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柯爾克孜語:قىزىلسۇۇ قىرعىز اپتونوم وبلاسى Кызылсуу Кыргыз aвтономиялуу oбласты 維吾爾語:قىزىلسۇ قىرغىز ئاپتونوم ئوبلاستى 克州 | |
---|---|
自治州 | |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位置 | |
坐標:39°42′53″N 76°10′04″E / 39.7146°N 76.1678°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自治區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設立 | 1954年7月14日 |
語源 | 「克孜勒蘇」為柯爾克孜語,意為「紅色水」 |
政府駐地 | 阿圖什市 |
下級行政區 | 1個縣級市、3個縣 |
政府 | |
• 州委書記 | 王學東 |
• 人大常委會主任 | 吾曲孔·買買提肉孜(柯爾克孜族) |
• 州長 | 吾肉孜阿力·哈西哈爾巴依(柯爾克孜族) |
• 政協主席 | 古麗夏提·西爾艾力(女,維吾爾族) |
面積 | |
• 總計 | 72,468 平方公里(27,980 平方英里) |
面積排名 | 全區第9位(佔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4.35%) |
人口(2022年常住) | |
• 常住 | 62.47萬人 |
• 排名 | 全區第12位(佔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57%) |
• 密度 | 8.5人/平方公里(22人/平方英里) |
語言 | |
• 方言 | 柯爾克孜語、維吾爾語、漢語官話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新疆時間(UTC+6) | |
郵政編碼 | 845350 |
電話區號 | 908 |
車輛號牌 | 新P |
行政區劃代碼 | 653000 |
本地生產總值(2015) | ¥100.03億(全疆第14位,佔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01%) 16.06億美元(匯率) |
• 人均 | ¥16,777(全疆第13位) 2,694美元(匯率) |
網站 |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人民政府 |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語:قىزىلسۇۇ قىرعىز اپتونوم وبلاسى / Кызылсуу Кыргыз aвтономиялуу oбласты;維吾爾語:قىزىلسۇ قىرغىز ئاپتونوم ئوبلاستى,拉丁維文:Qizilsu Qirghiz Aptonom Oblasti),簡稱克孜勒蘇州、克州,意為「紅水」或「紅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轄的自治州,位於新疆西部,是中國領土的最西端。州境東接阿克蘇地區,南鄰喀什地區,西界塔吉克斯坦,北達吉爾吉斯斯坦。地處天山山脈南緣、帕米爾高原東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邊垂和崑崙山北坡,境內群山起伏。主要河流有托什干河、布穀孜河、恰克瑪克河、克孜勒蘇河、蓋孜河、庫山河、葉爾羌河等,有布倫庫勒湖、喀拉庫勒湖等湖泊。全州總面積72,468平方公里,人口約62.5萬人,柯爾克孜族人口比例約27%,維吾爾族人口比例約65%,自治州人民政府駐阿圖什市帕米爾路西3院。
名稱
克孜勒蘇(Kizilsu,Kizil Su)一名來自克孜勒蘇河,「克孜勒蘇」在吉爾吉斯語(柯爾克孜語)中意為「紅水」或「紅河」[1] ,與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克孜勒‧蘇地名相近[2]。「克孜勒」(Kizil)意為「紅」則可見於黑孜葦鄉(Kiziloy)、克孜爾千佛洞(Kizil Caves)、克孜勒陶鄉(Kizilto),以及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首都克孜勒(Kyzyl)等等。類似有「蘇」(su)意為「水」的突厥語言地名還有七河地區(Zhetysu)[3]、阿克蘇(Aksu,意為白水)、溫宿(Onsu,意為十水)等等[4]。
