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魚粘體蟲
鬥魚粘體蟲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刺胞動物門 Cnidaria |
綱: | 黏孢子蟲綱 Myxosporea |
目: | 雙殼目 Bivalvulida |
科: | 碘泡蟲科 Myxobolidae |
屬: | 碘泡蟲屬 Myxobolus |
種: | 鬥魚粘體蟲 M. macropodusi
|
二名法 | |
Myxobolus macropodusi | |
異名 | |
|
鬥魚粘體蟲(學名:Myxobolus macropodusi)為碘泡科碘泡蟲屬的一種動物,1998年由中國動物學家陳啟鎏發表於《中國動物志》[1][2],最初被歸入粘體蟲屬(Myxosoma),但該屬後來被視為碘泡蟲屬的異名。本種最早於1956年11月在湖北省鄂城縣梁子湖與武昌東湖被採集,行寄生生活,可寄生於蓋斑鬥魚的的體表[3]:299-300。本種具有兩個大小與形狀均相仿的短棒狀極囊,長約6.1微米,寬約1.5微米,兩極囊尖端互相接近,極絲則較不明顯;孢子呈長橢圓形,長約16.5微米,寬約6微米,厚4.6微米,前端較狹窄[3]:294,因孢子形態特殊而被定為新種[3]:29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