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軍區
山東解放區 | |||||||||||
---|---|---|---|---|---|---|---|---|---|---|---|
中國共產黨的佔領區 | |||||||||||
1946年—1949年 | |||||||||||
歷史 | |||||||||||
歷史 | |||||||||||
• 成立 | 1946年 | ||||||||||
• 廢除 | 1949年 | ||||||||||
|
山東軍區,也稱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山東軍區、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山東軍區、山東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軍隊在華北地區的四大根據地之一,其範圍從津浦路以東的山東大部地區和江蘇、安徽、河南三省邊界的部分地區,東至黃海、渤海,西臨津浦路與冀魯豫軍區,北抵天津與冀中抗日根據地、冀東抗日根據地,南至隴海路與華中的蘇北抗日根據地相連。
其軍區部隊主要為原山東地區游擊隊和原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第115師,為林彪統帥的老部隊。抗戰勝利前夕,其主力部隊發展到8個師。1945年9到10月間,羅榮桓率領山東軍區1、2、3、5、6、7師共計6萬餘人進入東北,加上黃克誠率領的從江蘇淮安出發進入東北的新四軍第三師3.5萬餘人,共同組建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即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之前身。
山東軍區所轄八路軍主力部隊開進東北之後,山東軍區轉由新四軍接管和進一步發展。
1946年1月,中共中央軍委電令,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合併,並同時組建一支野戰部隊。據此,1946年1月7日,以山東軍區留守山東的第4師、第8師及其它地方部隊,與從皖北、蘇北北上的陳毅率領的新四軍江北部隊,合併組建山東野戰軍,由新四軍軍長、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兼任野戰軍司令員,饒漱石任政委。1947年2月,山東野戰軍與粟裕率領的由江南新四軍編成的華中野戰軍共同編組為華東野戰軍,隸屬華東軍區陳毅兼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委。1949年1月,按中央軍委命令,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
歷史
山東抗日大起義
1933年,由於叛徒的出賣,山東的黨組織遭到重大破壞,大批共產黨員被捕入獄,山東黨組織與中央失去聯繫,僅剩下少數黨員。1936年5月,中共北方局派黎玉到山東恢復發展黨組織,重新建立了山東省委,黎玉任書記。到1937年12月底,省委先後恢復、建立了魯北特委、魯西北特委、魯中工委、魯東工委、魯西南工委、淄博礦區工委、膠東特委、濟南市委及部分縣委或縣工委。
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參加了中共中央於1937年5月2日至14日在延安召開了中國共產黨蘇區代表會議,以及1937年5月17日至6月10日中共中央又在延安召開的白區工作會議。會議期間,毛澤東、劉少奇到招待所看望了直(隸)南、冀魯豫、山東等地的代表,毛澤東對黎玉說,山東是有基礎的,當前一定要搞好統戰工作,為今後的發展創造條件。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山東省委對外不再使用省工委的名義,仍由黎玉任省委書記。會議結束後,黎玉迅速返回山東。1937年7月中旬在濟南召開山東省委工作會議,傳達黨的蘇區代表會議、白區工作會議精神,研究如何動員山東各界人士,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津浦路北段作戰後,11月中旬日軍進佔濟南黃河北岸的鵲山等地,山東省政府主席、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下令於11月15日炸毀黃河大橋,放棄黃河以北(包括聊城),山東的軍政機關、學校南移,運走銀行和金庫存放的黃金、白銀,征「救國捐」,預征下一年錢糧,強行攤派鴉片,炸毀淄川金礦。社會一片混亂,人心惶惶。12月23日日軍渡過黃河,12月27日進佔濟南,12月31日進佔泰安,1938年1月11日推進至濟寧一線。
1937年,中共山東省委先後組織徂徠山、天福山、黑鐵山、泰西等地組織武裝起義,陸續開闢膠東、魯中、魯西、清河、湖西、魯南等小範圍抗日根據地。12月13日南京陷落,12月27日日軍佔領濟南。
組建山東縱隊
1938年11月,成立中共中央山東分局,郭洪濤任黨委書記。山東各起義部隊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張經武、王建安任指揮,黎玉為政治委員。
八路軍第一縱隊
1939年,羅榮桓與陳光率八路軍115師師部和主力一部進入山東魯西地區,參與指揮樊壩戰鬥、梁山戰鬥等。1939年5月,山東縱隊改為八路軍第一縱隊,徐向前任司令員,朱瑞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山東境內與冀魯邊、蘇北等地區的八路軍各部隊。