歷史
前佛教時代
克孜勒蘇在上古為塔里木盆地周邊印歐語系古吐火羅語部族的居住地,屬於疏勒、捐毒、尉頭等國,鄰近蔥嶺,居民可能信奉祆教。
前177年左右,疏勒等國受大月氏擴張壓迫,被迫投靠強盛的匈奴,為其三十六屬國之一。前128年,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之後經過反覆爭奪,前60年,克孜勒蘇被納入西漢勢力範圍,受西域都護府節制。西漢末年,漢帝國內亂,勢力消退,克孜勒蘇再次成為匈奴、大月氏、莎車等勢力爭奪的戰場。西元73年後,東漢班超長期以疏勒作根據地,與北匈奴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權。
佛教時代
西元150年左右,疏勒等國從屬於大月氏部族建立的貴霜帝國(Kushan),當時貴霜君主為迦膩色伽一世(Kanishka),史稱「迦膩色伽大帝」,其治下為貴霜帝國的全盛時期。疏勒跟隨貴霜,以佛教為國教。得到奧援的疏勒國力強盛,稱霸塔里木盆地南部,克孜勒蘇也由其統治[5][6][7]。
3世紀末,疏勒接連發生宮廷鬥爭,疏勒王連相殺害,內亂不斷[8]。323年,疏勒被龜茲征服,成為附庸。5世紀時,疏勒一度從屬於東來的柔然。6世紀初,月氏的後裔嚈噠(Hephthalite)帝國趁柔然衰敗之機,東進塔里木盆地,疏勒也被嚈噠征服。嚈噠於大漠南北與北魏爭雄,並與柔然結盟,廣泛活動於阿爾泰山脈以西,克孜勒蘇也屬於嚈噠地域。
558~567年間,波斯薩珊王朝和中亞新興的遊牧者古突厥聯盟,在布哈拉之戰夾殺嚈噠帝國,兩國戰勝後瓜分了嚈噠的領地與附庸國,克孜勒蘇隨着疏勒被納入西突厥的勢力範圍。648年起,疏勒開始接受唐帝國安西都護府的保護,唐在疏勒設立疏勒都督府,使疏勒成為安西四鎮之一。651年,疏勒一度被納入西突厥阿史那賀魯麾下,但在657年,唐帝國擊潰西突厥,再次奪得疏勒。663年,唐朝開始與吐蕃的勢力競逐。670年的大非川之戰中,唐軍全軍覆沒,疏勒國的宗主權易手,從此疏勒輪流從屬於雙方,直到692年,唐帝國最終控制了疏勒國。
751年,阿拔斯王朝在怛羅斯戰役擊潰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安西都護府全軍回遷漢地,疏勒國轉而成為吐蕃和回鶻汗國爭奪的對象,最終由葛邏祿(Qarluq)部族的熾俟部(Čigil)領有。克孜勒蘇大部分屬於西州回鶻領域,南部屬於于闐國。
九世紀初,蒙古高原上的突厥勢力被吉爾吉斯人重擊,840年,吉爾吉斯人大敗回鶻,回鶻往西南方遷徙,與突厥混血,文化、語言突厥化(葛邏祿化),建立了喀喇汗國,克孜勒蘇此時可能便在回鶻系的喀喇汗國與吉爾吉斯系的黠戛斯之間拉鋸。
伊斯蘭時代
915年,喀喇汗薩圖克·博格拉汗(Sultan Satuq Bughra Khan)皈依伊斯蘭教,克孜勒蘇逐漸伊斯蘭化。960年,伊斯蘭教成為喀喇汗國國教,這使喀喇汗國成為最早的突厥系伊斯蘭國家。之後,喀喇汗與信仰佛教的于闐長年戰爭,最終喀喇汗國的優素福‧卡迪耳汗(Yusuf Qadir-Khan)在1006年征服于闐,克孜勒蘇完全成為喀喇汗國領域。
1017年,契丹軍隊西征,引起喀喇汗國內亂,1041年,喀喇汗國分裂成東西兩部,克孜勒蘇為東喀喇汗國(哈侖系)領域[9] [10]。1134年,西遼征服塔里木盆地,東喀喇汗國臣屬於西遼[11],克孜勒蘇也連帶進入西遼的影響之下。西遼大多採取宗教寬容政策,直到1211年,乃蠻屈出律篡奪西遼帝位,喀什噶爾一帶的穆斯林與基督徒被強迫改宗佛教,遭到宗教迫害[12]。1218年,成吉思汗派哲別率軍攻打西遼,哲別進入喀什噶爾後宣佈宗教自由,西遼屈出律政府慘遭喀什噶爾人民報復,被蒙古消滅。
蒙古時代
1225年後,克孜勒蘇成為中亞察合台汗國的領地。1306年,察合台汗國分裂,克孜勒蘇由東察合台汗國(蒙兀兒)統治。1353年,東察合台汗禿忽魯帖木兒(Tughluq Timur)皈依伊斯蘭,伊斯蘭在克孜勒蘇的地位再次上升。1418年成為東察合台汗國(亦力把里)首府大臣朵豁剌惕(杜格拉特)家族的世襲領地,朵豁剌惕部以此為根據地,在1466年進軍喀什噶爾。1514年, 薩亦德打敗了杜格拉特部埃米爾阿布·巴克爾,建立了葉爾羌汗國,一併獲得克孜勒蘇。
1680年,蒙古準噶爾汗噶爾丹進軍葉爾羌,葉爾羌汗國成為附屬於準噶爾的傀儡政權。策妄阿拉布坦繼任準噶爾汗後,將天山以南置於準噶爾汗國的直接統治之下。
大清帝國
