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Infobox terrestrial impact site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name}}}
撞擊坑/結構
文件圖示 模板文件[檢視] [編輯] [歷史] [清除快取]

這個信息框記錄了地球上的陸地撞擊點、撞擊坑撞擊結構(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撞擊點有單獨的模板)。

概要

字段一般應直接來自來源,如地球撞擊資料庫撞擊現場研究組英語Impact Field Studies Group撞擊坑列表。維基鏈接和縮寫的擴展是可以接受的。

已經被反駁或被認為信心不足的撞擊坑/結構理論,不應使用此信息框。我們鼓勵編輯們立即從已被否定的/不可能的隕石坑理論頁面上刪除該信息框,而不必等待請求批准。

示例

以下參數可用於創建一個陸地撞擊遺址信息框。請刪除任何不可能有用的參數。

{{Infobox terrestrial impact site
| name            = <!-- mandatory -->
| other_name      = 
| photo           = 
| photo_size      = 
| photo_alt       = 
| photo_caption   = 
| map             = 
| map_alt         = 
| map_caption     = 
| map_size        = 
| location        = 
| label           = 
| label_position  = 
| coordinates     = 
| coordinates_ref = 
| confidence      = <!-- mandatory -->
| diameter        = 
| depth           = 
| rise            = 
| imp_size        = 
| age             = 
| exposed         = 
| drilled         = 
| bolide          = 
| translation     = 
| language        = 
| pronunciation   = 
| topo            = 
| access          = 
| country         = 
| state           = 
| province        = 
| district        = 
| municipality    = 
| module          = 
}}

參數及使用方法

字段 描述
name 撞擊坑的名稱。此欄為必填項。
other_name 撞擊坑或結構的其他名稱,如果相對知名的話。例如,用Meteor Crater表示Barringer Crater。如果需要的話,引號可以像平常一樣用來斜體或粗體字。
photo 撞擊坑或結構的照片。最好是遠距離或空中拍攝,以顯示火山口或結構的大部分或全部,而不是從其內部看。不要包括「File:」前綴。如果上傳新的圖片,請把它們放在維基共享資源上,這樣它們就可以被其他語言的維基百科所使用。如果唯一可用的圖片寬度小於300px,你可以使用photo_size參數來表示其大小。
photo_size 以像素為單位指定照片的寬度。例如,photo_size = 200,不要帶「px」。如果沒有指定數值,默認寬度為285像素。一個標準的水平攝影構圖一般設置285px時會顯示良好。一個標準的垂直構圖可能需要調整為180或220像素。
photo_alt 照片的替代文本,主要是為視力受損的讀者提供的。參見Wikipedia:圖像的替代文字'。
photo_caption 對下面顯示的照片的描述。如果知道的話,請包括月份和年份。
map 類似Template:Location map里一個位置的名稱。(例如: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坐標字段(如lat_d和long_d)會在地圖上自動放置一個大頭針坐標標誌和標籤。例子見:珠穆朗瑪峰
map_alt 地圖的替代文本,主要是為視力受損的讀者提供的。參見地圖與圖表的替代文字.
map_caption 如果需要地圖標題,請填寫。如果不指定,將使用location
map_size 必須只輸入一個數字,不需要帶px。默認值是250。
location 首先是國家,其次是省或州。對於美國來說,縣是可選的,但如果給出,應在州之後提供。如果使用的是大頭針地圖,除非設置了map_caption參數,否則位置將被用於地圖的標題。
label 撞擊坑或結構在地圖上的位置所使用的標籤。如果沒有指定,則使用name參數的值。
label_position 標籤在大頭針地圖上相對於大頭針坐標標記的位置。有效選項是{left, right, top, bottom, none}。如果沒有指定這個字段,默認值是right
coordinates 使用{{coord}}模板的山峰的經緯度,並使用display=inline,title。如果文章在外部連結部分使用了geolinks模板,請不要使用display參數。
coordinates_ref 對於任何有關報告的坐標的參考,必須使用 <ref> </ref> 標籤。
confidence 如果參考的是地球撞擊數據庫,那麼這個字段應該是"已確認"。否則,如果是來自撞擊現場研究組英語Impact Field Studies Group的撞擊列表,則使用"已確認"(confirmed)、"極有可能"(most probable)、"可能"(probable)或"可能性較小"(possible)的分類。這裡應該包括一個引文,例如來自{{Cite Earth Impact DB}}(針對已確認的撞擊地點)。不要列出沒有列出的撞擊理論,或者被列為"不可能"、"被拒絕"或"提議"的撞擊理論。即使你在新聞中看到了一個故事,也要給科學家們時間來對其進行分類。這個字段是必須的。
diameter 撞擊坑或結構的直徑。撞擊列表總是使用公制單位。在維基百科上,為了國際受眾,這些列表應包括對英制單位的轉換。
depth 撞擊坑的深度,以公制單位計算。該清單應包括與英制單位的轉換。
rise 撞擊坑邊緣高於周圍地區的高度,如果適用,以公制單位表示
imp_size 撞擊坑原體的大小/直徑,單位為千米/米。
age 撞擊的年齡。這裡可以使用地質年代
exposed 如果撞擊坑或結構暴露在表面,應使用「是」;如果沒有,則為「否」。
drilled 如果該地點已經被地質學家鑽探過,應使用「是」;如果沒有,則為「否」。
bolide 栓塞物(撞擊物)的類型,如果知道的話。例子包括「球粒隕石」或「鐵」。應使用資料來源里所使用的內容。
translation 如果撞擊坑或結構的名稱不是英文的,就用英文翻譯。
language 翻譯的語言。
pronunciation 名字的發音,如果發音本身不是很明顯。
topo 顯示撞擊坑或結構的地形圖的名稱。在加拿大,這通常是國家地形系統英語National Topographic System的地圖編號,而在美國,它是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地圖名稱。 對於大型結構,可能不值得列出。埋在地下的結構不應包括在內(因為它們不會出現在地形圖上)。
access 通往現場的路線。
country 撞擊坑或結構所處的國家。
state 撞擊坑或結構所處的州(這與省是相互排斥的)。
province 撞擊坑或結構所處的省份(這與州是相互排斥的)。
district 撞擊坑或結構所處的地區。
municipality 撞擊坑或結構所處的市鎮。