恢復山東縱隊番號
1940年6月,恢復使用山東縱隊番號。1940年9月至11月,山東縱隊部隊進行整編,先後成立四個旅以及三個支隊。
- 總指揮張經武
- 政治委員黎玉
- 副指揮王建安
- 政治部主任江華
- 參謀處長羅舜初
- 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校長周純全、政治委員李培南。該分校1938年底由延安組建,之後開赴晉東南。1939年11月遷往山東沂蒙山區,歸山東縱隊領導。
- 特務第1團:團長李發,政委張玉華,參主任吳克南,政治處主任謝永勛
- 特務第2團:團長王吉文,政委劉濤,政治處主任陳小峰
第一旅
第二旅
第三旅
第五旅
第一支隊
第四支隊
第五支隊
第三軍區
成立山東軍區
1945年,羅榮桓指揮部隊在山東進行大反攻,控制山東境內的津浦鐵路、膠濟鐵路、隴海鐵路,收復除濟南、青島少數城市之外的山東大部地區,日軍活動範圍被遏制在城市[1]。山東軍區部隊也上升至27萬正規軍,占當時共產黨軍隊的三分之一。1945年8月初,山東軍區轄5個軍區,22個軍分區,3個教導團,18個獨立團,24個基幹團,4個獨立旅,2個支隊,1個海軍支隊,113個獨立營(縣大隊),800多個區中隊,總兵力達23萬餘人。
- 山東軍區兼八路軍第115師司令員、政治委員羅榮桓,副政治委員黎玉,政治部主任肖華,參謀長李作鵬。
- 渤海軍區:司令員楊國夫,政治委員景曉村,副政治委員劉其人,參謀長袁也烈,政治部主任徐斌洲。
- 轄5個軍分區和1個直屬團。
- 魯中軍區:司令員王建安、政治委員羅舜初、副司令員鄺任農,副政治委員李培南、政治部主任周赤萍、李培南,參謀處長胡奇才。
- 下轄5個軍分區、3個直屬團。
- 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政治委員林浩,副司令員吳克華、袁仲賢,參謀長袁仲賢(兼),政治部主任彭嘉慶,政治部副主任歐陽文。
- 先後轄5個軍分區、1個海軍支隊和6個團。
- 魯南軍區:司令員張光中,政治委員王麓水、傅秋濤,副司令員萬春圃,副政治委員張雨帆,政治部主任曾明桃、丁秋生、張雄,參謀處長來光祖。
- 轄3個軍分區。
- 濱海軍區:司令員陳士榘,政治委員符竹庭、唐亮,副司令員萬毅,參謀長何以祥、胡繼成、張仁初,政治部主任劉興元、賴可可。
- 先後轄3個軍分區、1個支隊、6個團。
- 渤海軍區:司令員楊國夫,政治委員景曉村,副政治委員劉其人,參謀長袁也烈,政治部主任徐斌洲。
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發出乞降照會。總司令朱德發佈大反攻命令,山東省境內除鐵路沿線及西部幾座縣城外,均獲攻佔[2]。
抗戰勝利後至1946年1月
1945年8月11日,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於召開聯席會議,重新部署部隊整編、城市接管、動員參軍、支援前線和維持後方治安等項工作。山東軍區根據集總指示,將各軍區的主力部隊與基幹部隊編成山東解放軍,轄8個野戰師、12個警備旅。至9月初,連同地方武裝共27萬餘人[3]。
- 第一師:原濱海軍區第一軍分區機關及軍區部隊。師長梁興初,政治委員梁必業,參謀長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劉西元。
- 第一團,原濱海第六團,團長唐青山,政治委員吳岱;
- 第二團,原濱海第十三團,團長江擁輝,政治委員高先貴;
- 第三團,原濱海獨立第三團,原系山東縱隊第二旅第六團,曾稱莒中獨立團、獨立第三團,團長劉善福,政治委員鍾生棟。
- 第二師:原濱海軍區第二軍分區機關及軍區部隊。師長羅華生,政治委員劉興元,參謀長賀東生,政治部主任王樹君。
- 第四團,原濱海第四團,團長楊大易,政治委員楊廷昌;
- 第五團,原濱海第二十三團,團長葉健民,政治委員黎新民;
- 第六團,原海陵獨立團,團長江潮,政治委員李振邦。
- 第三師:原魯中軍區部隊。師長王建安,政治委員周赤萍,副師長胡奇才,參謀長李福澤,政治部主任王文軒。
- 第七團,原魯中第一團,團長鍾本才,政治委員李改;
- 第八團,原魯中第二團,團長葉蔭庭,政治委員胡寅;
- 第九團,原特務營、邊防獨立營、蒙陰獨立營,團長湯景仲、岳峻,政治委員苟在松。
- 第四師:原魯中軍區部隊。師長廖容標、孫繼先,政治委員王一平,副師長、參謀長周長勝,政治部主任歐陽平。
- 第十團,原魯中第四團,團長高文然,政治委員曹普南;
- 第十一團,原魯中第十團,團長翟明仁,政治委員張俄;
- 第十二團,原魯中第十一團,團長方明勝,政治委員張健。
- 第五師:原膠東軍區部隊。師長吳克華,政治委員彭嘉慶,參謀長肖鏡海,政治部主任劉浩天。
- 第十三團,原膠東第十三團,團長夏侯蘇民,政治委員車學藻;
- 第十四團,原膠東第十六團,團長杜永海,政治委員王偉之;
- 第十五團,原東海獨立第一團,副團長李洪茂,政治處主任郝亮。
- 第六師:原膠東軍區部隊。師長聶鳳智,政治委員李丙令,副師長、參謀長蔡正國,政治部主任李冠元。
- 第十六團,原膠東第十四團,團長江燮元,政治委員田野;
- 第十七團,原西海獨立團;
- 第十八團,原中海獨立團,團長官峻亭,政治委員姜子寬。
- 第七師:原渤海軍區部隊。師長楊國夫,政治委員周貫五,副師長龍書金,參謀長閻捷三,政治部主任徐斌洲。
- 第十九團,原渤海直屬團,團長鄭大林,政治委員孫正;
- 第二十團,原渤海第四軍分區直屬第一營、博興獨立營及霑化地方武裝,團長陳乙齋,政治委員李雪炎;
- 第二十一團,原渤海第二軍分區3個獨立大隊,團長賴金池,政治委員王洪模。
- 第八師:原魯南軍區部隊。師長、政治委員王麓水,副師長何以祥,政治部主任曾明桃、丁秋生,參謀主任馬冠三。
- 第二十二團,原魯南第三團,團長王吉文,政治委員陳德先;