1757年,清朝擊敗阿睦爾撒納,毀滅準噶爾汗國。定北將軍班第釋放了被蒙古人囚禁在伊犁的阿派克和卓曾孫波羅尼都和霍集占。不久二人發動叛亂,史稱大小和卓之亂。1759年,征服回疆的清軍進駐喀什噶爾,並在當地派駐了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管理新疆回部的軍政要務。謠傳清軍將由喀什噶爾進軍河中地區,直抵撒馬爾罕,河中的軍政首領求助於阿富汗國父「珍珠汗」愛哈默特沙。由於清軍始終沒有攻打撒馬爾罕,愛哈默特沙從浩罕撤軍,並派遣使節前往北京討論和卓的地位,但由於阿富汗與錫克人戰事頻仍,喀什噶爾與克孜勒蘇最終並沒有成為愛哈默特沙的關注重點。
1826年(道光六年),和卓張格爾(Jahanghir Khoja)在浩罕支持下發起白山派民變,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慶祥戰死。但隔年三月喀什噶爾就被伊犁將軍長齡率領清軍奪回。白山派民變後,喀什噶爾進入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直到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的七和卓之亂與1857年的倭里罕(Wali Khan)之亂,兩次戰事為期均為三個多月,造成嚴重傷亡。在1864年(同治三年)同治新疆回亂時,阿古柏(Yakub Beg)以喀什噶爾為根據地,建立哲德沙爾汗國(Yettishar),哲德沙爾意為「七城」,指喀什噶爾、和闐、葉爾羌、揚吉沙赫、阿克蘇、庫車與庫爾勒,克孜勒蘇也在哲德沙爾汗國境內。清政府內部為此發生海防與塞防之爭,最後決定在1872年派出左宗棠攻打阿古柏。1877年,哲德沙爾汗國被清軍所滅,克孜勒蘇回到大清帝國治下。受到浩罕汗國影響,克孜勒蘇的吉爾吉斯(柯爾克孜)族人幾乎都是穆斯林。
近現代
1884年(光緒十年),新疆建省,今日克孜勒蘇分屬喀什噶爾道疏勒府、伽師縣及阿克蘇道烏什廳。
1912(民國元年),新疆都督廢除府州廳,改設道縣。今日克孜勒蘇屬於喀什噶爾道伽師縣、疏附縣、英吉沙縣、蒲犁縣及阿克蘇道烏什縣。
1924年廢道,轄區直屬新疆省。1929年,國民政府成立烏恰設治局。
1933年夏季,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喀什噶爾爆發1933年喀什戰役。維吾爾與吉爾吉斯(柯爾克孜)聯軍由敘利亞阿拉伯人陶菲格·貝伊(Tawfiq Bay)率領,企圖攻佔回族將領馬占倉據守的喀什噶爾[13][14]。11月,沙比提大毛拉、穆罕默德·伊敏在喀什噶爾成立東突厥斯坦第一共和[15],克孜勒蘇在第一共和境內。
1934年2月6日,青海回族馬家軍第36師馬福元將軍率領回族(東干)軍隊攻打喀什噶爾的維吾爾吉爾吉斯(柯爾克孜)聯軍。4月7日,馬家軍首腦馬仲英抵達喀什噶爾,在艾提尕爾清真寺發表演講,要求維吾爾族效忠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東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宣告滅亡[16][17][18][19]。
1938年9月,阿圖什設治局成立。將原屬伽師縣的大阿圖什莊和原疏附縣的小阿圖什莊劃歸其管轄。
1940年,成立阿合奇設治局。
1949年,阿合奇縣屬新疆省阿克蘇專區,阿圖什縣、烏恰縣屬喀什專區。
1954年7月14日,為了拆解喀什周邊維吾爾與吉爾吉斯(柯爾克孜)的聯合,成立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區,屬南疆行政公署;8月,由喀什專區的英吉沙縣、疏附縣、蒲犁縣和烏恰縣析置阿克陶縣。
1955年2月5日,改稱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同年新疆省改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976年,將阿克陶縣劃歸喀什專區,將喀什專區的伽師縣劃歸克孜勒蘇州。
1980年,恢復阿克陶縣和伽師縣原來的行政歸屬。
1986年6月,撤銷阿圖什縣,設立阿圖什市。
