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時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捷克布拉格市某道路停靠的公交車

在交通運輸中,停車時間(英語:Dwell time)是指公共交通(如公共汽車或火車)載具在預定站點停留而不移動的時間[1]。通常這段時間用於供乘客上下車,但也可能用於待避、試圖轉入平行交通,或空轉時間以免早點。停車時間是衡量公共交通效率的一種常用方法[2],目前普遍需要縮短停車時間。

鐵路系統

停車時間對於鐵路系統尤為重要[3]。在停留時間長的地方,鐵路班次增加。停留時間是鐵路系統的一個重點;停留時間的減少通常會減少車次。

旅客需要時間乘降。幾乎總是乘客先下車,然後乘客在月台上候車。各種不同的因素決定了這需要多長時間,包括車門大小、候車旅客數量或從站台到車廂地板的高度[4]地鐵系統試圖通過增加車門數量解決列車停車時間過長的問題。另一種解決方案是增加門寬,但受制於列車的其他瓶頸(例如樓梯或大量旅客無法乘降)而沒有實際效果[5]

火車站結構也會影響停車時間。窄站台、門前的結構元素,或通常難以進出車站的通道都會對影響停車時間。旅客需要在車廂內等待其他旅客離開以便落客。較舊的車站(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車站)通常空間有限,客流量可能極低[6]

解決停車時間過長的一種解決方案(尤其是在高客流量站點)是在列車兩側設置月台(即「西班牙式月台」)。

前往機場的鐵路車次停留時間可能很長。由於乘客都帶着行李,上下車時間變得更長。自1970年代以來,機場聯絡軌道系統已變得流行,許多新建機場都設置了機場捷運。行李車廂有助於縮短停留時間,但在地鐵系統中,攜帶行李的旅客可能與其他旅客擠在一起。

停車時間增加原因

停車時間的主要原因因模式、時間和線路而異。然而停車時間一般受到停靠站乘降乘客數量的影響。沿平台和車輛之間的密度不平衡主要是由於人為和動機因素(壓縮到達時的距離和時間)[7]

對於公共汽車,停車時間過長的一個原因是乘客使用輪椅升降機。除卻操作坡道或升降機外,駕駛員通常還需要保護乘客。

紐約地鐵過載會導致列車停留時間增加和發車延誤(尤以2014年後為甚)[8]

減少停車時間的方法

  • 使月台水平並與列車地板齊平,繼而免於使用輪椅輔助器材。
  • 在檢票口處加快或取消車費支付。旅客可在車輛進站前支付車費,就像在快速交通系統中所做的那樣。
  • 多進站口進站
  • 乘客沿站台和車輛之間均勻分佈。基於代理和動機的模擬[9]可以通過測試各種假設場景和效果來幫助建立更好的架構和行為(輕推)建議[10]

參考文獻

  1. ^ Dwell time -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Thesaurus (TRT). trt.trb.org. [2017-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4). 
  2. ^ Levinson, Herbert. Analyzing transit travel time performance. 1983. 
  3. ^ Donovan, Stu. Dwelling on dwell-times — Estimat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speeding up Auckland's trains. Greater Auckland. January 23, 2017 [2 Sept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8). 
  4. ^ Li, Dewei. Testing the Generality of a Passenger Disregarded Train Dwell Time Estimation Model at Short Stops: Both Comparison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2018, 2018: 1–16. doi:10.1155/2018/8521576. 
  5. ^ 存档副本 (PDF). [2022-04-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7-13). 
  6. ^ D』Acierno, Luca. Estimation of train dwell time at short stops based on track occupation event data: A study at a Dutch railway station. 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14 April 2016, 50 (5): 877–896. doi:10.1002/atr.1380. 
  7. ^ Elleuch, Fatma.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013010706/https://mindmodeling.org/cogsci2018/papers/0317/0317.pdf |archive-url=缺少標題 (幫助) (PDF). CogSci 2018 Proceedings. August 2018: 1645–1950 [10 June 20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0-13). 
  8. ^ Fessenden, Ford; Fitzsimmons, Emma G.; Lai, Rebecca K.K. Every New York City Subway Line Is Getting Worse. Here's Why.. The New York Times. 2017-06-28 [2017-06-30].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6) (美國英語). 
  9. ^ SpirOps Crowd. Agent-based and crowd simulation. SpirOps. [10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9). 
  10. ^ Elleuch, Fatma. Transferability of multi-agent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ter-station behavior of SNCF passengers during platform-train exchanges. 19 March 2019 [10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