- 第二十三團,原魯南第五團,團長陳士法,政治委員王六生;
- 第二十四團,原魯南獨立大隊、鐵道大隊、微山湖第一大隊合編,團長賈耀祥,政治委員李荊山。
1946年1月新四軍兼山東軍區
- 軍長兼司令員 陳毅
- 新四軍政委兼山東軍區政委 饒漱石
- 副軍長兼副司令員 張雲逸
- 副政委 黎玉
- 司令部 參謀長 陳士榘
- 政治部 政治部主任 舒同 政治部副主任 唐亮
- 後勤部 部長宋裕和 副部長彭顯倫
- 山東軍區獨立旅 旅長張俊升(1955年開國大校) 政委王仲良(原為新四軍三北工委書記、浙東行政公署副主任) 政治部主任朱人俊(原為新四軍浙東行政公署秘書處長)。1945年7月11日第三戰區第五挺進縱隊張俊升率部起義,7月13日改編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第2旅,張俊升任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二縱隊)副司令員兼第2旅旅長。1945年10月隨新四軍浙東縱隊北撤。1945年11月第2旅在漣水整編為新四軍獨立1旅。後編入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特務團、炮兵團、教導團。
- 魯中軍區 司令員王建安 政委向明 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鄺任農 副政委高克亭、李培南(兼政治部主任)
- 獨立第1旅
- 獨立第4旅
- 警備第1旅
- 第4師
- 第9師
- 第1軍分區
- 第2軍分區
- 第3軍分區
- 魯南軍區
- 警備第8旅
- 警備第9旅
- 第1軍分區
- 第2軍分區
- 第3軍分區
- 膠東軍區
- 警備第4旅
- 警備第5旅
- 第1軍分區
- 第2軍分區
- 第3軍分區
- 第4軍分區
- 渤海軍區
- 警備第10旅
- 警備第11旅
- 第1軍分區
- 第2軍分區
- 第3軍分區
- 第4軍分區
- 山東野戰軍
- 新四軍第7師
- 山東第8師
- 新四軍第一縱隊(轄第1、2、3旅)
- 新四軍第二縱隊(轄第4、5、9旅)
撤銷山東軍區
1947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山東軍區撤銷。同時被撤銷的還有華中軍區以及新四軍、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3支部隊番號。以原山東軍區和華中軍區合併組建華東軍區,以原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併組建華東野戰軍,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均由陳毅擔任。
重建山東軍區
1949年2月,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主力南下後,又建立山東軍區,張雲逸為司令員(後許世友),康生為政治委員,許世友、袁也烈任副司令員,傅秋濤、向明任副政治委員,袁也烈兼參謀長,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山東軍區下轄渤海、膠東、魯中南軍區,昌濰保安司令部,濟南、徐州警備司令部,第32軍。1950年,第32軍劃歸第10兵團指揮。1952年,渤海、膠東、魯中南軍區全部撤銷,所屬軍分區由山東軍區直轄。
1955年,山東軍區改編為濟南軍區。1961年10月,以濟南軍區動員部為基礎,建立山東省軍區。
影響
山東軍區的部隊分別參與構成了此後中國共產黨的五大野戰軍的兩支部隊。軍區司令羅榮桓率領山東軍區主力1、2、3、5、6、7師6萬餘人海陸兩路開進東北,與新四軍第3師黃克誠部3.5萬人合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即後來所向披靡,參與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從東北打到海南島、兵力上百萬的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前身。
而留在山東的第4、第8師和部分軍區部隊,與新四軍1、2、4、6、7師合編為華東野戰軍(1949年1月改稱第三野戰軍),後主要參與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
山東軍區的部署和建設對於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毛澤東曾在1962年讚揚羅榮桓在山東時間的功勳道,「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山東把所有的戰略點線都搶佔和包圍了——北佔東北,南下長江。」[4]
參考文獻
- ^ 山東軍區反攻戰役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12-12.
- ^ 繼續奪取日偽軍控制的中小城鎮山東軍區部隊的作戰行動[永久失效連結]
- ^ 山東軍區的成立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10-12
- ^ 罗荣桓 难得的政治元帅. [2020-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3).
參見
- 中國共產黨抗日根據地
- 1945年八路軍編制序列
- 第二次國共內戰解放區
- 華東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