地理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地處帕米爾高原,山地佔全州總面積的90%以上。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呈梯狀上升,東南部為塔里木盆地邊緣綠洲和喀什噶爾平原,最低處海拔1197米,北部、西北部為天山南脈和帕米爾高原。山地以克孜勒蘇河為界,從烏恰縣的北部、阿圖什市北部直至阿合奇縣全境,為天山南麓;克孜勒蘇河以南,從烏恰縣西南部直到阿克陶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崑崙山山區。自治州境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有16座,山頂終年積雪,最厚處達100多米。境內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公格爾峰海拔7719米,為自治州最高點。山間遍佈冰川,主要冰川有20多片,總面積達1960.8平方千米。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主要平原有阿圖什市的恰克瑪克-博古孜河中下游沖積平原、阿克陶縣的帕米爾山前衝積扇平原、蓋孜河-庫山河三角洲平原。主要盆地有阿圖什市的哈拉峻、吐古買提盆地和烏恰縣的黑孜葦盆地。主要谷地有阿合奇縣的托什干谷地、阿圖什市的上阿圖什谷地、阿克陶縣的蘇巴什谷地和木吉谷地等。這些平原、盆地和谷地一般在海拔1200~3500米之間,為自治州主要的農牧業區。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境內溝壑交錯、河流縱橫,由東北向西南分佈有托什干河、博古孜河、恰克瑪克河、克孜勒蘇河、蓋孜河、庫山河、葉爾羌河七大水系。自治州南部還有艾格孜牙、且木干、鐵列克、克孜勒治業克等大小河流100餘條。這些河流大都為內陸河。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共有天然湖泊18處、35個,其中淡水湖多集中於阿克陶縣的布倫口、蘇巴什一帶,最大的為布倫庫勒湖、喀拉庫勒湖。阿合奇縣西北部山區也有少量淡水湖,多為高山湖泊,一般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另外還有部分冰湖。鹹水湖(鹽湖)多分佈於阿圖什市北部盆地,最大的為硝爾庫勒和吐孜蘇蓋特鹽湖。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氣候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氣候,其特點是光照充足,乾旱少雨,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秋季短促,且氣溫多變。氣候差異極大,垂直反應明顯。既有終年永凍的寒冷高山帶,又有夏季酷炎的平原區;既有終年不化的冰雪降水帶,又有乾旱無雨的久旱區。相對溫差達16.6℃。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總輻射130-140千卡/立方米,高於全國同緯度地區。全年日照時數2700-3000小時,日照百分率62-68%。平原全年積溫4100-4700°C,適合各類作物及樹木生長;山地半農牧區為2400-2500°C,僅能滿足牧草麥類作物及林木生長。平原年平均氣溫11.2-12.9°C,氣溫日較差12°C。
阿圖什市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9.0 (66.2) |
18.6 (65.5) |
28.4 (83.1) |
34.9 (94.8) |
36.0 (96.8) |
39.5 (103.1) |
41.0 (105.8) |
41.8 (107.2) |
37.0 (98.6) |
30.9 (87.6) |
25.1 (77.2) |
18.9 (66.0) |
41.8 (107.2) |
平均高溫 °C(°F) | 0.3 (32.5) |
6.0 (42.8) |
14.4 (57.9) |
22.6 (72.7) |
27.6 (81.7) |
31.5 (88.7) |
33.5 (92.3) |
32.5 (90.5) |
27.7 (81.9) |
20.2 (68.4) |
10.8 (51.4) |
2.0 (35.6) |
19.1 (66.4) |
日均氣溫 °C(°F) | −4.7 (23.5) |
−0.7 (30.7) |
9.0 (48.2) |
16.7 (62.1) |
21.5 (70.7) |
25.3 (77.5) |
27.1 (80.8) |
26.2 (79.2) |
21.3 (70.3) |
13.8 (56.8) |
4.9 (40.8) |
−2.8 (27.0) |
13.1 (55.6) |
平均低溫 °C(°F) | −8.8 (16.2) |
−4.2 (24.4) |
3.8 (38.8) |
10.9 (51.6) |
15.6 (60.1) |
19.1 (66.4) |
20.9 (69.6) |
