9 °C,最热的月份是七月,平均气温18.9 °C [41]。观测史上的最高气温是在1946年8月19日记录的40.7 °C,最低气温是1942年1月25日记录的−26.2 °C[42]。平均来看,塞拉耶佛一年有85天是夏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0.0 °C)。城市典型的天气是多云天气,年间平均云量达45%。阴天最多的月份是12月,云量达75%。最晴朗的时候是在8月,云量有37%。降水全年分布较为平均。平均全年有116天有降水。塞拉耶佛的气候适合开展这一地区盛行的冬季体育,也是1984年冬季奥运会的会场。

塞拉耶佛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C(°F) 2.7
(36.9)
5.9
(42.6)
10.4
(50.7)
15.1
(59.2)
20.3
(68.5)
23.1
(73.6)
25.5
(77.9)
25.7
(78.3)
22.0
(71.6)
16.5
(61.7)
9.7
(49.5)
3.5
(38.3)
15.0
(59.1)
日均气温 °C(°F) −0.9
(30.4)
1.5
(34.7)
5.1
(41.2)
9.4
(48.9)
14.1
(57.4)
17.0
(62.6)
18.9
(66.0)
18.5
(65.3)
15.1
(59.2)
10.4
(50.7)
5.3
(41.5)
0.3
(32.5)
9.6
(49.2)
平均低温 °C(°F) −4.4
(24.1)
−2.3
(27.9)
0.7
(33.3)
4.4
(39.9)
8.5
(47.3)
11.4
(52.5)
12.8
(55.0)
12.6
(54.7)
9.7
(49.5)
5.7
(42.3)
1.6
(34.9)
−2.8
(27.0)
4.8
(40.7)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71.4
(2.81)
67.0
(2.64)
70.3
(2.77)
73.6
(2.90)
81.7
(3.22)
91.0
(3.58)
80.2
(3.16)
70.7
(2.78)
70.3
(2.77)
77.3
(3.04)
94.2
(3.71)
84.7
(3.33)
932.4
(36.71)
平均降水天数(≥ 1.0 mm) 10 9 10 11 11 11 9 8 8 8 10 11 116
月均日照时数 55.8 84.8 127.1 153.0 192.2 207.0 257.3 238.7 186.0 148.8 81.0 40.3 1,772
数据来源:HKO[43]

政治

组成塞拉耶佛市的四个市镇旧格拉德岑塔尔新萨拉热窝新格拉德(从东至西)

塞拉耶佛是波黑的首都。此外,塞拉耶佛是波黑的两个实体之一的波赫联邦的首都,也是塞拉耶佛州的州府。另外,波黑的另一个实体塞族共和国在法理上的首都也是塞拉耶佛(塞族共和国实际上的首都是巴尼亚卢卡)。国家、实体、州在塞拉耶佛都设有各自的议会和法院。并且许多国家在塞拉耶佛都设有使领馆。

波黑联邦主席团和波黑宪法法院都位于塞拉耶佛[44]波黑的议会也设在塞拉耶佛,在波黑战争中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为了维持正常的业务运行,人员和文书都被移动的附近的大楼。议会的重建在2006年底开始,2007年结束。重建费用的80%是希腊政府通过希腊-巴尔干复兴计划(ESOAV)承担的,20%由波黑政府负担。

塞拉耶佛市是由塞拉耶佛州下属的4个市镇旧格拉德岑塔尔新萨拉热窝新格拉德构成,每个市镇都有自己的市镇政府。4个市镇联合起来还组成了拥有自己机构组织法的塞拉耶佛市政府。市政府的行政机构由1名市长和2名副市长及内阁构成。立法机构是市议会。市议会有28名成员,其中1人是议长、2人是副议长、1人是书记官。议员由各市镇按照人口比例来选出。市政府还有司法机构,基于驻波黑国际高级代表的“高级司法检查委员会”制定的战争后的法律体系运作[45]

构成塞拉耶佛市的市镇再下分为市区(Mjesne zajednice)。市区的设置目的是承担塞拉耶佛的小部份行政任务,并且让一般市民也有参加城市管理的机会。市区基于城市的主要街区。

经济

波黑中央银行

塞拉耶佛的经济在经过了多年的战争之后开始了复兴重建计划[46]波黑中央银行于1997年在塞拉耶佛开始运作,塞拉耶佛证券交易所在2002年开始交易。塞拉耶佛的重要的生产、行政、观光产业都和巨大的地下经济有关[47]。塞拉耶佛是波黑最大的经济活动据点。

