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粵海關大樓

座標23°6′35.96″N 113°14′45.10″E / 23.1099889°N 113.2458611°E / 23.1099889; 113.245861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粵海關大樓
概要
類型文化遺產海關樓[*]海關博物館[*]
建築風格歐洲新古典主義風格
所屬國家/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行政區廣州
地址沿江西路29號
座標23°6′35.96″N 113°14′45.10″E / 23.1099889°N 113.2458611°E / 23.1099889; 113.2458611
現居租戶粵海關博物館
起造1914年3月28日
竣工日1916年6月25日
承建商粵海關
擁有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海關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大衛·迪克(David C.Dick)
阿諾特·查爾斯·達德利(C.D.Arnott)
建築商華昌工程公司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粵海關舊址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近代
編號6-1015
認定時間2006年
網站
http://www.customsmuseum.cn/
地圖
地圖
修復前的粵海關大門上方的「廣州海關」四字,文化大革命期間大樓多處字跡被破壞,兩邊的英文名稱和下方的奠基石被水泥封住。
2008年的照片,可以看到正門上修復的「粵海關」三字和兩邊的英文。
立於2006年的文保碑
原本被水泥封住的奠基石,上面刻着奠基時的情況以及建築師、工程師的姓名。

粵海關大樓,俗稱大鐘樓,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市荔灣區沿江西路,建成於1916年,是廣州長堤商貿區的地標建築,也是廣州近代西洋建築典範[1]。原正中拱券門上「粵海關」三字,1949年後曾改為「廣州海關」,經修復後現改回「粵海關」,英文名稱上依照拉丁文傳統以V代U變成「CVSTOM HOVSE」字樣,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背景

自清政府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將台灣納為版圖,解除海禁,允許與外國貿易往來,並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蘇四個對外口岸設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四大海關。粵海關於1685年成立,官署設在省城(廣州)天字碼頭,在黃埔村(黃埔洲)設黃埔掛號口和稅。關部行台則設在澳門關前街和關後街之間的地段。

據《粵海關志》與《黃埔掛號口圖》記載,在黃埔口設有黃埔稅館、夷務所、買辦館和永靖營等機構。清政府當時規定:「凡載洋貨入口之外國商船,不得沿江停泊,必須下錨於黃埔。」故粵海關建立後,進廣州貿易的外國商船基本都是經黃埔古港進出。 [2]

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設立後,澳門通往廣州的對外貿易運輸從陸路改為水路。為鼓勵外國商船來華進行貿易,粵海關監督赴澳門巡視時,還會親自上船丈量船舶,按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減收貨稅。1849年,澳門總督亞馬留實行擴張殖民政策,拆毀香山縣丞衙署,更率兵推倒懸掛在澳門關部行台前的中國旗桿、遣走海關官員,將關部行台封閉。澳門海關官員被迫遷離,經兩廣總督與行台官員基溥相討,關部行台改設於廣州黃埔辦公。

建築新樓

19世紀下半葉的兩次鴉片戰爭後,廣州被英法聯軍占領,粵海關開始逐漸由西人主導。時沙面島屬於租界,為方便外籍人士辦理公務,就在六二三路附近興建了一棟共兩層樓的粵海關稅務司公署。然而,大樓在經歷數次重修後最終被大火燒掉,後來就決定在附近興建辦公地點,也就是如今的「大鐘樓」。咸豐十年(1860年)粵海關稅務司在現關址正式建立公署(外界稱「洋關」)。民國三年(1914年)3月28日,時粵海關監督宋壽徵、廣東民政長李開侁、粵海關稅務司梅樂和等人為粵海關工程奠基,民國五年(1916年)6月25日落成[1]

1931年6月1日,粵海五十里外常關改轄於海關機構,稱分卡或分關,統歸粵海關稅務司署管理,至此原來由粵海關監督管理的常關退出歷史舞台。1949年10月14日解放軍佔領廣州。1950年1月31日,粵海關稅務司署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海關,直屬於中央人民政府海關總署

建築

建築由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署的英籍總工程師建築師大衛·迪克(David C. Dick)規劃,英國皇家建築師阿諾特·查理斯·達德利(C. D Arnott)設計,仿歐洲古典建築形式,華昌工程公司承建,1916年5月竣工。在全國現存的海關大樓中,粵海關大樓屬於歷史較長者,落成時間早於1927年落成的上海江海關大樓和1924年落成的武漢江漢關大樓

