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南·布勞岱爾
費爾南·布勞岱爾 | |
---|---|
出生 | 法國默茲省奧爾努瓦地區呂梅維爾 | 1902年8月24日
逝世 | 1985年11月27日 法國上薩瓦省克呂斯 | (83歲)
國籍 | 法國 |
母校 | 巴黎大學 |
職業 | 歷史學家 |
頭銜 | 法蘭西公學院教授 法蘭西學術院院士 |
費爾南·布勞岱爾(法語:Fernand Braudel,法語發音:[fɛʁnɑ̃ bʁodɛl],1902年8月24日—1985年11月27日),法國年鑑學派第二代著名的史學家。
生平
1902年8月24日,布羅代爾生於法國默茲省(屬於洛林)奧爾努瓦地區呂梅維爾(後併入貢德勒庫爾堡)。[1]7歲時隨父親到巴黎居住。他的父親是一名在巴黎工作的教師。布羅代爾先後就讀於巴黎伏爾泰中學與巴黎大學,1922年獲歷史學士學位。1923年,他被任命為阿爾及利亞(當時是法國殖民地)君士坦丁一所高中的教師,之後又到阿爾及爾的高中任教,併兼任阿爾及爾大學助教;在阿爾及利亞工作期間,他被地中海世界所吸引,發表了一些有關16世紀與阿爾及利亞的論文。1927年,他初步定下了自己的博士論文選題:關注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1556-1589年在位)的外交政策,在此期間,他也與年鑑學派的代表人物呂西安·費弗爾建立了書信聯繫,開始接觸其史學思想。
1932年,他回法國工作,輾轉在巴黎巴斯德中學、康多賽中學、亨利四世中學任教。[1]1934年,巴西邀請包括布羅代爾、列維-施特勞斯在內的一批法國年輕學者前往聖保羅幫助建立聖保羅大學,1935年-1937年,布羅代爾在巴西工作,他自稱這是他「生命中最偉大的一段時光」。[2]也是在巴西任教時,他最終決定把論文的重點改到「地中海」上。
1937年,布羅代爾在返回法國的船上與呂西安·費弗爾相遇,他們兩人碰巧乘了同一艘船[1]。兩人一見如故,逐漸發展成了情同父子的關係,布羅代爾進入了《年鑑》期刊的核心圈子,在其上發表了許多論文。1938年,他進入法國高等研究應用學院第四系(歷史科學與古文字學系)教授歷史[1]。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布羅代爾被動員進入陸軍服役,並被分配到馬奇諾防線,他從未參加實際戰鬥,並於1940年6月29日被俘。同年他被分配到美因茨的戰俘營。在長期的營地生活中,他只能得到極其有限的文獻資源,但他憑藉驚人的記憶力繼續研究寫作自己的博士論文(即後來的《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並與費弗爾保持通信[1]。1942年,他被轉移到呂貝克的營地,並在那裡待到戰爭結束,在此期間,他完成了自己的論文。1945年5月德國戰敗,布羅代爾得以回到巴黎,在此期間他繼續修改論文,1947年3月1日,論文答辯通過,1949年,《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得以出版。
1947年,布羅代爾與費弗爾等人創立了高等研究應用學院第六系(經濟與社會科學系),由費弗爾擔任系主任,布羅代爾擔任秘書[3]。1949年,布羅代爾當選法蘭西公學院現代文明教授。1956年費弗爾去世,布羅代爾接任第六系主任與《年鑑》期刊主編,在此期間,他培養了勒拉華杜里、雅克·勒高夫、喬治·杜比等年鑑學派的新一代代表人物,也為第六系招募了羅蘭·巴特等歷史之外的著名學者。1969年後,他不再擔任《年鑑》主編,1972年他宣布退休,第六系主任由雅克·勒高夫接任。1984年他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
1979年,布羅代爾出版了第二部大部頭著作《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此後他開始構思寫作一部有關法國的大型作品,但他只來得及完成一部分就於1985年去世,這一部分1986年以《法蘭西的特性》(L'Identité de la France)為題出版。
歷史的三個層次與長時段的概念
布勞岱爾受到費弗爾等第一代年鑑學派史家的影響,在歷史研究上主張從地理時間、人文時間、各別時間三個層次來探討。以《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為例,他不像傳統的歷史寫作,以政治、軍事史為主,而是先從地理環境出發,其次探討社會經濟型態,最後才以這些為基礎,來說明當時的政治軍事等事件。在他看來,那些在許多歷史著作中著重探討的軍事政治衝突只是地中海地區文明長期發展之中的一個小小的波瀾而已。
他認為歷史可區分為短時段、中時段和長時段,認為歷史學家更重要的是研究長時段的發展,而不是僅去對短時段的政治軍事等事件作詳細研究,而要從數十年的中時段的週期波動的探討中,進一步找出百年甚至數百年以上長時段中,整個文明的發展趨勢以及延續於其中的基本社會經濟文化等結構。1958年,他寫有專文《長時段:歷史和社會科學》,闡明上述觀點。
這種重視長時期的結構的作法,在另一部重要著作中《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中也能表現出來,在探討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個問題時,他不直接從資本主義的表面發展下手,而是在三大卷的著作中,第一卷先探討這幾百年之中,一般人的日常物質生活,其次再一以一卷的分量,探討與一般人生活相關的交換制度、市場制度。進一步在第三卷才開始討論,基於這些超乎日常生活的,以少數大商人經營為主的資本主義式經濟的發展過程。
著作
- 《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Méditerranée et le monde méditerranéen à l'époque de Philippe II,二卷)
- 中譯本:唐家龍、曾培耿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Civilisation materielle, économie et capitalisme : XVe-XVIIIe siècle,三卷)
- 中譯本:顧良,施康強譯,北京:三聯書店,1993。
- 《法蘭西的特性》(L'identité de la France,三卷)
- 中譯本:顧良,張澤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1997。
- 《論歷史》
- 中譯本,劉北成譯,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1988。
- 《文明史綱》(Grammaire des civilisations)
- 中譯本:蕭昶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 《資本主義的動力》(La dynamique du capitalisme)
- 中譯本:楊起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
-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Les Mémoires de la Méditerranée)
- 中譯本:蔣明煒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參考資料
- 陳恆、耿相新,《布勞岱爾的遺產》,(臺北:昭明出版,2006)。
- 汪榮祖,(布岱爾與法國安娜學派),《史學九章》,(臺北:麥田出版,2002)。
- ^ 1.0 1.1 1.2 1.3 1.4 Marnie Hughes-Warrington, Fifty Key Thinkers on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2000), 17.
- ^ Thomas E. Skidmore, "Lévi-Strauss, Braudel and Brazil: a Case of Mutual Influence." Bulletin of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2003 22(3): 340–349. ISSN 0261-3050 Full text: Ebsco
- ^ Francis X. Sutton, "The Ford Foundation's Transatlantic Role and Purposes, 1951–81." Review (Fernand Braudel Center) 2001 24(1): 77–104. ISSN 0147-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