塞拉耶佛皮瓦拉是塞拉耶佛的一家酿酒公司

在共产主义时代,塞拉耶佛是重要的产业中心地。战争结束之后,塞拉耶佛的产业包含香烟、家具、服装、汽车、通信器材等[23]。总部设在塞拉耶佛的企业有B&H航空、BH电信、波斯马尔、波斯纳里耶克(Bosnalijek)、Energopetrol、塞拉耶佛卷烟厂、塞拉耶佛啤酒厂等。这些都是波黑各业界中最大规模的企业。

1981年,塞拉耶佛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南斯拉夫平均水准的133%[48]。2011年,波黑中央银行估计萨拉热窝的国内生产总值达16.76亿美元,达波黑全国的37%[49]

此外,观光也是塞拉耶佛经济中重要的产业。

人口

波黑在1991年进行正式的人口普查之后,直到2008年为止都未曾进行人口普查。在1991年人口普查中,塞拉耶佛及附近的10个区共有人口527,049人。塞拉耶佛都市区的人口有416,497人[50]。包括塞拉耶佛在内的波黑全国因波黑战争而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中很多至2008年都仍未能回到家乡。

直到2008年为止,塞拉耶佛的人口都无法进行正确的统计,只有联合国统计局和波黑联邦联邦统计局以及非盈利机构的估算数据。

按照2011年时的估计,塞拉耶佛4个市镇的人口合计估计有311,161人,包括这4个市镇的塞拉耶佛州的人口有438,757人[5],塞拉耶佛的面积有1,276.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大约2,202.9人/平方公里。塞拉耶佛4个市镇中人口密度最高的是新塞拉耶佛,人口密度达7524人/平方公里。而塞拉耶佛4个市镇中人口密度最低的是旧格拉德,为2742人/平方公里[51]

由于战争的影响,城市的民族和宗教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塞拉耶佛数世纪以来都是多文化都市[52],也有“欧洲的耶路撒冷”之称[53]。在战争之前的1991年时,信奉伊斯兰教波士尼亚克人占塞拉耶佛人口的49%,其次是主要信奉正教会塞尔维亚人,占34 %,主要信奉天主教克罗地亚人,占7%。

交通

特雷济耶大街

塞拉耶佛位于被山峰所包围的河谷,城市规模较小且较为集中。由于道路狭窄加上停车场不足,塞拉耶佛限制汽车进入,对步行者和自行车来说是很好的环境。城市两条主要的街道是以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冠名的铁托大街和连接东西的波斯尼亚之龙(Zmaj od Bosne)高速公路。塞拉耶佛也是波黑国内主要的交通枢纽,有通往泽尼察巴尼亚卢卡图兹拉戈拉日代福查等波黑主要城市的公路。欧洲高速公路Corridor 5C途经塞拉耶佛,向北连接布达佩斯、向南连接普洛切[54]。塞拉耶佛至卡卡尼的高速公路已经完工。而剩下的卡卡尼至泽尼察的部份预计将在2014年1季度完工。

塞拉耶佛是欧洲最早全天(从早至晚)运行有轨电车的城市。有轨电车在之后也紧跟时代继续改良。

塞拉耶佛市电有轨电车自1885年开始运行,是塞拉耶佛最古老的公共交通设施[55]。奥匈帝国在维也纳运行有轨电车之前先试验在塞拉耶佛投入运行,当时的电车由马匹牵行运行。最初修建时电车的轨距是760毫米,属窄轨。1960年,升格为1435毫米的标准轨。电车在20世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著举足轻重的作用。塞拉耶佛有7条有轨电车线路和5条无轨电车线路,此外还有众多公共汽车路线。塞拉耶佛主要的铁路车站位于城市的中北部。这个车站有众多向西分出连接各地的路线,连接了城市的工业区。塞拉耶佛在进入21世纪后,产业更新得到进展,众多高速公路和街道都进行了修缮。有轨电车的现代化,新的桥梁和道路的建设也有进展。为了解决交通堵塞的问题,塞拉耶佛有修建地铁的计划。塞拉耶佛地铁的首条线路将连接巴什察尔希亚和奥托卡,这条线路耗资1.5亿欧元而费用将由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出资。