一般說明

  • nameconfidence字段是必須的。如果模板中不存在或沒有任何值,可選字段將不顯示。

範例

例子1

巴林傑隕石坑
流星隕石坑
巴林傑隕石坑,也叫流星隕石坑
撞擊坑/結構
信心已確認[1]
直徑1.186公里(0.737英里)
深度170公尺(560英尺)
隆起45公尺(148英尺)
撞擊物直徑50公尺(160英尺)
年齡50,000年
暴露
已鑽探
撞擊物類型鐵隕石
位置
位置可可尼諾縣
地理坐標系35°1′38″N 111°1′21″W / 35.02722°N 111.02250°W / 35.02722; -111.02250
國家美國
區域US-AZ
亞利桑那州
巴林傑隕石坑在亞利桑那州的位置
巴林傑隕石坑
巴林傑隕石坑
亞利桑那州巴林傑隕石坑的位置
路線40號州際公路英語Interstate 40 in Arizona
評定時間1967年11月
{{Infobox terrestrial impact site
| name = 巴林杰陨石坑
| other_name = 流星陨石坑
| photo = Meteor Crater - Arizona.jpg
| photo_size =
| photo_alt =
| photo_caption = 巴林杰陨石坑,也叫流星陨石坑
| location = [[可可尼諾縣]]
| map = USA Arizona
| map_alt =
| map_caption = 亚利桑那州巴林杰陨石坑的位置
| map_size =
| label_position =
| coordinates = {{coord|35|1|38|N|111|1|21|W}}
| coordinates_ref =
| confidence = 已确认<ref name="EID1">{{Cite Earth Impact DB | name = Barringer | accessdate = 2008-12-30 }}</ref>
| diameter = {{convert|1.186|km|mi|sp=us}}
| depth = {{convert|170|m|ft|sp=us}}
| rise = {{convert|45|m|ft|sp=us}}
| imp_size = {{convert|50|m|ft|sp=us}}
| age = 50,000年
| exposed = 是
| drilled = 是
| bolide = [[鐵隕石]]
| topo =
| access = {{le|亚利桑那州的40号州际公路|Interstate 40 in Arizona|40号州际公路}}
| country = [[美国]]
| state = [[亞利桑那州]]
| province =
| region = US-AZ
| district =
| municipality =
| module =
{{designation list |embed=yes |designation1=NNL |designation1_date=1967年11月}}
}}

例子2

聖菲撞擊結構
在聖菲的475號公路邊上的衝擊結構破裂錐
撞擊坑/結構
信心已確認[2]
直徑6公里(3.7英里)-13公里(8.1英里)
年齡不到12億年
暴露
已鑽探
位置
位置桑格雷克里斯托山脈
地理坐標系35°45′N 105°56′W / 35.750°N 105.933°W / 35.750; -105.933
國家美國
新墨西哥州
地區聖菲縣
聖菲撞擊結構在新墨西哥州的位置
聖菲撞擊結構
聖菲撞擊結構
新墨西哥州聖菲撞擊結構的位置
路線聖菲東北部的SR475
{{Infobox terrestrial impact site
| name = 聖菲撞擊結構
| other_name = 
| photo = Kluft-photo-Shatter cones-Sep-2008-Img 1711.jpg
| photo_size = 
| photo_alt = 
| photo_caption = 在聖菲的475號公路邊上的衝擊結構[[破裂錐]]
| location = [[桑格雷克里斯托山脈]]
| map = New Mexico
| map_alt = 
| map_caption = 新墨西哥州聖菲撞擊結構的位置
| map_size = 
| label_position = 
| coordinates = {{coord|35|45|N|105|56|W|display = inline}}
| coordinates_ref = 
| confidence = 已確認<ref name="EID">{{Cite Earth Impact DB | name = Santa Fe | linkname = santafe | accessdate = 2010-03-16 }}</ref>
| diameter = {{convert|6|km|mi}}-{{convert|13|km|mi}}
| depth = 
| rise = 
| imp_size = 
| age = 不到12億年
| exposed = 否
| drilled = 否
| bolide =
| topo = 
| access = 聖菲東北部的SR475
| country = 美國
| state = 新墨西哥州
| region = 
| district = [[聖菲縣]]
| municipality = 
}}

參見

微格式

本模板產生的HTML記號包含了HCard 微格式,能夠讓電腦解析地點名稱和位置,具有可自動將文章分類至適當類別的功能。在HCard中有Geo微格式,能讓電腦分析經緯度資料,因此可在地圖上查詢,或下載至全球定位系統(GPS)裝置。關於微格式的更多使用資訊,請參閱維基百科的微格式專題

hCard 使用以下的 HTML class:

  • adr
  • county-name
  • fn
  • label
  • locality
  • nickname
  • note
  • org
  • vcard

Geo由{{coord}}產生,並使用以下的HTML class:

  • geo
  • latitude
  • longtitude

請勿將這些class更名或刪除。

當指定經緯度數值時,請避免太過詳細。

追蹤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