建築大樓的大理石是來自雲南大理,結構為整體鋼筋水泥,用大塊麻石作基礎,十分堅固,整座建築可以承受500磅炸彈爆炸衝擊。整個鐘樓建成共花了30萬銀元。整個建築仿照歐洲古典建築形式設計,整體鋼筋水泥結構大塊麻石基礎,正面外牆以花崗岩圓柱與條石鑲砌,總建築面積近三千三百平方米,樓高三十一點八五米,大樓建築呈現出明顯的歐陸風貌,羅馬立柱、鐘樓、每個房間的壁爐,都是非常顯著的特徵。

大樓在廣東建築物中有多項開創,包括最早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建構的建築之一,最早採用垂直升降梯的辦公大樓之一,最早室內裝飾上採用進口瓷片、馬賽克的建築物之一,最早設立走火梯及逃生通道的辦公建築物之一等[1]

大鐘

屋頂機械大鐘為1915年英國製造,是現時全國歷史最長的英國制全機械傳動式立鐘。近年,由於大鐘運行時間太長及零部件磨損嚴重,導致大鐘時間出現較大誤差,所以政府為此曾對大鐘進行過兩次維修以恢復大鐘走時的準確性。

在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鐘樓仍然使用,保持每15分鐘奏鳴。文化大革命期間,將報時音樂從《威斯敏斯特》改為《東方紅》。至1980年代,由於周邊居民認為鐘聲過吵而停止鳴鐘。[3][4]

2010年亞洲運動會期間,鐘樓曾恢復逢整點鳴鐘。[5]在2015年,有廣東省人大代表請求恢復鳴鐘,最終確定於2016年元旦開始,每逢早上8點及晚上8點鳴鐘,並徵集意見是否需要恢復更多的鳴鐘時間。[3][6]

海關博物館

2006年9月12日,廣州海關辦公地點正式撤出已經使用了91年的粵海關大樓,遷往天河區珠江新城海關總署於2007年2月批覆,原廣州海關的「大鐘樓」將建設為中國海關博物館廣州分館。廣州海關遂發出工程招標公告,向全國進行招標,對大鐘樓進行保養維護,預計投資400萬元恢復其舊貌。保養維護工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大鐘樓進行原狀修復修繕,對「大鐘樓」四層的主體建築進行保養維護。

工程於2007年8月完成,海關博物館則在同年12月28日布置完成,唯中庭老式電梯仍在維護一直未開放或撤除施工圍蔽。博物館每逢周一、三、五,接受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團體的預約參觀。2009年9月20日和28日,曾對社會公眾試行開放2天;從2010年1月13日起,改為每逢周三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開放時間為上午9:30至下午4:00,市民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可領票免費進場,參觀負一層至三層的博物館展室[7],屋頂及其上面的鐘樓則不開放,每日參觀人數限於800人;從2011年1月開始,博物館再次縮減開放時間,只限在每個月第三周的周三向個人開放參觀,維持憑證件登記後免費領票的安排,開放時間為上午9:30至下午4:00,社會團體憑單位公函仍可在每周一、三、五預約集體參觀。2013年10月23日起,恢復為每週三開放。

2015年12月28日,廣東省文物局通過「粵海關博物館」備案登記。

重要展品有:

  1. 李鴻章親筆匾牌「津海新關」,為1888年津海關擴建辦公樓竣工時,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為慶賀新樓竣工時題寫;
  2. 「大龍郵票」,該郵票於1878年由中國海關印刷發行,亦是中國歷史上發行的第一套郵票;
  3. 「1894年初版慈壽舊票全套」,共9枚,旨為紀念慈禧太后60生辰,是中國第一套紀念郵票。

公共交通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組圖】鐘聲依舊 粵海關舊址「大鐘樓」落成一百周年[失效連結] 人民網-廣東頻道   2016-06-24
  2. ^ 歷經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盛衰——黃埔古港. 高球先生. 2009-02-25 [2016-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7). 
  3. ^ 3.0 3.1 成小珍. 沉默20年粤海关钟楼元旦重鸣. 《信息時報》. 2015-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中文). 
  4. ^ 大钟沉默20年能否天天再敲响?. 廣州圖書館. 《廣州日報》. 2010-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6) (中文). 
  5. ^ 百年钟楼鸣响 喜迎广州亚运_财经_凤凰网. [2015-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2). 
  6. ^ 馬漢青. 粤海关百年钟声今早再度鸣响 今后每日8时将重新响起_金羊网新闻. 羊城晚報-金羊網. [2016-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7). 
  7. ^ 博物館樓層指南標識為負一層開始計,但實際上負一層為地表以上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