塞拉耶佛国际机场

塞拉耶佛国际机场又称布特米尔机场(Butmir),位于塞拉耶佛市区西南数公里处。机场在战争中被联合国使用且作为人道支援用途。1996年签订岱顿协定之后,机场也开始投入一般民用。在15届欧洲国际机场年会上,塞拉耶佛国际机场被评为欧洲使用者在100万人以下的机场中的最佳机场。2006年,塞拉耶佛机场的旅客量达534,000名。在10年前的1996年,旅客量只有25,000人。2011年,塞拉耶佛国际机场的旅客量达到599,996人,比波黑的任何机场都要多,和2010年相比增长了6.5%。2012年的增长率则估计约有10%[56]。塞拉耶佛机场有扩大航站楼和跑道及停机坪的计划,预计将在2012年内开工。航站楼的面积将会比现在扩大7,000平方米[57]。机场内的商业设施也将升级[58]

塞拉耶佛有连接萨格勒布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普洛切的国际列车,每日开行。塞拉耶佛也有开往波黑各主要城市的列车运行。

通信和媒体

作为波黑的首都,塞拉耶佛是波黑众多新闻媒体的据点。虽然通信和广播设施几乎都在战争中被破坏,战后在驻波黑国际高级代表的帮助之下实现了复兴[59]。例如,在1995年塞拉耶佛首次可以使用互联网[60]

《解放》(Oslobođenje)创刊于1943年,是战后塞拉耶佛运营期间最长,在战争中仍能求生的唯一的一份报纸。然而,发行量被1995年创刊的日报《声》(Dnevni Avaz)和《早晨新闻》(Jutarnje Novine)超过[61]。其他在当地定期发行的报纸还有克罗地亚语报纸Hrvatska riječ和波斯尼亚语的《开始》(Start)、周刊杂志《波斯尼亚解放》(“Slobodna Bosna”)、《BH的每天》(BH Dani)。Novi Plamen是月刊杂志,也是左派思想的代表。

塞拉耶佛的公共广播电视台是波黑的三家公共广播之一。其他将总部设在塞拉耶佛的电视台还有NRTV “Studio 99”、哈亚特电视台(NTV Hayat)、开放广播网(Open Broadcast Network)、坎托纳塞拉耶佛电视台(TV Kantona Sarajevo)、阿尔法电视台(Televizija Alfa)。此外还有很多小规模的独立广播电台,如M电台(Radio M)、旧城电台(Radio Stari Grad)、斯图丹斯基电台(Studentski eFM Radio)[62]、202电台(Radio 202)、RSG等。塞拉耶佛还能收听收看自由欧洲电台和其他欧美各国的广播电视节目。

教育

塞拉耶佛大学的法学院

塞拉耶佛的高等教育有著悠久的历史。塞拉耶佛已知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是1531年格兹·胡色雷·贝格设立的苏菲主义哲学的学校。之后设立了众多宗教学校。1887年,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伊斯兰教法法学校改为5年制学校[63]。设立于1940年代的塞拉耶佛大学是塞拉耶佛最早的真正的高等教育机构。进入1950年代后,设置了学士课程以上的教育内容[64]。虽然在战争中严重受损,塞拉耶佛大学在此之后复兴,和40所以上的大学有提携关系。

2005年时,塞拉耶佛有46所初等学校(1年-9年)、33所高等学校(10年-13年),其中有3所学校是特殊学校[65]。此外,Druga Gimnazija是国际文凭课程的学校。

塞拉耶佛还有多所国际学校,为外国居民服务,有QSI塞拉耶佛国际学校和塞拉耶佛法语国际学校等。

旅游

塞拉耶佛有著发达的旅游产业,在2006年寂寞星球的“世界都市”排行榜中,塞拉耶佛排在43位[15]。在体育关联的旅游产业,过去1984年冬奥会的设施,特别是附近别拉什尼察山伊古曼山雅赫尼那山特雷贝维奇山特雷斯卡维察山的滑雪设施仍在使用。塞拉耶佛600年的历史受到来自东西各大帝国的强烈影响,这也是塞拉耶佛观光的魅力。得益于塞拉耶佛是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交易的据点,数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观光客都来到塞拉耶佛。塞拉耶佛的著名观光景点有波斯尼亚河的源头波斯尼亚之泉公园、天主教会的圣心主教座堂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等。塞拉耶佛的观光产业大多基于历史、宗教和文化要素。

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

带有屋顶的巴扎

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是1542年至1543年由格兹·胡色雷·贝格建设,带有屋顶的市场[66]。设计者是拉古萨的匠人。长度达109米,超过50家店铺林立于此。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

画于1900年时的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是格兹·胡色雷·贝格在1531年建设的清真寺,是美丽的奥斯曼建筑 [66]。清真寺的设计者是科查·米马尔·希南、希南也是维舍格勒穆罕默德·帕夏·索科洛维奇桥伊斯坦布尔苏莱曼尼耶清真寺设计者。

