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華原(?—537年6月2日),名滿,字華原以字行代郡人,自稱祖籍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1][2],北魏、東魏官員。

生平

張華原從小聰明思維敏捷,有器量風度。高歡開設驃騎將軍幕府時,張華原被引薦兼任驃騎法曹參軍,出任平遠將軍奉車都尉,轉任儀同開府中兵參軍,掌管記,獲賜爵新城縣開國伯,食邑五百戶[2]。張華原跟隨高歡到信都郡,深深受到高歡的親近優待,高歡每次號令三軍,經常命令張華原宣讀命令。北魏朝廷任命高歡出任丞相,張華原也補任大丞相府屬,仍侍奉高歡左右[3][4]

宇文泰剛剛占據雍州的時候,高歡想要向他說明叛亂和歸順的利弊,任命張華原出任前將軍太中大夫[2],與丞相長史侯景、義寧郡太守王基入關去勸說宇文泰。宇文泰暗中有拘留張華原的意圖,對張華原說:「如果您能委屈留下來,當和我共享富貴,不然就會命喪今天。」張華原說:「渤海王是天意降生的,受到上天的指派,因為您占據小小的關右,彼此隔絕,所以渤海王派我來陳述他的意思。您不趁今日改變態度,轉變禍事為福事,竟然威脅我,我只有一死。」宇文泰讚許張華原的明白和正直,允許他東歸,很快後悔了,派人追趕沒能追上[2][5][6]。高歡因為張華原去了很久沒有返回,經常感嘆惋惜,等到聽說張華原回來了,喜形於色。張華原返回後很快升任衛將軍右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丞相長史。沒多久,張華原加號驃騎大將軍[2]永熙三年(534年),西魏建忠王万俟普撥將要歸附東魏,因為張華原通曉鮮卑語,於是東魏就派張華原前往聯絡,事成後張華原出任特進,進爵為郡公,改封新安郡公[2][7][8]

張華原屢次升任兗州刺史,他有才幹謀略,通達政體,一到兗州,就廣布耳目,以顯示威嚴,境內大盜和鄰州亡命之徒三百多人都去拜謁張華原表示歸附,張華原都用恩信安撫他們,讓他們回到故鄉。於是百姓感懷而來歸附,賊寇盜患逐漸平息。兗州監獄原來有囚犯一千多人,張華原按照他們的犯罪輕重,隨事決斷髮遣。到了年底,只有數十重罪犯人,張華原說:「三元節要開始了,考慮到你們都被囚禁,今天給你們每人五天假,足夠你們去拜訪親人,到期馬上回來。」犯人們說:「有您如此作為,怎麼忍心背叛您!」犯人都按期回到監獄[9]。之前兗州境內多次猛獸傷人,等到張華原到了兗州,兗州東北七十里的甑山中,忽然有傳說中吃老虎的六駁把猛獸吃了,人們都認為這是張華原感化造成。天平四年五月九日(537年6月2日),張華原在兗州官署中去世,兗州大小無不思念嚎哭,為張華原樹立墓碑建立祠堂,一年四季按時祭祀。天平四年十一月十二日(537年12月29日)葬於鄴城山陵以北,魏孝靜帝元善見詔令贈予使持節、都督恆定幽燕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恆州刺史、司空公尚書左僕射,諡號恭惠,兒子張宰均繼承爵位[10][11]

其他

高歡每次向將士們發布命令,常常讓丞相屬張華原宣讀他的旨意,要是面對鮮卑人就說:「漢人百姓是你們的奴隸,男人為你們耕作,婦女為你們紡織,輸送給你們糧食和絹帛,讓你們得到溫飽,你們為什麼還欺侮他們?」要是面對漢族人就說:「鮮卑人是你們的佃客,得到你們十斗糧食,一匹絹,就能替你們攻擊賊寇,讓你們安寧,你們為何還要痛恨他們?」[12]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何德章教授指出,張華原墓誌中自稱是「南陽西鄂人,漢相留侯之苗裔」,《北齊書·循吏傳》中卻稱他是代郡人,從墓誌中「語通書革之國,言辯刻木之鄉」的情況看,張華原確實是土生土長的代人,墓誌中所稱「南陽西鄂」,實際上是此時開始且影響及於後世的張姓偽托地望的慣有伎倆,這在北朝無聞的張姓家族志、傳中頗為常見,如《北齊書》《張保洛傳》:「代人也,自雲本出南陽西鄂」。何德章認為都屬於北族偽托望族和冒認祖先[13]