20.0 (68.0) |
15.1 (59.2) |
7.7 (45.9) |
−0.2 (31.6) |
−6.6 (20.1) |
7.8 (46.0) |
歷史最低溫 °C(°F) | −20.5 (−4.9) |
−20.7 (−5.3) |
−7.9 (17.8) |
−0.1 (31.8) |
4.1 (39.4) |
8.1 (46.6) |
11.4 (52.5) |
11.5 (52.7) |
6.5 (43.7) |
−2.2 (28.0) |
−12.6 (9.3) |
−19.9 (−3.8) |
−20.7 (−5.3)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2.7 (0.11) |
4.9 (0.19) |
8.6 (0.34) |
6.4 (0.25) |
13.0 (0.51) |
12.3 (0.48) |
13.6 (0.54) |
13.5 (0.53) |
10.2 (0.40) |
6.7 (0.26) |
2.5 (0.10) |
2.4 (0.09) |
96.8 (3.8) |
平均相對濕度(%) | 62 | 50 | 38 | 30 | 30 | 30 | 32 | 35 | 38 | 42 | 52 | 64 | 42 |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數據網 |
政治
現任領導
機構 | 中國共產黨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委員會 |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人民政府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委員會 |
---|---|---|---|---|
職務 | 書記 | 主任 | 州長 | 主席 |
姓名 | 王學東[20] | 吾曲孔·買買提肉孜[21] | 吾肉孜阿力·哈西哈爾巴依[22] | 古麗夏提·西爾艾力(女)[23] |
民族 | 漢族 | 柯爾克孜族 | 柯爾克孜族 | 維吾爾族 |
籍貫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合奇縣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市 | |
出生日期 | 1964年12月(59歲) | 1973年12月(50歲) | 1966年10月(57—58歲) | |
就任日期 | 2022年8月 | 2022年1月 | 2022年4月 | 2017年1月 |
行政區劃
該州全境皆為邊境管理區,非本地居民須辦理通行證件方可前往。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行政區劃圖 | ||||||||||
---|---|---|---|---|---|---|---|---|---|---|
區劃代碼[24] | 區劃名稱 維吾爾文 柯爾克孜文 |
漢語拼音 拉丁轉寫 |
面積[25] (平方公里) |
常住人口[註 1][26] (2020年普查) |
政府駐地 | 郵政編碼 | 鄉級行政區[27] | |||
街道 辦事處 |
鎮 | 鄉 | 其中: 民族鄉 | |||||||
653000 |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قىزىلسۇ قىرغىز ئاپتونوم ئوبلاستى قىزىلسۇۇ قىرعىز اپتونوم وبلاسى |
Kèzīlèsū Kē'ěrkèzī Zìzhìzhōu Qizilsu Qirghiz aptonom oblasti Qızılsuu Qırğız aptonom oblası |
70,916.33 | 622,222 | 阿圖什市 | 845350 | 2 | 6 | 30 | 1 |
653001 | 阿圖什市 ئاتۇش شەھىرى ارتىش شاارى |
Ātúshí Shì Atush Shehiri Artış şaarı |
15,697.78 | 290,936 | 光明路街道 | 845350 | 2 | 1 | 6 | |
653022 | 阿克陶縣 ئاقتو ناھىيىسى ﺍﻗﺘﻮﻭ وودانى |
Ākètáo Xiàn Aqto Nahiyisi Aqtoo oodanı |
24,555.06 | 226,005 | 阿克陶鎮 | 845550 | 2 | 10 | 1 | |
