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光盲人院暨學校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心光盲人院暨學校 Ebenezer School & Home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 |
---|---|
心光盲人院暨學校東面 | |
地址 | 香港南區薄扶林薄扶林道131號 |
類型 | 津貼盲人學校(男女校) |
宗教背景 | 基督教 |
創辦日期 | 1897年 |
校監 | 鄧敬仁教授 |
校長 | 黃君保先生 |
學生人數 | 54人 |
校訓 | 自強不息 |
面積 宿舍 宿位數目 設施 | 6,420 平方米 2 個(男生、女生) 130 個 點字閱讀、點字顯示器等 |
學校網址 | www |
心光盲人院暨學校(英語:Ebenezer School & Home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前稱:Ebenezer School and Home for the Blind),簡稱心光學校(英語:Ebenezer School),是現時香港唯一的視障學校,位於香港島薄扶林道131號[1],由香港志願團體為盲人於1897年所辦。
心光盲人院暨學校為失明及弱視人士提供全面性的優質教育及住宿服務,學校設有幼稚園至中三的課程,學生來自港九新界離島各區,約百分之九十的學生為寄宿生。學生所選修的科目與一般學校相同,只是增設特殊培訓計劃,包括中、英文點字及低視力訓練等,協助學童克服視障的限制。
學校宗旨
我校以基督福音為基石,本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為視障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全人發展的優質教育,讓學生在積極、愉快、信任、團結、及互助互愛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協助學生克服視覺障礙,發揮潛能、各展所長,成為自信、獨立和對學校、家庭、社會、國家有所貢獻的一分子。
歷史
1897年德國信義宗喜迪堪會(Hildesheimer Blindenmission)女傳教士布絲樂女士(Ms. Martha Postler)為了收容四名失明的女孩而成立「心光盲人院」(心光盲人院暨學校的前身),在西營盤一所破舊的小屋開始了「心光」的工作。1901年在土瓜灣興建一所可容納50名失明女童之院舍。於1913年搬遷到西高山山麓。由於當時婦女地位低微,失明婦女更遭人歧視,早期的「心光」只收容女性,故被稱為「盲妹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喜迪堪會的視障服務仍能維持,直到1919年才由教堂傳教協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及德國教會信託(German Mission Trust)接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薄扶林院舍被政府收回,院內失明女童遷到上水,戰後才返回薄扶林。
心光盲人院在1955年接受香港賽馬會的資助建立一所提供32名宿位之老人院。1956年正式定名「心光書院」,在教育署註冊,並接受政府資助。1960年再獲賽馬會捐助興建樓高五層的新校舍,設施包括體育館及職員宿舍,由港督柏立基爵士主持開幕。
1968年成為公益金會員。1995年正式以「心光盲人院暨學校」名義註冊為有限公司。心光學校的預備班在2006年9月轉型為一所視障的幼兒中心兼住宿服務。
2021年12月16日心光盲人院暨學校與九龍倉集團達成換地協議,九龍倉集團將向心光盲人院支付7億元,以及東涌沙咀頭4幅約19萬方呎土地,以換取薄扶林學校現址[2]。
2022年5月7日心光盲人院暨學校獲城市規劃委員會同意改劃成為「綜合發展區」或者「住宅(丙類)」用途,並以地積比率1.9倍重建成5幢9層高住宅大樓,涉及的住用總樓面約13.2萬平方呎,預計日後提供83間低密度豪宅,平均面積約1615平方呎[3]。
2023年12月5日心光盲人院暨學校最新向城規會申請放寬建築物高度限制至164米(主水平基準上,下同),發展地積比率維持1.9倍,計劃興建4幢10層至11層高分層住宅,單位數目增加至135伙,因應單位伙數增加,單位面積亦有縮減,平均面積由原先1615方呎,縮減39%至978方呎,但總樓面維持約13.2萬方呎
架構
- 主席
- 巴烈圖先生(Mr. Leo Barretto)
- 義務秘書
- 簡思迪先生(Mr. John Cassidy)
- 義務司庫/校監
- 施米高先生(Mr. Michael Scales)
- 喜迪堪會代表
- 李鼎新牧師
- 董事
- 鍾陳碧璋女士
- 鄧敬仁教授(Prof. Brian Duggan)
- 馮漢源教授
- 何浩基先生(Mr. John William Holgate)
- 傅偉俊醫生(Dr. Daniel Hooley)
- 賴顯榮律師
- 林棣權先生
- 李永康醫生
- 李吳伊莉女士
- 潘梁學賢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