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韋尼克
卡爾·韋尼克 Carl Wernicke | |
---|---|
出生 | 1848年5月15日 普魯士王國西利西亞省塔爾諾維茲(現波蘭) |
逝世 | 1905年6月15日 德意志帝國格雷芬羅達 | (57歲)
母校 | 布雷斯勞大學 |
知名於 | 韋尼克區 感覺性失語症 韋尼克式氏腦病變 韋尼克-科爾薩科夫綜合徵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精神病學,神經內科 |
機構 | 夏里特 布雷斯勞大學 哈雷大學 |
受影響自 | 狄奧多·梅涅特 |
卡爾·韋尼克(德語:Carl[a] Wernicke,/ˈvɛərnɪkə, -ki/,德語:[ˈvɛɐ̯nɪkə];1848年5月15日—1905年6月15日),德國醫師、解剖學家、精神病學家與神經病理學家,知名於其對腦部疾病的病理影響的研究,為韋尼克式氏腦病變和感覺性失語症(又稱韋尼克氏失語症)的發現者。他和保羅·布羅卡的研究為特別是言語方面的腦功能定位帶來突破性的進展,其中一個掌管語言的腦部區域——韋尼克區更是以其姓氏命名。
生平
韋尼克於1848年5月15日出生於普魯士王國上西里西亞的小鎮塔爾諾維茲[2],即現今屬波蘭管轄的塔爾諾夫斯凱古雷[3],並在歐本恩的文理中學畢業[4]。
在1870年於布雷斯勞大學取得醫學證書後,他當上其附屬醫院艾勒海利根醫院(Allerheiligen Hospital)的助理醫師及眼科學教授奧斯特里德·福斯特(Ostrid Foerster)的助理,為期半年。之後他曾擔任軍隊外科醫生一段時間,後來回到該間醫院,並在海因里希·紐曼(Heinrich Neumann)教授的精神科下工作[3]。紐曼隨後引廌韋尼克往維也納,在狄奧多·梅涅特麾下作六個月的研習[4][5]。這段研習為韋尼克的職業生涯產生深遠的影響[6]。
在圖林根森林發生單車意外後,韋尼克在1905年6月15日於格雷芬羅達傷重不治逝世,終年57歲[7]。
醫學生涯
韋尼克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曾獲徵召擔任軍隊外科醫生[2]。而在1876至1878年間,他則是夏里特神經學、神經外科與精神病學中心卡爾·韋斯特法爾教授的大助。之後韋尼克在柏林創立了一所私人神經精神病學診所,並發表了大量文章[5]。1885年,他接替其導師海因里希·紐曼的位置,成為艾勒海利根醫院的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助理醫師,同時還在五年後成為該醫院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系的負責人[5]。在1904年,韋尼克在哈雷大學擔當同樣的位置,領導其精神病學和神經病學門診部[2]。
對失語症的研究
在保羅·布羅卡發表關於腦部損傷造成的語言障礙(即布若卡氏區)的論文後不久,韋尼克開始研究腦疾病對言語和語言表達的影響。他注意到並非所有語言障礙都是由布若卡氏區受損所致,左後顳上回的損傷也會造成失語缺陷。這區域之後以其姓氏命名作韋尼克區,而相關的疾病則稱作韋尼克氏失語症(感覺性失語症)[8][9]。
以其姓氏命名的事物
- 韋尼克氏失語症:接受性或感覺性失語症的同名術語,由顳上回病變引起,患上該病的人無法理解言語或說出有意義談話內容[10][11]。
- 韋尼克式氏腦病變:因缺乏硫胺引起的急性神經功能障礙,其特點是眼肌輕癱、共濟失調、精神錯亂三聯徵。當與亞急性癡呆病科爾薩科夫症候群相結合時則稱作韋尼克-科爾薩科夫綜合徵[12][13]。
- 韋尼克反應(偏盲性瞳孔反應):指在視網膜的盲部中,對光無直接反應的現象,由赫爾曼·威爾布蘭德於1881年第一次使用這描述[14]。
- 韋尼克區:內有聽覺性語言中樞和視覺性語言中樞的腦部區域,主要的功能為用來理解單詞的意義。
出版書籍
1897年,韋尼克與西奧多爾·契恩一起創辦了一個名叫《精神病學和神經病學月刊》(Monatsschrift für Psychiatrie und Neurologie)的期刊[7]。
其他由韋尼克編寫的作品有:
- Der aphasische Symptomencomplex. Eine psychologische Studie auf anatomischer Basis [The aphasic symptom complex: a psychological study from an anatomical basis]; Breslau, M. Crohn und Weigert, 1874.
- Lehrbuch der Gehirnkrankheiten : für Aerzte und Studirende [Textbook of brain diseases: for doctors and students], 1881.
- Über hemiopische Pupillenreaktion [On hemianopsic pupillary response], in Fortschritte der Medicin, 1883, 1: 49–53.[14]
- Grundriss der Psychiatrie in klinischen Vorlesungen [Foundation of psychiatry in clinical lectures], 1894.
- Atlas des Gehirns; Schnitte durch das menschliche Gehirn in photographischen Originalen Atlas of the brain; sections of the human brain from photographic originals], 1897.
- Krankenvorstellungen aus der psychiatrischen klinik in Breslau [Ideas on illness from the psychiatric clinic in Breslau], 1899.
- 文集
- Eggert, Gertrude H. Wernicke's works on aphasia: A sourcebook and review. Mouton. 1977. ISBN 9789027979858.
註釋與參考資料
註釋
參考資料
- ^ Google Ngram Viewer, "Carl Wernicke" + "Karl Wernicke", 1800-2010, [2013-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3).
- ^ 2.0 2.1 2.2 Carl Wernicke: Biography. fju.edu.tw. New Taipei City, Taiwan: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2017-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7).
- ^ 3.0 3.1 Carl Wernicke. JRank.org. [2017-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8).
- ^ 4.0 4.1 Duchan, Judy. Carl Wernicke. A History of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2017-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6).
- ^ 5.0 5.1 5.2 Keyser, Antoine. Carl Wernicke. Elling, Paul (編). Reader in the History of Aphasia: From Franz Gall to Norman Geschwind.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1994. ISBN 9789027218933.
- ^ Sabine Schuchart: Carl Wernicke verortete psychische Störungen im Gehirn. Deutsches Ärzteblatt 2017, Jahrgang 114, Heft 19 vom 12. Mai 2017, Seite 61
- ^ 7.0 7.1 Carl Wernicke. Who Named It. [201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4).
- ^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DNALC.org. DNA Learning Center. [201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6).
- ^ Types of Aphasia. atlantaaphasia.org. Atlanta Aphasia Association. [201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5).
- ^ Heinrichs, R. Walter. In Search of Madness: Schizophrenia and Neuroscience. online at Google Books. [201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7).
- ^ Wernicke's aphasia. Who Named It. [201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2).
- ^ Truedsson, Mikael; Ohlsson, Bodil; Sjöberg, Klas. Wernicke's Encephalopathy Presenting With Severe Dysphagia: A Case Report. Alcohol and Alcoholism (Medical Council on Alcoho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05-01, 37 (3): 295–296 [2017-01-17]. PMID 12003921. doi:10.1093/alcalc/37.3.2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 ^ Wernicke-Korsakoff syndrome. MedLine Plus.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1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4).
- ^ 14.0 14.1 Wernicke's pupillary reaction. Who Named It. [201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