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蘇聯歷史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蘇聯專題 (獲評初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蘇聯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USSR)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未知  根據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俄羅斯專題 (獲評初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俄羅斯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俄羅斯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歐洲歷史專題 (獲評初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歐洲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歐洲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存檔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注1爆發,布爾什維克黨在俄羅斯取得了政權。

1918年3月3日,與德國及其盟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並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隨後的幾年裏,蘇俄紅軍擊敗了白軍和眾多西方國家的武裝干涉。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正式成立。

1924年列寧逝世,之後約瑟夫·斯大林獲得最高權力。蘇聯進入斯大林時期。

斯大林為了鞏固個人地位,通過殘酷的手段打擊政治對手,以肅反的方式展開了大清洗。數以百萬計的人被送進了勞改營。雖然斯大林被西方國家和一部分蘇聯人視為一個殘酷和犯下嚴重罪行的獨裁者,但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並成功地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軍事上的強國。

1938年,英法採用「綏靖政策」泡製了慕尼黑陰謀1939年4月、蘇三國在莫斯科舉行軍事、政治談判中,英法拒絕了蘇聯提出保障中歐和東南歐國家安全,反而同意德國在東歐和中南歐自由行動。在蘇聯看來,這實際上是給希特拉指出一條向蘇進攻的道路,企圖將法西斯「禍水東引」。

1939年8月3日,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向蘇提出希望改善彼此關係。此時,蘇聯在8月23日納粹德國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二戰爆發後,按照該條約劃分的勢力範圍,蘇聯藉口建立防止德國入侵的「東方戰線」,出兵瓜分波蘭領土,佔領東歐部分地區。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被併入蘇聯,此舉加速了其周邊國家向法西斯軸心的靠攏,也使得蘇聯在二戰初期頗不得人心。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蘇聯衛國戰爭(俄語為偉大的愛國戰爭)開始,由於戰爭準備不足和斯大林對德國戰略戰術的判斷失誤,蘇聯紅軍在戰爭初期嚴重失利,蘇軍遭受重大軍事損失,這也是令蘇聯成為二戰傷亡最大的國家的重要原因。之後,蘇德戰場成為歐洲大陸的主戰場,直到1944年6月6日盟軍發起諾曼第戰役

1943年初,經過浴血奮戰,蘇軍獲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此役為蘇德戰場的轉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戰役。此後,蘇軍在戰場上掌握了主動。

1945年,包括蘇聯紅軍的盟軍攻佔了納粹德國全境,歐洲戰事結束。

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宣戰,並於8月9日出兵中國東北,全殲日本關東軍。8月15日,日本戰敗,衛國戰爭勝利結束。

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12國在華盛頓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此一舉動令蘇聯倍感威脅,因此針鋒相對地於1955年和他的社會主義盟國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冷戰時期開始。

1953年,斯大林逝世。蘇聯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鬥爭,最後赫魯曉夫成為了蘇聯最高領導人。此後,蘇聯進入赫魯曉夫時期。

赫魯曉夫結束了警察恐怖,釋放了數百萬政治犯,為近2000萬人恢復了名譽。1956年2月25日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最後一天的秘密報告全面批判了對斯大林個人崇拜,但因此一度引發東歐社會主義盟國的政治動盪。


1956年,蘇聯軍隊武裝干涉匈牙利事件

1958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意識形態的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中蘇關係開始惡化。1960年中蘇關係破裂。

1961年4月12日,蘇聯「東方-1」號升空,尤里·加加林進行了人類首次太空飛行。

1962年10月,爆發古巴導彈危機,引發了蘇兩國在冷戰時期一次最嚴重的軍事危機。

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為最高領導人,蘇聯進入勃列日涅夫時期。

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武裝干涉被稱為「布拉格之春」的民主改革。

1969年,蘇聯與中國在邊界地區發生過諸如珍寶島事件鐵列克提事件的武裝衝突。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對外推行擴張政策,除了東歐集團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也門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亞等國納入社會主義陣營

1980年莫斯科舉辦奧運會,但是由於入侵阿富汗,卻變成了有史以來抵制國家最多的一次奧運會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經過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短暫的領導(分別於1984年、1985年病逝),以及一系列政權爭奪,在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蘇聯進入戈爾巴喬夫時期

戈爾巴喬夫屬於改革派。戈爾巴喬夫在經濟改革受挫,進展緩慢的情況下轉向政治改革,在國內實行改革公開化政策,對歷史錯誤進行清算。但,他的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着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着「公開化」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時,導致其失去民心。

1989年,由於東歐國家共產黨的政治目標日益不得人心,東歐國家的共產黨政權紛紛倒台。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

1991年8月19日,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政變,試圖收回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經濟改革。政變僅僅維持3天便宣告失敗。8月24日,蘇聯第二大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宣佈獨立。聯盟開始走向解體。

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下令宣佈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蘇聯境內的活動。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羅斯烏克蘭總統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從建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正式停止存在。

聯合國憲章第二十三條仍然是:「中華民國法蘭西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及、美利堅合眾國應為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就此事和許多其他事而言,俄羅斯聯邦已繼承蘇聯。)

有關蘇聯解體的詳細歷史,請參看:蘇聯解體條目

在原蘇聯境內,現在分佈有十五個獨立國家,這些國家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摩爾多瓦。其中一些國家(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除外)組成了「獨立國家聯合體」,即獨聯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