家庭

祖父

  • 張暉,輔國將軍、天水郡太守、特進、中書令[1][2]

父親

  • 張德,使持節、都督冀滄殷三州諸軍事、中軍將軍、冀州刺史[1][2]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北齊書·卷46》,出自李百藥北齊書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魏故司空公袞州刺史張君墓誌銘」祖暉,輔國將軍天水太守特進中書令。」父德,使持節都督冀滄殷三州諸軍事中軍將軍冀州刺史。」君諱滿,字華原,南陽西鄂人也。漢相留侯之苗裔。君幼挺黃中,早播眸照,經目必記,歷」耳不忘,求籍人間,閱書肆裏,不知雨風,豈悟坑穿。遂能學窮墳素,才單辭藻。由是響振」雒中,聲高許下。九貽府辟,五來州召。君方結繩為樞,編蓬起室,逡巡王命,優遊翫道。屬」勃海王權眾晉川,東出釜口,夢想才良,同興霸業。君以家貧毋老,義無擇官,懷刺投袂,」委質幕府。登蒙引納,驩然若舊,雖魏王徒跣而接子遠,沛公攝服以禮食其,比事校情,」無以過也。兼驃騎法曹參軍,換平遠將軍奉車都尉。竇固因季舅而居之,曹植乃仲弟」而不可。轉儀同開府中兵參軍,掌管記。文同宿構,辭並立成,託乘後車,侍謀\帷幄。群兇」告殄,巨禍雲亡,誠\無先登後拒之效,信有文墨□筆之勞。錫土新城縣開國,食邑五百」戶。朝廷除王丞相,君亦尋補府屬。元瑜以文章見徵,子通由博識致命,言之此授,非君」莫允。妖寇作逆,蝟聚咸陽,相公爾日親乞征討,天子降敕詔王罷行。公私路阻,間諜」未至,欲事動發,先須訪採。昔仲華前軍入秦,君叔太中伐蜀。即除君前將軍太中大夫,」乃令馳馹,覘彼形勢。君徑到賊\所,宣其禍福。逆黨守迷,終然莫反。尋即報命,具陳事機,」千陝盡地,久淵聚米,掌內目中,一何相類。俄遷衛將軍右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丞相」長史。子尼被留,後事皆委;季才見仗,庶無反顧。今昔假異,准況寧殊。未幾,從驃騎大將」軍。杜茂勳降五校,劉隆績復三齊。右以功格一代,德流萬古,當時縻此,猶用為榮,而君」來踐,實符物望。建忠王万俟普撥,既等隗囂,據河西以狼顧;又似孫淵,跨遼東而鵄張。」命師日損,誘之不復,散則天下清夷,聚則遠邇鼎沸。以君語通書革之國,言辯刻木之」鄉,遂輕傳告曉,示導成敗。霧解雲除,翻為我有。爵移郡公,位轉特進。賈復謝執金吾,傅」喜辭大司馬。褒龍盛德,始登茲授。酬君庸烈,方之更美。太山嶮岨,瑕丘空曠,朝野推擇,」僉議攸屬。除袞州刺史,餘悉如故。君褰帷陳禮,下車布政,放囚赴期,逃吏伏罪。伯達舊」臨斯部,文行昔蒞此蕃。懸床癈杖,足相陵亂。方當逐扶搖而高翥,循康衢以遐征,此理」茫昧,雲亡奄迫。天平四年五月九日薨於州解。其年十一月十二日葬在山陵北。」詔贈使持節侍中都督恆定幽燕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恆州刺史司空公尚書左」僕射。陵谷或易,名德無窮,且雕且琢,粗記餘風。其詞曰:」湯湯汜水,藹藹穀城,奉履標敬,見石知靈。累仁為本,積德相並,世數雖遠,繼踵公卿。若」人桀出,是曰民英,清規素範,雅操端貞。勤如映雪,厲如聚螢,遂拾地芥,寧存滿瀛。賦政」六條,揚□千室,飛蝗莫反,去珠還出。西景儵徂,東川更疾,一隨化往,萬事長畢。送我何」行,龜書□□,白日蒼茫,佳城鬱律。先後幾何,古來非一,稅駕於此,松風蕭瑟。」謚為恭惠。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毛遠明校注.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 第7册》. 北京: 線裝書局. 2008年12月: 190–193. ISBN 7-80106-947-1 (中文(繁體)). 
  3. ^ 《北齊書·卷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八》:張華原,字國滿,代郡人也。少明敏,有器度。高祖開驃騎府,引為法曹參軍,遷大丞相府屬,仍侍左右。從於信都,深為高祖所親待,高祖每號令三軍,常令宣諭意旨。
