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d
Nerd通常被翻譯成怪胎、怪咖[來源請求],是英語俚語中一個稍含貶義的用語,一般指偏愛鑽研書本知識,將大量閒暇用於腦力工作,對流行文化不感興趣,而且也不願或不善於體育活動或其他社會活動的人。在美國中學和大學文化中則通指那些專心一致刻苦學習,不會和人交往又行為舉止尷尬的學生。在華人圈內類似的概念是「書呆子」或「書蟲」。在美國大部分學校,這樣的人依然顯着地被排擠,他們不會和人交往,經常做出尷尬的事情。
Nerd在美式英語中相對的詞語是Jock(jockstrap的簡稱,也就是運動員用來保護襠部的加墊內褲),指擅長體育、四肢發達、自信且熱愛泡妞的人。
注意,不是學習好的就被稱為nerd,而是學習好的但是沒有社會技能才被稱為nerd。
辭源
英文「nerd」一詞最早出現在蘇斯博士1950年出版的If I Ran the Zoo一書中,但是現今的俗語含義則是因為《新聞周刊》雜誌在1951年報道了此詞在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經常被用來與「drip」(指身材瘦小、性格軟弱、不受人關注)和「square」(指為人老實、重義氣、守規矩)等詞同義。在60年代初期其使用傳遍美國全國甚至遠至蘇格蘭,隨後一段時間其詞義逐漸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之類的形容掛鈎,這個詞義在70年代因為著名情境喜劇《青春年華》(Happy Days)開始變為主流。
特徵
根據影視作品的描述和大眾心目中的印象,Nerd往往有以下特徵:
- 身體柔弱、單薄或臃腫,(男子)行為欠缺陽剛,嗓音柔弱尖細
- 學習成績優異,智商較高
- 古板的髮型,毫無時尚的着裝,通常帶有大號眼鏡、牙套、高腰長褲,目光渙散,表情膽怯,面容不開朗
- 缺乏自信,不善與人交談,恐於主動認識異性
- 喜歡循規蹈矩並且在細節上較真,有強迫症和阿斯伯格綜合症的特徵
- 喜歡鑽研一般人無法理解或遠遠超出同齡人成熟度的學科,如古生物學、歷史學、高等數學、物理、電腦科學和美術,或者興趣集中於桌上遊戲、閃卡、電子遊戲、漫畫、科幻/奇幻小說等大多數他人不感興趣的方面。
- 對流行文化和音樂以及體育新聞等方面沒有興趣,或者極度缺乏相關的概念
- 情商較低(愛哭或常鬧彆扭),不喜歡且不善於人際交往,經常成為同學欺負、排擠、嫉妒的對象
- 缺少男性的玩伴,也極不受男同學歡迎;但可能有幾個比較乖的女孩會主動示好
- 跟母親的關係比父親好得多,情感上較依賴母親,跟家庭中其他男性成員關係都較疏離
根據美國2010年的一份研究表明,在美國亞裔最有可能被形容為Nerd,其次是白人,反之拉丁裔和黑人被看作是Nerd的比例最小。
Nerd的自我認同
而自20世紀80年代後,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產業的發達使得許多具有nerd性質的人(比如比爾·蓋茨)變得非常富有,在社會上處於很大的經濟優勢地位,而許多nerd的刻板化愛好(比如超級英雄、奇幻和科幻)現今已經是風靡社會主流的流行文化,使得許多追求腦力的人都以自己是「nerd」為豪。1984年的喜劇電影《Revenge of the Nerds》系列中主人公一行的正直形象使得「nerd pride」在90年代開始覺醒。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傑拉德·傑伊·薩斯曼就曾說:「我的想法是讓孩子們知道有智慧是好事,不要去理會反智主義的同儕壓力。我希望每個孩子都成為nerd——也就是指用學習去競爭社會優勢的人,雖然有時也可能不幸會被排斥。」美國作家和政治評論員查爾斯·賽克斯(Charles J. Sykes)的名言「對nerd們好點——以後你可能會給他打工」在網絡時代則大舉流行。而美國動畫片《Freakazoid》中的一段獨白則更是表明了nerd的價值:「他們用腦力彌補體能上的不足。暢銷書都是誰寫的?是nerd們。荷里活爆場大片是誰導演的?是nerd們。只有內行才懂的高端技術是誰創造的?是nerd們……此外進入總統府高層辦公室的都有誰?非nerd們莫屬!」
在西班牙,自2006年以來每年的5月25日被民間人士定為「Nerd自豪日」。
相關作品
- 《Revenge of the Nerds》(1984年)
- 《囧男大爆炸》 (英語:The Big Bang Theory,2007年-2019年)
- 《The Angry Video Game Nerd》
- 《哈利波特》
- 《事發的19分鐘》(內容為一名有Nerd特徵的男孩遭到霸凌的過程)
- 《惡霸魯尼》
參見
延伸閱讀
- Bucholtz, Mary. Why be normal?": Language and identity practices in a community of nerd girls. Language in Society. 1999, 28: 203-223.
- Frayling, Christopher. Mad, Bad And Dangerous?: The Scientist and the Cinema. Reaktion Books. 2005.
- Genuine Nerd (200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Feature-length documentary on Toby Radloff.
- Kendall, Lori. 'The Nerd Within': Mass Media and the Negotiation of Identity Among Computer-Using Men. The Journal of Men's Studies. 1999, 7 (3): 353–69.
- Kendall, Lori. Nerd Nation: Images of Nerds in U.S. Popular Cul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999, 2 (2): 260–83. doi:10.1177/136787799900200206.
- Kendall, Lori. 'Oh No! I'm a Nerd!': Hegemonic Masculinity on an Online Forum. Gender & Society. 2000, 14 (2): 256–74. doi:10.1177/089124300014002003.
- Nugent, Benjamin. American Nerd: The Story of My People. New York: Scribner. 2008. ISBN 978-0-7432-8801-9.
- Newitz, A. & Anders, C. (Eds) She's Such a Geek: Women Write Abou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Other Nerdy Stuff. Seal Press, 2006.
- Okada, Toshio. Otaku Gaku Nyumon (Translated: 'Introduction to Otakuology'). Ohta Verlag. Tokyo, 1996.
外部連結
- "Why Nerds are Unpopula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n essay by Paul Graham about the conformist society in American highschools.
- Wikihow.co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 short descrip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eeks and nerds.
- "The Nerds have w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n article in the American Scien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