巴什察尔希亚。中央是布尔萨巴扎

在波黑战争时期,作为波士尼亚克人象徴的清真寺成为了被攻撃対象,在塞拉耶佛围城战役期间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受到了很大损害。战争结束后的1996年开始了修复工作。然而,当时的修复资金有很多都是来自沙特阿拉伯,修复时受到了瓦哈比派的影响。修复后的清真寺被消去了色彩和装饰性要素,改为以白色为基调的建筑[67]。2000年开始,为了让清真寺回到战争前的样子,开始了完全的修复工作。有时通称为“贝格清真寺”(Begova džamija)。

巴什察尔希亚

巴什察尔希亚是塞拉耶佛的旧市区的主大街,是在16世纪采取奥斯曼风格建造的商业地区[66]。巴什察尔希亚有金属工艺品和陶瓷器、宝石的买卖。在巴什察尔希亚还有1551年鲁斯特姆·帕夏(Rustem pasha)修建的带有穹顶状屋顶的布鲁萨巴扎。这里有从土耳其的布尔萨带来的丝织品销售[66]。另外,建于1891年,塞拉耶佛代表性地标的塞比利(Sebilj)是一个具有独特形状的喷泉,位于巴什察尔希亚的中央。这个名字是来自于阿拉伯语中的“道路”一词“Sebil”[66]

阿里帕夏清真寺

阿里帕夏清真寺是基于哈迪姆·阿里·帕夏(Hadim Ali-pasha)的遗嘱,用阿里的遗产在1560年至1561年期间建造的清真寺[66]。阿里希望使用自己的遗产,在自己的墓旁修建清真寺。清真寺在波黑战争期间严重受损,战后进行了断续的修复工作。

拉丁桥

拉丁桥的旧称是普林西普桥。这座桥是奥匈帝国的帝位继承者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妻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杀害的塞拉耶佛事件的现场。桥梁过去是木造桥,在洪水中被破坏,1798年重建[66]。1914年,在这座桥的北侧,大公夫妻被暗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为纪念南斯拉夫爱国主义,桥梁曾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南斯拉夫解体之后其名称恢复为拉丁桥。

塞尔维亚正教会的主教座堂

塞尔维亚正教会圣母圣诞主教座堂

塞拉耶佛的塞尔维亚正教会的主教座堂的正式名称是“圣母圣诞主教座堂”,是纪念圣母玛利亚的诞生的大教堂。建造于1863年至1868年期间[66]。教堂有三个巴西利卡和带有十字架的5个穹顶

天主教会的主教座堂

天主教会的圣心主教座堂

塞拉耶佛的天主教会的主教座堂的正式名称是“圣心主教座堂”,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的主教座堂,为纪念耶稣基督圣心而建造。建造于1884年至1889年期间,是哥德式的建筑。入口处上方窗户的设计绘有萨拉热窝州的州旗和风景,另外罗马式美术风格的2个塔上绘有塞拉耶佛的市旗和市徽。

伊纳特库彻

奥匈帝国统治波黑的1914年,帝国曾在塞拉耶佛的旧市区寻找建设市政府和图书馆的土地[68]。计划建设地已有两个土耳其浴场和一户民家,虽然曾要求所有者卖出这块土地,却被所有者一直拒绝[66][68]。帝国当局甚至威胁土地的所有者,终于使得这位所有者离开了这块土地。为了表达对当局的遗恨,他将自己的家解体并一片一片的移动,在米利亚茨卡河对岸重建了自己的家[68]。这做建筑目前是一座名为“伊纳特库彻”(Inat kuća)的餐馆,名称带有“遗恨之家”之意[68]

文化

波黑国家博物馆

塞拉耶佛有众多不同的宗教共存,城市的文化也十分多样。波斯尼亚的穆斯林、正教徒、天主教徒、犹太人在同一个城市居住,同时也一直维持了各自独特的认同感。然而,战争之后穆斯林的人口比例增加。随著战后时间的经过,人们也逐渐回到了城市。另外,来自东亚的移民也有増加。在历史上,塞拉耶佛是奥斯曼帝国时代多位波斯尼亚诗人和思想家的故地。诺贝尔奖得奖者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就是塞拉耶佛出身。另外,奥斯卡奖得主达尼斯·塔诺维奇也是塞拉耶佛出身。诺贝尔奖得主伊沃·安德里奇的人生大部份时间都是在塞拉耶佛度过。

