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郡
历代变更 | |
---|---|
设置 | 秦朝 |
使用状况 | 湖南省长沙市 |
秦朝 | 苍梧郡(?) |
西汉 | 长沙国 |
新朝 | 填蛮郡 |
东汉 | 长沙郡 |
三国 | 长沙郡(吴) |
西晋 | 长沙郡 |
南北朝 | 长沙郡(宋) 长沙郡(齐) 长沙郡(梁) 长沙郡(陈) |
隋朝 | 潭州→长沙郡(607年) 改称为潭州(621年) |
唐朝 | 潭州→长沙郡(742年) 改称为潭州(758年) |
建置沿革
秦代
秦代的长沙郡,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涵盖了今湖南大部分地区,北起洞庭,南逾五岭,东邻鄱阳湖西岸和罗霄山脉,西接沅水流域。据明朝崇祯年间编《长沙府志》沿革记载,秦代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县,其范围包括了今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益阳、衡阳、邵阳、娄底、郴州、永州等部分或全部,以及鄂南、赣西北和广东的连州、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天整个的湖南省。其治所湘县即大致为今长沙市辖区。
汉代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立吴芮为长沙王,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五郡为长沙国,其中遥领象郡、桂林、南海三郡。[1]汉文帝后七年(前157年),长沙王吴产薨,无子,国除。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立皇子刘发为长沙王,改长沙郡为长沙国。[2]长沙国属荆州刺史部。西汉后期,长沙国领十三县:临湘、罗、连道、益阳、下隽、攸、酃、烝阳、湘南、昭陵、荼陵、容陵、安成。[3]
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贬长沙王刘舜为公。始建国二年(10年),废长沙公刘舜为庶人,改长沙国为填蛮郡。东汉初复为长沙国。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降封长沙王刘兴为临湘侯,改长沙国为长沙郡。[4]东汉时,析置醴陵县,烝阳县改属零陵郡。[5]
六朝
汉献帝初年,长沙太守孙坚起兵参与讨伐权臣董卓,杀死荆州刺史王叡。董卓以献帝名义任命刘表为荆州牧,刘表于是夺取了包括长沙郡在内的荆州的控制权。建安五年(200年),长沙太守张羡联合曹操反叛刘表,病死后其子张怿继任,后与零陵郡、桂阳郡叛军都被刘表镇压。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死后,刘备奉刘表长子刘琦继任荆州刺史,长沙太守韩玄向其投降。刘琦死后,其势力推刘备继任。时孙坚子孙权割据江东,长沙郡也有一部分如下隽等地被其占领。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分长沙郡立汉昌郡。[6]后来孙权治下的益阳县等部分长沙郡被交给刘备(借荆州),汉昌郡仍归孙权。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派吕蒙夺取长沙郡,刘备亦在重新与孙权结盟时承认长沙为其所有。
三国鼎立后,长沙郡属孙吴。孙亮太平二年(257年),以长沙东部为湘东郡。孙皓宝鼎二年(267年),分豫章郡、庐陵郡、长沙郡立安成郡。[7]
晋武帝太康中,长沙郡领十县:临湘、攸、下隽、醴陵、刘阳、建宁、吴昌、罗、蒲圻、巴陵。[8]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分荆州、江州立湘州,治临湘,长沙郡改属湘州。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省湘州。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复立,十二年(416年)又省。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又立,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又省。元嘉十六年(439年),复立湘州,分长沙郡之巴陵、蒲圻、下隽,江夏郡之沙阳四县立巴陵郡。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又省湘州。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又立湘州。[9]
隋唐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长沙郡及湘州,其地属潭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潭州为长沙郡。长沙郡领四县:长沙、衡山、益阳、邵阳。[10]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改长沙郡为潭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潭州为长沙郡。长沙郡领六县:长沙、衡阳、湘乡、益阳、醴陵、浏阳。天宝八载(749年),衡阳县移治于洛口,改为湘潭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长沙郡为潭州。[11]
人口
-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长沙国有43470户,235825口。[3]
- 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长沙郡有255854户,1059372口。[5]
-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长沙郡有33000户。[8]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长沙郡有5684户,46213口。[9]
-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长沙郡有14275户。[10]
-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长沙郡有32272户,192657口。[11]
行政长官
长沙守(前220年代—前155年)
长沙内史(前145年—前8年)
长沙相(前8年—10年)
填蛮大尹(10年—25年)
长沙相(25年—37年)
长沙太守(37年—289年)
- 张禁,汉光武帝建武中在任。[14]
-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汉光武帝建武中继张禁而任。[14]
- 宗庆,字叔平,为长沙养子的百姓三千馀人,男女都以“宗”为名。[15]
- 抗徐,字伯徐,丹杨人,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在任。[16]
-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出任。[17]
- 苏代,汉献帝初平中在任。[18]
- 张羡,南阳人,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卒官。[18]
- 张怿,南阳人,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继父任。[18]
- 韩玄,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年)降于刘备。[19]
-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汉献帝建安中由刘备任命。[20]
- 濮阳逸,陈留人,孙权时在任。[21]
- 沈矫,字仲桓,吴兴武康人,晋武帝太康初除,不就。[22]
长沙内史(289年—291年)
长沙太守(291年—301年)
长沙内史(301年—303年)
长沙太守(303年—308年)
长沙内史(308年—310年代)
长沙太守(310年代—329年)
- 皮素,字泰混,徐州下邳人,不晚于永嘉四年(310年)七月任长沙太守[25]
- 虞潭,字思奥,会稽馀姚人,晋愍帝建兴中甘卓上其领,固辞不就。[26]
- 崔敷,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为杜弢所杀。[27]
- 陶舆,寻阳柴桑人,晋愍帝建兴中琅邪王司马睿承制时追赠。[23]
长沙相(329年—403年)
- 袁乔,字彦叔,陈郡阳夏人,晋穆帝时在任。[28]
- 司马无忌,字公寿,谯王,河内温人,晋穆帝永和初在任。[29]
- 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人,晋穆帝升平四年(360年)出任。[30]
- 龚登,武陵汉寿人,东晋时在任。[31]
- 罗含,字君章,桂阳耒阳人,东晋时在任。[32]
