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埔文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營埔文化是台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類型,以灰黑色陶器為特徵,其分布範圍大致分布在台灣中部濁水溪、大肚溪、大甲溪中下游地區的河邊階地和丘陵上。遺址的分布範圍相當廣大,南北長約1000m,東西寬約 500m,面積約 450,000㎡。當地的地勢大致平坦,高程約在海拔 23–25m之間,略呈北高南低。營埔文化第一次發現是1943年日本考古學家國分直一在台中市大肚區營埔里的營埔遺址,為便於學者作分類與比較,往後考古學家便將同類型文化特徵,以最早發現的遺址名稱定名為營埔文化。營埔文化是台灣中部地區分布範圍廣大,遺址眾多的文化類型,台灣史前文化史上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重要的文化類型。
年代
依據宋文薰教授估計營埔文化的年代為前3500年至前1500年之間,屬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
參考
- 劉益昌 存在的未知:臺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
- 營埔遺址的兩件巴圖形石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營埔文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臺灣歷史文化與政權 | |||||||
---|---|---|---|---|---|---|---|
史前時代 (代表 文化) |
| ||||||
史前→ 歷史時代 |
| ||||||
1624年- 1895年 |
| ||||||
1895年- 1945年 |
| ||||||
1945年- |
| ||||||
說明:標*者尚存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