博物馆

塞拉耶佛哈加达的复制品
伊泽特贝戈维奇博物馆

塞拉耶佛有众多博物馆,包括了塞拉耶佛博物馆、Ars Aevi现代美术馆、波黑历史博物馆、波黑文学和戏剧艺术博物馆和波黑国家博物馆(开设于1888年)收藏有塞拉耶佛哈加达(Sarajevo Haggadah)[69]泥金装饰手抄本和最老的塞法迪犹太人档案。犹太人哈加达在博物馆永久展出,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份带插画的塞法迪哈加达[70]。国家博物馆长期展出当地和区域性及国际性文化及历史遗产,收藏了超过5,000件波黑历史文物。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博物馆博物馆在2007年10月19日开放,位于旧城区。博物馆收藏了波黑首任总统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相关的一些文物。

塞拉耶佛还有设立于1919年的塞拉耶佛国立剧场。另外还有塞拉耶佛青年剧场。其他的文化设施有塞拉耶佛文化中心、塞拉耶佛市图书馆、波黑艺术画廊等。波斯尼亚协会是以波斯尼亚人的历史为焦点的私有图书馆和美术馆。

在战争导致的破坏[71] 和复兴开发中,有多座设施和文化、宗教象徴消失。其中包括了格兹·胡色雷·贝格图书馆和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塞拉耶佛东方协会[72]、关于1984年冬季奥运会的博物馆[32]。各级政府在之后设置了保护文化财产的法律和机构。塞拉耶佛的文化财产保护机构有波黑文化历史自然遗产保护协会和波黑国立纪念物保存委员会。

音乐

塞拉耶佛流行摇滚(Sarajevska škola pop-roka)是自1961年至1991年期间发展的音乐。这种音乐由Indexi白纽扣乐队等乐队和创作歌手凯末尔·蒙特尼奥等人发起。塞拉耶佛流行摇滚在诞生后的1980年代也在持续,有普拉维·奥尔科斯塔尔禁止吸烟乐团红苹果乐团等人活跃。在1992年因战争爆发而结束。战争结束后首次在塞拉耶佛举行演唱会的乐队是爱尔兰U2[73]。塞拉耶佛还举办有这一地区最大规模的爵士音乐节塞拉耶佛爵士音乐节。

文化活动

塞拉耶佛电影节在塞拉耶佛国立剧场举行

塞拉耶佛举行的主要文化活动有塞拉耶佛电影节塞拉耶佛爵士音乐节塞拉耶佛电影节开始于1995年,是巴尔干顶级的电影节[74][75]。此外还有有名的塞拉耶佛爵士音乐节和持续数周展示当代文化、音乐、舞蹈的活动“巴什察尔希亚之夜”[74][76]

塞拉耶佛电影节在塞拉耶佛市中心的国立剧场举行,由世界有名的演员和电影导演、音乐家担任主持[74]史蒂夫·布西密博诺Coolio约翰·马克维奇尼克·诺尔蒂丹尼尔·克雷格威廉·达佛安东尼·明格拉凯特琳·卡特利吉亚历山大·佩恩索菲·奥康尼多斯蒂芬·弗里尔斯等都曾是塞拉耶佛电影节的主持人。自从1995年塞拉耶佛电影节开始以来,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名人参加,电影节升级为国际级水准活动。首届塞拉耶佛电影节是在战争仍在持续的1995年的塞拉耶佛举行的。塞拉耶佛电影节在进入2000年代后,是巴尔干半岛最大也最著名的电影节[77]

塞拉耶佛爵士音乐节[78] 吸引了波黑国内外的爵士乐迷,理查德·波纳约翰·巴特勒三重奏克莉丝蒂娜·布兰柯、达佛·约塞夫等都曾参加爵士音乐节。音乐节在波黑文化中心(“主会场”)、塞拉耶佛青年舞台剧场(“奇妙的果实会场”)、沃伊斯卡·费德拉齐会馆(“个人会场”)、CDS(“团体会场”)举行。

体育

塞拉耶佛是198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场。南斯拉夫当时在男子大回旋项目中由尤雷·弗兰科获得了一枚银牌[79]。许多奥运设施都在战争中幸存,或者被重建。其中也包括泽塔奥林匹克体育场阿希姆费尔哈托维奇体育场。之后塞拉耶佛还共同举办了东南欧友好大会,也被选为2009年的冬季特奥会会场[80],但后来这个计划中止了[81] [82]

