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沛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雷沛鴻
個人資料
字賓南
別名乳名壽增
出生1888年2月11日(光緒十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廣西省南寧府宣化縣津頭村
逝世1967年7月21日
廣西醫學院附院
配偶馬清和
兒女雷華琇
親屬父雷超瀛、母何氏、叔潘新彩

雷沛鴻(1888年2月11日—1967年7月21日),字賓南,乳名壽增廣西省南寧府宣化縣津頭村人,中國政治人物,中國致公黨黨員。

生平[1]

光緒三十一年(1905)考入兩廣高等工業學堂修讀化學。三十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先後參加新軍起義和廣州黃花崗起義。曾任廣西左江師範監督、南寧府中學堂校長。民國二年(1913)赴英國留學,次年轉赴美國,先後就讀密歇根大學歐柏林大學(Oberlin College)、哈佛大學,獲歐柏林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哈佛大學文科碩士學位。

回國後,任廣西省長署教育科長。22年,於津頭村創辦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任院長。25年創辦國民中學。民國30年2月12日任國立廣西大學校長[2]。32年11月任廣西教育研究所所長。33年秋在百色創辦西江學院

歷任廣西省政府委員兼廣西省政府教育廳廳長、廣西省普通考試典試委員、高等考試初試典試委員、二十九年高等考試財政金融人員考試初試典試委員[3]

民國37年(1948年)在教育會南區當選第一屆立法委員,曾出席第一會期外交委員會、教育文化委員會、僑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廣西省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副主任,政協廣西省第一屆委員會副主席,政協自治區第二、三屆委員會副主席,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致公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致公黨廣西主任委員,全國僑聯委員,自治區僑聯主席等職。1967年病逝於南寧。

觀念

雷沛鴻提出教育在抗戰中僅次於戰爭和生產的觀點,面對當時中國內憂外患的現實,批判地吸收中外各種教育思想精華,在廣西全省大規模地發起民族教育運動。這一行為直接促進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廣西現代教育進程的發展,使廣西現代教育體制初步建立,同時也為四十年代國民政府的教育立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4]雷沛鴻也認同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中的大部分觀點。

雷沛鴻還認為當時國內的黨派爭鬥過於「狠毒、卑鄙」,黨派爭鬥致使大量青年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而不能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主張中國應該效仿西方,採用議會制,將政治議論完全交給議會。

著作

  • 譯著《英憲精英》、《法學史》、《社會科學史綱》等;
  • 著有《廣西地方文化的研究一得》、《國民基礎教育論叢》、《國民中學創製集》、《成人教育論叢》等書。

注釋參考

  1. ^ 《雷沛鴻傳》,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04
  2. ^ 《國民政府公報》第336、389號
  3. ^ 《國民政府公報》第206、318、2168、165、178、195、278、289號
  4. ^ 雷沛鴻與中國現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