653023 | 阿合奇縣 ئاقچى ناھىيىسى اقچئي وودانى |
Āhéqí Xiàn Aqchi Nahiyisi Aqçiy oodanı |
11,545.38 | 44,369 | 阿合奇鎮 | 843500 | 1 | 5 | ||
653024 | 烏恰縣 ئۇلۇغچات ناھىيىسى ۇلۇۇچات وودانى |
Wūqià Xiàn Ulughchat Nahiyisi Uluuçat oodanı |
19,118.11 | 60,912 | 烏恰鎮 | 845450 | 2 | 9 | ||
人口
2022年末,全州常住人口62.47萬人[28],其中:城鎮常住人口 20.12萬人。城鎮化率33.17%,比上年末提高0.77個百分點。出生率8.52%,死亡率5.62%,自然增長率0.35%。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州常住人口為622,222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525,57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96,652人,增長18.39%,年平均增長率為1.7%。其中,男性人口為320,035人,佔總人口的51.43%;女性人口為302,187人,佔總人口的48.5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5.91。0-14歲的人口為184,369人,佔總人口的29.63%;15-59歲的人口為383,342人,佔總人口的61.61%;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4,511人,佔總人口的8.76%,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6,633人,佔總人口的5.89%。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96,318人,佔總人口的31.5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425,904人,佔總人口的68.45%。
民族
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35629人,佔總人口的6.78%,各少數民族人口489941人,佔總人口的93.22%。雖然名為柯爾克孜自治區,但居民中仍以維吾爾族為大宗。
民族名稱 | 維吾爾族 | 柯爾克孜族 | 漢族 | 塔吉克族 | 回族 | 哈薩克族 | 藏族 | 土家族 | 烏孜別克族 | 蒙古族 | 其他民族 |
---|---|---|---|---|---|---|---|---|---|---|---|
人口數 | 339926 | 143582 | 35629 | 5547 | 447 | 88 | 51 | 49 | 44 | 40 | 167 |
佔總人口比例(%) | 64.68 | 27.32 | 6.78 | 1.06 | 0.09 | 0.02 | 0.01 | 0.01 | 0.01 | 0.01 | 0.03 |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69.38 | 29.31 | --- | 1.13 | 0.09 | 0.02 | 0.01 | 0.01 | 0.01 | 0.01 | 0.03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 ^ Ole Olufsen. Through the Unknown Pamirs. William Heinemann. 1904: 5 –透過Internet Archive.
The Kizilsu Surkhab (Kizilsu being Turkish for Red Water, and Surkhab the Persian for Red Water) has its source near the psas of Ton Murum in Transalai, and, with it broad fertile valley, form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Alai mountains and Transalai, the most northerly range of Pamir.
