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Infomark12/sinica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File:C
中央研究院徽
中央研究院大門圍牆

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為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直接隸屬於中華民國總統府,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中央研究院於1928年南京成立,現位於台北市南港區Template:Coor d),現任院長為翁啟惠

沿革

1927年4月17日,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在南京舉行,李石曾提出設立中央研究院案,決議推李石曾(煜瀛)、蔡元培(孑民)、張人傑(靜江)共同起草中研院組織法。5月9日,中央政治會議第九十次會議議決設立中研院籌備處,並推定蔡元培李煜瀛張人傑褚民誼許崇清金湘帆為籌備委員。7月4日,《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條例》公布,改列籌設中的中央研究院為中華民國大學院的附屬機關之一。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組織法》公布,明定「中央研究院直隸於國民政府,為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設立:物理、化學、工程、地質、天文、氣象、歷史語言、國文學、考古學、心理學、教育、社會科學、動物、植物等十四個研究所。11月20日,大學院院長蔡元培聘請學術界人士30人在大學院召開中研院籌備會及各專門委員會聯合成立大會,討論中研院組織大綱及籌備會進行方法。議決先籌設各研究單位,計有:理化實業研究所、地質調查所、社會科學研究所、觀象台四個研究機構,並推定各所常務籌備委員,積極展開籌備工作。 1928年4月10日,頒布《修正國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中研院改為不屬於大學院的獨立機關。4月23日,特任蔡元培為院長。5月,啟用印信。6月9日,第一次院務會議在上海東亞酒樓舉行,宣告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創辦中央研究院的主要成員是中國科學社社員,中央研究院成立後接收了中國科學社在國際上作爲中國科學界官方代表的地位。

在首任院長蔡元培任內,中央研究院陸續在南京、上海等地設立十個研究所,係由理化實業、社會科學、歷史語言三研究所,以及地質調查所、觀象台與自然歷史博物館演展而來。抗戰期間中央研究院曾西遷昆明桂林重慶等地,抗戰勝利後方復還京、滬。 1948年3月26日中央研究院院士選出,共81人。9月23日第一次院士會議舉行,中研院之體制始告完成。

中研院在台復興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失守大陸,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全部以及數學研究所的部分圖書遷至台北,暫存在桃園縣楊梅鎮火車站倉庫;其餘研究所皆留置於中國大陸,並發展為後來中國科學院之主體。由於多數院士及第一次院士會議所選出之第三屆評議員32人亦都留在大陸,在台者不足法定人數,兩會無法召集並行使職權,中研院陷入半停頓狀態。

1954年,經朱家驊院長多方奔走,在台灣台北南港現址營建院區。

1957年,多方討論出「以報到登記人數為實有全體人數」之辦法並呈奉總統令准,於4月2日在台舉行第二次院士會議,4月3日舉行第三屆評議會首次會議。同年12月,胡適繼朱家驊之後擔任院長一職,繼續為中研院在台復興而努力。爾後嗣經歷任院長王世傑錢思亮吳大猷等先生戮力經營,方有今日之規模。

1994年,旅美學人李遠哲返國接任院長之後,更努力將中研院推向國際。在其任內的十二年中,他密集邀請國際學人訪台蒞臨指導、為中研院研究水準的提昇而大力募款、親赴國外拓展該院的研究觸角,並懇請旅外學人返國效力,繼往開來。

中研院院長遴選辦法

依新版中研院組織法在2001年10月公佈實施,其中的院長遴選辦法規定,院長任期屆滿時,由院評議會就院士中選舉院長候選人三人,呈請總統遴選並任命。院長任期五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院士

中央研究院從1948年開始選舉中央研究院院士,目前每兩年由院士會議從全國學術界成績卓著人士中新選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為終身名譽職,分為數理科學、生命科學及 人文社會科學三組。職權如下:選舉院士及名譽院士;選舉評議員;籌議國家學術研究方針;受政府及有關單位之委託,辦理學術設計、調查、審查及研究事項。

中研院現有院士計238人,其中數理科學組101人、生命科學組79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58人。

現有研究所

資訊科學研究所大門

中央研究院兼有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研究,主要可分為三個部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