足球在塞拉耶佛相当盛行。塞拉耶佛的足球俱乐部有“FK塞拉耶佛”和“泽列兹尼察”,都是参加过欧洲及世界规模大赛的球队。除此之外,还有“FK奥林匹克”、“NK SASK纳普里达克”等球队。足球以外,篮球也很兴盛,“KK波斯尼亚”是1979年欧洲篮球联赛的冠军得主。国际象棋俱乐部“波斯尼亚塞拉耶佛”在1980年代开始成为冠军级队伍。塞拉耶佛举办过网球踢拳等各种国际体育大赛和活动。攀岩也很盛行,距离市中心不远处就有攀岩用的岩壁,还有达利维亚塞拉耶佛国际赛道(Dariva Sarajevo International Speedway)。

俱乐部 联赛 主场 设立
泽列兹尼察 波黑足球超级联赛 格尔巴维察体育场英语Grbavica Stadium 1921年
FK塞拉耶佛 波黑足球超级联赛 阿西姆·费尔哈托维奇球场 1946年
RK波斯尼亚塞拉耶佛 波黑手球超级联赛 Ramiz Salčin Hall 1948年
KK波斯尼亚 波黑篮球超级联赛 Mirza Delibašić Arena 1951年

国际关系

姊妹城市

塞拉耶佛的姊妹城市有[83]

友好城市

塞拉耶佛的友好城市有[85]

相关作品

注释

  1. ^ 萨拉热窝Sarajevo,台湾译作塞拉耶佛,香港亦译“塞拉耶佛”)