- 孙放,字齐庄,太原中都人,东晋时在任。[30]
- 盛彦,东晋时在任。[33]
- 陶延寿,寻阳柴桑人,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在任。[34]
长沙太守(403年—404年)
长沙相(404年—420年)
长沙内史(420年—557年)
- 谢述,字景先,陈郡阳夏人,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离任。[36]
- 庾炳之,字仲文,颍川鄢陵人,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除,未行。[37]
- 萧简,兰陵人,宋文帝元嘉中在任。[38]
- 陆徽,字休猷,吴郡吴人,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出任。[39]
- 庾深之,字彦静,新野人,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到宋孝武帝孝建中在任。[40]
- 何慧文,宋前废帝时在任。[41]
- 孔灵产,刘子勋义嘉元年(466年)正月离任。[41]
-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城人,宋明帝泰始中在任。[42]
- 刘悛,字士操,彭城人,宋后废帝元徽五年(477年)除,未行。[43]
- 庾佩玉,颍川鄢陵人,宋顺帝昇明二年(478年)被杀。[44]
-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城人,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到三年(481年)在任。[42]
- 刘季连,字惠续,彭城人,齐武帝永明中在任。[45]
- 刘绘,字士章,彭城人,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出任。[46]
- 刘坦,字德度,南阳安众人,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到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在任。[47]
- 丘仲孚,字公信,吴兴乌程人,梁武帝天监初在任。[48]
- 司马褧,字元素,河内温人,梁武帝天监中在任。[49]
- 崔灵恩,清河东武城人,梁武帝时在任。[50]
- 王冲,字长深,琅邪临沂人,梁武帝大通中在任。[51]
- 王冲,字长深,琅邪临沂人,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解领。[51]
- 周弘直,字思方,汝南安城人,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出任。[52]
长沙太守(557年—569年)
长沙内史(569年—589年)
长沙郡太守(607年—621年)
长沙郡太守(742年—758年)
国主
参见
征引文献及注释
- ^ 《汉书 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 ^ 《汉书 卷五 景帝纪第五》
- ^ 3.0 3.1 《汉书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 ^ 《后汉书 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 ^ 5.0 5.1 《后汉书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
- ^ 《三国志 卷四十七 吴书二 三嗣主传第二》
- ^ 《三国志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 ^ 8.0 8.1 《晋书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 9.0 9.1 《宋书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 ^ 10.0 10.1 《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11.0 11.1 《旧唐书 卷四十 志第二十》
- ^ 《汉书 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 ^ 《后汉书 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 ^ 14.0 14.1 《后汉书 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第十九》
- ^ 《太平御览 卷二百六十》
- ^ 《后汉书 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 ^ 《三国志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 ^ 18.0 18.1 18.2 《三国志 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 ^ 《三国志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 ^ 《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 ^ 《三国志 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 ^ 《宋书 卷一百 列传第六十》
- ^ 23.0 23.1 《晋书 卷六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
- ^ 《隋书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
- ^ 《华阳国志·大同志》:秋七月,尚薨于巴郡。诏书除长沙太守皮素为益州刺史,兼西夷校尉、扬烈将军,领义募人及平西军,当进治三关。
- ^ 《晋书 卷七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
- ^ 《晋书 卷一百 列传第七十》
- ^ 《晋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
- ^ 《晋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七》
- ^ 30.0 30.1 《晋书 卷八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
- ^ 《晋书 卷九十四 列传第六十四》
- ^ 《晋书 卷九十二 列传第六十二》
- ^ 《隋书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 ^ 《晋书 卷九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
- ^ 《宋书 卷六十 列传第二十》
- ^ 《宋书 卷五十二 列传第十二》
- ^ 《宋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十三》
- ^ 《宋书 卷七十八 列传第三十八》
- ^ 《宋书 卷九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
- ^ 《宋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三十九》
- ^ 41.0 41.1 《宋书 卷八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 ^ 42.0 42.1 《南齐书 卷三十一 列传第十二》
- ^ 《南齐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十八》
- ^ 《宋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四十三》
- ^ 《梁书 卷二十 列传第十四》
- ^ 《南齐书 卷四十八 列传第二十九》
- ^ 《梁书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三》
- ^ 《梁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七》
- ^ 《梁书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四》
- ^ 《梁书 卷四十八 列传第四十二》
- ^ 51.0 51.1 《陈书 卷十七 列传第十一》
- ^ 《陈书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八》
- ^ 《陈书 卷二十 列传第十四》
- ^ 《陈书 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五》
- ^ 《旧唐书 卷一百一十二 列传第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