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光盲人院暨学校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
心光盲人院暨学校 Ebenezer School & Home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 |
---|---|
心光盲人院暨学校东面 | |
地址 | 香港南区薄扶林薄扶林道131号 |
类型 | 津贴盲人学校(男女校) |
宗教背景 | 基督教 |
创办日期 | 1897年 |
校监 | 邓敬仁教授 |
校长 | 黄君保先生 |
学生人数 | 54人 |
校训 | 自强不息 |
面积 宿舍 宿位数目 设施 | 6,420 平方米 2 个(男生、女生) 130 个 点字阅读、点字显示器等 |
学校网址 | www |
心光盲人院暨学校(英语:Ebenezer School & Home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前称:Ebenezer School and Home for the Blind),简称心光学校(英语:Ebenezer School),是现时香港唯一的视障学校,位于香港岛薄扶林道131号[1],由香港志愿团体为盲人于1897年所办。
心光盲人院暨学校为失明及弱视人士提供全面性的优质教育及住宿服务,学校设有幼稚园至中三的课程,学生来自港九新界离岛各区,约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为寄宿生。学生所选修的科目与一般学校相同,只是增设特殊培训计划,包括中、英文点字及低视力训练等,协助学童克服视障的限制。
学校宗旨
我校以基督福音为基石,本著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为视障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全人发展的优质教育,让学生在积极、愉快、信任、团结、及互助互爱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协助学生克服视觉障碍,发挥潜能、各展所长,成为自信、独立和对学校、家庭、社会、国家有所贡献的一分子。
历史
1897年德国信义宗喜迪堪会(Hildesheimer Blindenmission)女传教士布丝乐女士(Ms. Martha Postler)为了收容四名失明的女孩而成立“心光盲人院”(心光盲人院暨学校的前身),在西营盘一所破旧的小屋开始了“心光”的工作。1901年在土瓜湾兴建一所可容纳50名失明女童之院舍。于1913年搬迁到西高山山麓。由于当时妇女地位低微,失明妇女更遭人歧视,早期的“心光”只收容女性,故被称为“盲妹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喜迪堪会的视障服务仍能维持,直到1919年才由教堂传教协会(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及德国教会信托(German Mission Trust)接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薄扶林院舍被政府收回,院内失明女童迁到上水,战后才返回薄扶林。
心光盲人院在1955年接受香港赛马会的资助建立一所提供32名宿位之老人院。1956年正式定名“心光书院”,在教育署注册,并接受政府资助。1960年再获赛马会捐助兴建楼高五层的新校舍,设施包括体育馆及职员宿舍,由港督柏立基爵士主持开幕。
1968年成为公益金会员。1995年正式以“心光盲人院暨学校”名义注册为有限公司。心光学校的预备班在2006年9月转型为一所视障的幼儿中心兼住宿服务。
2021年12月16日心光盲人院暨学校与九龙仓集团达成换地协议,九龙仓集团将向心光盲人院支付7亿元,以及东涌沙咀头4幅约19万方呎土地,以换取薄扶林学校现址[2]。
2022年5月7日心光盲人院暨学校获城市规划委员会同意改划成为“综合发展区”或者“住宅(丙类)”用途,并以地积比率1.9倍重建成5幢9层高住宅大楼,涉及的住用总楼面约13.2万平方呎,预计日后提供83间低密度豪宅,平均面积约1615平方呎[3]。
2023年12月5日心光盲人院暨学校最新向城规会申请放宽建筑物高度限制至164米(主水平基准上,下同),发展地积比率维持1.9倍,计划兴建4幢10层至11层高分层住宅,单位数目增加至135伙,因应单位伙数增加,单位面积亦有缩减,平均面积由原先1615方呎,缩减39%至978方呎,但总楼面维持约13.2万方呎
架构
- 主席
- 巴烈图先生(Mr. Leo Barretto)
- 义务秘书
- 简思迪先生(Mr. John Cassidy)
- 义务司库/校监
- 施米高先生(Mr. Michael Scales)
- 喜迪堪会代表
- 李鼎新牧师
- 董事
- 锺陈碧璋女士
- 邓敬仁教授(Prof. Brian Duggan)
- 冯汉源教授
- 何浩基先生(Mr. John William Holgate)
- 傅伟俊医生(Dr. Daniel Hooley)
- 赖显荣律师
- 林棣权先生
- 李永康医生
- 李吴伊莉女士
- 潘梁学贤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