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拉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卓瑪拉康
藏文轉寫
藏文སྒྲོལ་མ་ལྷ་ཁང
威利轉寫sgrol ma lha khang
國際音標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吉隆縣
坐標28°51′5.490″N 85°17′46.896″E / 28.85152500°N 85.29636000°E / 28.85152500; 85.29636000座標28°51′5.490″N 85°17′46.896″E / 28.85152500°N 85.29636000°E / 28.85152500; 85.29636000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寧瑪派
地圖
地圖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曲德寺、卓瑪拉康、大唐天竺使出銘
所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吉隆縣
分類古建築
時代10世紀、1274年、658年
編號5-408
登錄2001年

卓瑪拉康藏語སྒྲོལ་མ་ལྷ་ཁང威利轉寫sgrol ma lha khang),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吉隆縣宗嘎鎮,是一座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1]

歷史

卓瑪拉康,意為「仙女神殿」,位于吉隆縣城南邊,與曲德寺僅隔一牆,也處在下部阿里王城——貢塘王城遺址的中部。卓瑪拉康原來很可能是貢塘王城中的一座殿堂。[2]

西藏傳統文獻未明確記載卓瑪拉康的歷史。西藏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的《藏文五種史料》中收錄了藏族史學家噶托·仁增次旺諾羅的《吐蕃王室在阿里麥貢塘之世系源流明鏡》一文,其中提到,吐蕃分裂後,吉隆屬於吐蕃王室後裔建立的古格王國統治區,史書稱其為 「下部阿里」,而將如今西藏自治區西部札達縣境內的古格王國主體稱為「上部阿里」。下部阿里的統治者是「阿里貢塘王朝」,建有一座王城「阿里貢塘王城」,王城遺址如今仍在吉隆縣城邊。該史料中還記載,大約在貢塘王朝第11代王朋德袞時期,在王城內興建了一座神殿,史稱該殿共有60根柱子的面積,有經堂及環廊;前庭為誦經場,共有36柱,柱座下面均為石龜承接,木柱上面有大、小斗拱。根據該史料記載的寺院位置、年代及建築特徵等方面推測,該寺院可能便是如今的卓瑪拉康。[2]

還有一種說法稱,卓瑪拉康始建於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1]

1990年,文物普查小分隊來到吉隆縣,發現了卓瑪拉康等重要文物建築。2001年,卓瑪拉康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世紀初,西藏自治區文物局下撥經費給吉隆縣,由吉隆縣政府對卓瑪拉康進行了維修,維修效果良好。[2]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強烈地震,卓瑪拉康未受明顯影響。[3]

建築

卓瑪拉康現存建築坐北朝南,面闊8米,進深25米,殿內實際面積200多平方米。原為兩層建築,上層已經坍塌,底層建築由門庭、中庭、後殿三部分組成。[2][1]

門庭平面呈長方形,面闊14米,進深12米,面積168平方米。[1]門庭的門道開在殿堂南面,寬2米,有兩根門柱,門庭內放有一口用石條鑿成的大水缸。當地傳說該水缸是抵禦入侵者時,卓瑪拉康僧眾專用來貯水。至於入侵者,當地人有的說是突厥人,有的說是蒙古準噶爾人,也有的說是廓爾喀人。傳說中入侵者的不同,反映出吉隆在不同時期都是藏地的邊關重鎮。吉隆位於中國同尼泊爾的邊境線上,歷史上吐蕃王國、阿里古格王國與外界交流事,均曾利用該通道。[2]

中庭位於門庭以北,平面呈長方形,有檐柱14根,面積140平方米,中央是一個露天小庭院,長6米,寬4米,庭院兩側各有配殿,內有寧瑪派護法神像等壁畫殘跡,從黑紅相間的顏色中可大致辨認出蓮花生釋迦牟尼度母等。[1]據當地藏族民眾稱,因為卓瑪拉康一度被用作堆放草料的倉庫,方保存下一些壁畫殘跡,大部分壁畫均已不復存在。[2]

後殿即正殿,位於寺院最北,面闊14米,進深7米,共有立柱24柱,北壁東面及東壁原來繪有壁畫,如今已無法辨識。[1]

卓瑪拉康的殿堂內有許多木雕。中庭的庭院檐柱四周及後殿的門樘與樑柱上,均雕有大量精美圖案。中庭中央四柱的替木上,雕有一周護法獅子,獅子造型與拉薩大昭寺中央一層中心殿堂內的木獅相似,均為齜牙咧嘴,四肢卷伏,鬃毛倒豎。這些獅子分雄、雌,雄性獅子下身雕有凸出的陰莖[2]

卓瑪拉康的中庭庭院檐柱的頂端穿插有月梁,月樑上的木雕是卷草及蓮花紋樣。檐柱下承接木柱,柱頭上的十字形替木、下層墊木上,也雕有如意雲頭以及圓形的聯珠紋樣,木雕佛教八寶圖案上遍施彩繪或以金粉勾填。[2]

木樑架的闌額及普柏枋上,以卷草紋樣分為兩層空間,其中安放多尊小佛像。小佛像的衣飾及姿態各異,紋飾細膩繁縟。殿內木柱的斗部雕有人物形象,木斗下方的斜殺處雕有兩重仰蓮。每個櫨斗中央雕有不同人物,有的是腰懸大刀的武士,武士形象明顯與衛藏其他地區有區別,具有濃郁的北方草原文明的風格,讓人聯想起當地傳說中的霍爾人蒙古人;也有的是端坐的佛像或者菩薩像。在上述人物形象兩側,均雕有肥大的寶相花、卷葉紋等等。[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