参考文献

引用

  1. ^ 1.0 1.1 Stilinovic, Josip (3 January 2002). "In Europe's Jerusale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tholic World News. The city’s principal mosques are the Gazi Husrev-Bey’s Mosque, or Begova Džamija (1530), and the Mosque of Ali Pasha (1560–61). Retrieved on 5 August 2006.
  2. ^ 2.0 2.1 Benbassa, Esther; Attias, Jean-Christophe. The Jews and their Future: A Conversation on Judaism and Jewish Identities. London: Zed Books. 2004: 27 [2012-04-17]. ISBN 1842773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6). 
  3. ^ 3.0 3.1 Visit Sarajevo: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ity. Visit Sarajevo. [2012-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3). 
  4. ^ Sarajevo Official Web Site. About Sarajev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Sarajevo Top city guid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on 4 March 2007.
  5. ^ 5.0 5.1 First release (PDF). Federal Office of Statistics, Federation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3. 2011-08-31 [2013-08-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11). 
  6. ^ Sarajevo: The economic, administrativ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enter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Mediterranea News. 2011-05-12 [2012-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4). 
  7. ^ daenet d.o.o. Sarajevo Official Web Site : Economy. Sarajevo.ba. [2012-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1). 
  8. ^ Malcolm, Noel. Bosnia: A Short History. ISBN 978-0-8147-5561-7.
  9. ^ 9.0 9.1 About Sarajevo. UNIVERSITY OF SARAJEVO.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10. ^ Valerijan, Žujo; Imamović, Mustafa; Ćurovac, Muhamed. Sarajevo.
  11. ^ Lonely Planet: Best Cities in the World. Lonely Planet. [2009-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3). 
  12. ^ Connelly, Charlie. The New Siege of Sarajevo. The Times (UK). 2005-10-08 [2010-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5). 
  13. ^ Kelley, Steve. Rising Sarajevo finds hope agai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eattle Times. Retrieved on 19 August 2006.
  14. ^ The Cities Book (Lonely Planet Pictorial) [Hardcover]. [201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15. ^ 15.0 15.1 Lonely Planet (March 2006). The Cities Book: A Journey Through The Best Cities In The World, Lonely Planet Publications, ISBN 978-1-74104-731-8.
  16. ^ Lonely Planet's Top 10 Cities 2010 | Lonely Planet's Top 10 Cities 2010. News.com.au. [2010-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0). 
  17. ^ Anil Polat. The Best City To Visit Travel Tournament 2012: Championship. Foxnomad. 2012-03-27 [2012-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30). 
  18. ^ Nomination of Sarajevo for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2014. BH-News.com. [2011-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19. ^ Sarajevo: With Sarajevo as Europe's Capital of Culture 2014 we could send an... - 12/05/2011 - EPP Group. Group of the European People's Party (Christian Democrats) in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2011-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2). 
  20. ^ 20.0 20.1 建築にみるサライェヴォの歴史 ∼そのオスマン都市性 (PDF). 深野摩耶. [2012-04-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2-06). 
  21. ^ The Culture & History. Tourism Association of Sarajevo Canton.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2). 
  22. ^ II – PROCEDURE PRIOR TO DECISION. "Roman remains at Ilidža,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7., Bosnia and Herzegovina Commission to Preserve National Monuments, Retrieved on 3 August 2006.
  23. ^ 23.0 23.1 23.2 23.3 New Britannica, volume 10, edition 15 (1989). Sarajevo. ISBN 978-0-85229-493-2.
  24. ^ Sarajevo. Columbia Encyclopedia.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9). 
  25. ^ FIC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Educative Communities) Congress 2006. Sarajevo – History.[失效链接] Congress in Sarajevo. Retrieved on 3 August 2006.
  26. ^ "Independent State of Croatia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4-12.".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Accessed 8 September 2009.
  27. ^ Hadžijahić, Muhamed, Muslimanske rezolucije iz 1941 godine [Muslim resolutions of 1941], Istorija Naroda Bosne i Hercegovine, Sarajevo: Institut za istoriju radničkog pokreta: 277, 19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28. ^ Robert J. Donia, Sarajevo: a biograph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6. (p. 197)
  29. ^ Sarajevo: A Crossroads in History.. Sachs, Stephen E. (1994). [2006-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8). 
  30. ^ McDonald, Gabrielle Kirk. Documents and cases. 1999-06 [2012-04-23]. ISBN 97890411113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31. ^ Hartmann, Florence. A statement at the seventh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nocide Scholars. Helsinki Committee for Human Rights in Serbia. July 2007 [2010-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2). 
  32. ^ 32.0 32.1 Bassiouni, Cherif. Final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f Experts established pursuant to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780. United Nations. 1994-05-27 [2010-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2). 
  33. ^ SHORT HISTORY OF SARAJEVO. UNION OF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EUROPEAN CAPITALS. [2012-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5). 
  34. ^ ICTY: The attack against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and related requirement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9). 
  35. ^ Galić: Crimes convicted of. UN.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3). 
  36. ^ Galić verdict- 2. Sniping and Shelling of Civilians in Urban Bosnian Army-held Areas of Sarajevo. UN.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7). 
  37. ^ SENSE - DRAGOMIR MILOSEVIC SENTENCED TO 33 YEARS. UN.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1). 
  38. ^ World Bank Operations Evaluation Department. Bosnia and Herzegovina Country Assistance Evaluation (PDF). OED Reach. 2004-09-02 [2006-08-03]. 
  39. ^ BiH Tourism Assessment - Analysis of Sarajevo, Herzegovina and Krajina Tourism Reg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Marketing and Destination Management |Expo. Exportcouncil.ba. [2012-04-05]. [永久失效链接]
  40. ^ Lacan, Igor; McBride, Joe R. War and trees: The destruction and replanting of the urban and peri-urban forest of Sarajevo, Bosnia and Herzegovina.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09, 8 (3): 133–148. doi:10.1016/j.ufug.2009.04.001. 
  41. ^ 薩拉熱窩﹝波斯尼亞﹞氣候資料. 香港天文台. [2012-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4). 
  42. ^ SARAJEVO, BOSNIA AND HERZEGOVINA. Weatherbase. [2012-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43. ^ Climatological Information for Sarajevo, Bosnia and Herzegovina. Hong Kong Observatory. [2010-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4). 