  4. ^ 《北史·卷八十六·列傳第七十四》:張華原字國滿,代郡人也。少明敏,有器度。初為齊神武驃騎府法曹參軍,賜爵新城伯,累遷大丞相府屬。深被親待,每號令三軍,恆令宣諭意旨。尋除散騎常侍。
  5. ^ 《北史·卷九·周本紀上第九》:齊神武又使景與常侍張華原、義寧太守王基勞帝,帝不受命。與基有舊,將留之,並欲留景。並不屈,乃遣之。時斛斯椿在帝所,曰:「景,人傑也,何故放之?」帝亦悔,驛追之不及。
  6.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六》:歡復使侯景與散騎常侍代郡張華原、義寧太守太安王基勞泰,泰不受,欲劫留之,曰:"留則共享富貴,不然,命在今日。"華原曰:"明公欲脅使者以死亡,此非華原所懼也。"泰乃遣之。
  7. ^ 《北齊書·卷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八》:周文帝始據雍州也,高祖猶欲以逆順曉之,使華原入關說焉。周文密有拘留之意,謂華原曰:「若能屈驥足於此,當共享富貴,不爾命懸今日。」華原曰:「渤海王命世誕生,殆天所縱,以明公蕞爾關右,便自隔絕,故使華原銜喻公旨。明公不以此日改圖,轉禍為福,乃欲賜脅,有死而已。」周文嘉其亮正,乃使東還。高祖以華原久而不返,每嘆惜之,及聞其來,喜見於色。
  8. ^ 《北史·卷八十六·列傳第七十四》:周文始據雍州,神武使華原入關說焉。周文謂曰:「若能屈驥足於此,當共享富貴;不爾,命懸今日。」華原曰:「殞首而已,不敢聞命。」周文嘉其亮正,乃使東還,尋悔,遣追不及。神武以華原久而不返,每嘆惜之;及聞其來,喜見於色。後除相府右長史,遷驃騎大將軍、特進,進爵為公,仍徙封新安。
  9. ^ 《太平御覽·卷二十九·時序部十四》:又曰:張華原為兗州刺史,獄有繫囚,乃謂之曰:三元之始,念卿幽閉,今給假五日,足得展謁親族,期盡當還也。囚果應期而至。
  10. ^ 《北齊書·卷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八》:累遷為兗州刺史,人懷感附,寇盜寢息。州獄先有囚千餘人,華原皆決遣。至年暮,唯有重罪者數十人,華原亦遣歸家申賀,依期至獄。先是州境數有猛獸為暴,自華原臨州,忽有六駁食之,咸以化感所致。後卒官,州人大小莫不號慕。
  11. ^ 《北史·卷八十六·列傳第七十四》:後為兗州刺史。華原有幹略,達政體。至州,乃廣布耳目,示以威禁,境內大賊及鄰州亡命三百餘人,皆詣華原歸款。咸撫以恩信,放歸田裡,於是人懷感附,寇盜寢息。州獄先有繫囚千餘人,華原科簡輕重,隨事決遣,至年暮,唯有重罪者數十人。華原各給假五日,曰:「期儘速還也。」囚等曰:「有君如是,何忍背之!」依期畢至。先是,州境數有猛獸為暴,自華原臨政,州東北七十里甑山中,忽有六駮食猛獸,咸以為化感所致。卒官,州人大小莫不號慕,為樹碑立祠,四時祭焉。贈司空公、尚書左僕射。子宰均嗣。
  12.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七》:歡每號令軍士,常令丞相屬代郡張華原宣旨,其語鮮卑則曰:「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汝何為陵之?」其語華人則曰:「鮮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絹,為汝擊賊,令汝安寧,汝何為疾之?」
  13. ^ 何德章, 《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人墓志为中心》,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 (第0期), 2000年, (第0期): 32–40 [2022-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