- ^ PINYIN CONVERSION SPECIFICATIONS (PDF). Library of Congress: 10. 12 October 2001 [7 Sept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1-21).
4.3.1.2 If the second of the newly joined syllables begins with the letters a, e or o, precede that letter with an apostrophe; examples:
K』o-tzu-le-su K』o-erh-k』o-tzu tzu chih chou == Kezilesu Ke’erkezi Zizhizhou - ^ Madeleine Reeves (編). Movement, Power and Place in Central Asia and Beyond: Contested Trajectories. 2012: 134. ISBN 978-0-415-50353-2.
Jeti Suu{...}Seven Waters
- ^ Archived copy 温宿县人民政府 领导致词. Wensu (Onsu) County People's Government. 2019-03-22 [30 Nov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7 April 2020) (中文(中國大陸)).
温宿,维吾尔语意为“十股水”
- ^ 范曄. 後漢書‧西域傳 (上古漢語).
安帝元初中,疏勒王安國以舅臣磐有罪,徙於月氏。月氏王親愛之。後安國死,無子,母持國政,與國人共立臣磐同產弟子遺腹為疏勒王。臣磐聞之,請月氏王曰:『安國無子,種人微弱,若立母氏,我乃遺腹叔父也,我當為王。』月氏乃遣兵送還疏勒。國人素敬愛臣磐,又畏憚月氏,即共奪遺腹印綬,迎臣磐立為王,更以遺腹為磐稿城侯。後莎車連畔於窴,屬疏勒,疏勒以強,故得與龜茲、於窴為敵國焉。
- ^ 存档副本. [202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
- ^ Su-il, Jeong. The Silk Road Encyclopedia. Seoul: Seoul Selection. ISBN 1624120768.
- ^ 范曄. 後漢書‧西域傳 (上古漢語).
- ^ 『シルクロード事典』、288頁
- ^ Davidovich, E. A., Chapter 6 The Karakhanids, Asimov, M.S.; Bosworth, C.E. (編), History of Civilisations of Central Asia, 4 part I, UNESCO Publishing: 119–144, 1998, ISBN 92-3-103467-7
- ^ Golden, Peter. B., The Karakhanids and Early Islam, Sinor, Denis (編),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57, 1990, ISBN 0-521-24304-1
- ^ C.M.ドーソン『モンゴル帝國史』1巻(佐口透訳注, 東洋文庫, 平凡社, 1968年3月)、147-148頁
- ^ S. Frederick Starr. 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2004: 77/484 [2010-06-28]. ISBN 0-7656-131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0).
- ^ Andrew D. W. Forbes.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Sinkiang 1911-1949.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93/376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0).
- ^ AP. REPULSE REBELS AFTER SIX DAYS. Spokane Daily Chronicle. 1 February 1934.[失效連結]
- ^ AP. TUNGAN RAIDERS MASSACRE 2,000. The Miami News. 17 March 1934.[失效連結]
- ^ Associated Press Cable. TUNGANS SACK KASHGAR CITY, SLAYING 2,000. The Montreal Gazette. 17 March 1934 [2021-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4).
- ^ The Associated Press. British Officials and 2,000 Natives Slain At Kashgar, on Western Border of 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17 March 1934 [10 Febr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2 February 2014).
- ^ AP. 2000 Killed In Massacre. San Jose News. 17 March 1934 [2021-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9).
- ^ 王学东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22-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9).
- ^ 新疆部分地州新一届当选名单. 新浪新聞. 2022-01-15 [2022-05-05].
- ^ 吾肉孜阿力·哈西哈尔巴依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22-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5).
- ^ 克州十三届政协主席、副主席简历(主席古丽夏提·西尔艾力). 中國經濟網. 2017-02-04 [2017-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9-11 [2020-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 ^ 克孜勒蘇州國土資源局. 《克孜勒苏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王萍萍 , 編.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tjgb.hongheiku.com. [2024-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5).
-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年8月. ISBN 978-7-5037-6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