  44. ^ BH Presidency. Ministry of Defense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4). 
  45. ^ Sarajevo Official Web Site. Government of Sarajevo.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4). 
  46. ^ The European Community (EC) Europe for Sarajevo Programme. European Commission & World Bank. The EC reconstruction programme for Bosnia and Herzegovina detailed by sector. [2006-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6). 
  47. ^ Bosnia and Herzegovina. CIA World Factbook. [2006-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48. ^ Radovinović, Radovan; Bertić, Ivan (编). Atlas svijeta: Novi pogled na Zemlju 3rd. Zagreb: Sveučilišna naklada Liber. 1984 (克罗地亚语). 
  49. ^ http://www.unece.org/.html[永久失效链接]
  50. ^ Population density and urbanization. Retrieved on 5 August 2006.
  51. ^ Population Density by Municipalities of Sarajevo Canton.. Sarajevo Canton. [2006-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09). 
  52. ^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2005 -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ureau of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Labor,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6-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0). 
  53. ^ In Europe's Jerusalem. Stilinovic, Josip (3 January 2002). [2006-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54. ^ Corridor 5C.. Bosmal. [2006-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8). 
  55. ^ Virtual City of Sarajevo. [2012-04-24]. [失效链接]
  56. ^ Zahid Krkic. Sarajevo International Airport by Zahid Krkic -Dobro dosli-Welcome- Willkommen. Fortunecity.com. [2012-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09-01). 
  57. ^ EX-YU aviation news: Sarajevo expansion to begin in 2012. Exyuaviation.blogspot.com. 2011-09-17 [2012-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2). 
  58. ^ A new shopping experience in Sarajevo!. Airportcentersarajevo.com. [2012-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59. ^ The Bosnia-Herzegovina media landscape.. European Journalism Centre (November 2002). European Media Landscape. [2006-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5). 
  60. ^ The Internet and the Public in Bosnia-Herzegovina. Vockic-Avdagic, Jelenka.in Spassov, O. and Todorov Ch. (eds.) (2003), New Media in Southeast Europe. SOEMZ, European University "Viadrina" (Frankfurt - Oder) and Sofia University "St. Kliment Ohridski". [2006-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7). 
  61. ^ What is Happening with the Oldest Bosnian-Herzegovinian Daily: Oslobođenje to be sold for 4.7 Million Marks. Udovicic, Radenko (03-05-2002). Mediaonline.ba: Southeast European Media Journal. [201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7). 
  62. ^ Studentski eFM Radio. Studentski eFM Radio. [201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3). 
  63. ^ University of Sarajevo. Sarajevo official web site.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0). 
  64. ^ History of University of Sarajevo. University of Sarajevo.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65. ^ Sarajevo Canton, 2000 Primary Education & Secondary Education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11-22.PDF (1.28 MB). Sarajevo 2000, p107–08.
  66. ^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Sarajevo City Official Website. Sarajevo Official Web Site : Touristic attractions. Sarajevo City Government. [2008-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2) (英语). 
  67. ^ The Turkish Times. Erasing Culture: Wahhabism, Buddhism, Balkan Mosques "Wahhabism is an extreme minority in Islam". The Turkish Times. [2008-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0) (英语). 
  68. ^ 68.0 68.1 68.2 68.3 Honey and blood. Section: Travel; Page 1L.. Barnett, Tracy. (June 25, 2006) San Antonio Express-News英语San Antonio Express-News.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69. ^ Museum: The Sarajevo Haggadah. Sarajevo.net.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5). 
  70. ^ Haggadah.ba - About the Sarajevo Haggadah. Haggadah.ba. [2012-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71. ^ Sarajevo Library Is Symbol of a Shattered Culture. Perlez, Jane (12 August 1996). New York Times. [201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6). 
  72. ^ Libraries in open societies ... – Google Books. Google Books. [201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2). 
  73. ^ PopMart leg 2: 1997, Europe. U2.com. Live Nation. [2010-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2). 
  74. ^ 74.0 74.1 74.2 The Festival. Sarajevo Film Festival. [200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6). 
  75. ^ Tourism Association of Sarajevo Canton - Going out - Festivals. 塞拉耶佛州观光协会. [200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76. ^ Baščaršijske noći. [200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3). 
  77. ^ Kill Bill prvi na US Box Office-u. filmski.net.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78. ^ JazzFest Sarajevo | Sarajevo | Bosnia-Herzegovina. Sarajevo-travel.ba.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3). 
  79. ^ Althete: Profiles. Jure Franko. IOC (2006). [2006-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4). 
  80. ^ Special Olympics, (2005 - Quarter 2). 2009 Games in SarajevoPDF (277 KB) Spirit. Retrieved on 5 August 2006.
  81. ^ Idaho may be in the running to host the 2009 Special Olympics. Hem, Brad (29 July 2006). IdahoStatesman.com. [2012-04-16]. 
  82. ^ Boise, Idaho (USA) Awarded 2009 Special Olympics World Winter Games. Special Olympics (May 2006). Global News. [2012-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1). 
  83. ^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daenet d.o.o. Sarajevo Official Web Site : Sister cities. Sarajevo.ba. [2009-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2). 
  84. ^ Official portal of City of Skopje – Skopje Sister Cities. City of Skopje. [200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4). 
  85. ^ Fraternity cities on Sarajevo Official Web Site. City of Sarajevo 2001–2008. [200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1). 
  86. ^ Sister Cities of Istanbul. [2007-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7). 
  87. ^ Erdem, Selim Efe. İstanbul'a 49 kardeş. Radikal. 2003-11-03 [2012-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8) (土耳其语). 49 sister cities in 2003 
  88. ^ Sister City – Budapest. Official website of New York City. [2008-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1). 
  89. ^ Sister cities of Budapest. Official Website of Budapest. [2008-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09) (匈牙利语). 
  90. ^ Official agreement paper between Sarajevo and Madrid (Spanish and Bosnian languages)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21). 
  91. ^ Official Barcelona Website: Sister Cities. Ajuntament de Barcelona 1995–2008. [2008-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6). 

来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