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弢
唐弢 | |
---|---|
出生 | 中國浙江省鎮海縣 | 1913年3月3日
逝世 | 1992年1月9日 中國北京市 | (78歲)
母校 | 上海華童公學 |
配偶 | 沈絜雲 |
兒女 | 唐若昕 |
唐
生平
1913年3月3日生於浙江寧波鎮海(現江北區甬江街道畈里塘村)。唐弢雖年少家貧,父親卻一心支持他上學。14歲時,父親典押房屋,將他送到上海洋人辦的華童公學。但因家貧,只讀到初中二年級便被迫輟學,靠自學寫作成才。唐弢發表的文章造就了他與魯迅的會面。
1929年唐弢於上海華童公學正科二年級肄業,即從事郵政工作,並寫作投稿輔以生計。1933年開始在《申報》副刊《自由談》上發表文章,後參加左翼文藝運動。作品在思想、藝術上含有很強的社會性、知識性、文藝性:有文藝抒情,意味雋永的;又時針對時弊,筆鋒銳利;亦有抨擊社會黑暗的激烈議論。因唐弢所寫的文風格式和魯迅很相似,達到亂真的程度;國民黨曾一度誤認唐弢所寫的文章為魯迅之手筆。
抗戰期間,唐弢在上海參加救亡活動,堅持抗日文化運動。1938年,唐弢參加了《魯迅全集》編校工作。後來還輯錄、考訂了魯迅的佚文;編輯出版了《魯迅全集補遺》、《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又編輯《文藝界業刊》,並與柯靈在《萬象》期刊一起共事,發表包括「書話」和其他雜文的文章。1944年,在上海為逃避日本憲兵追捕,以王晦庵的化名藏身滬西徐家匯;後發表書話文章時,都以「晦庵」署名。抗日勝利後,唐弢與柯靈合編《周報》,參加反迫害、反內戰、反飢餓等民主運動。1946年《周報》被禁,轉任《文匯報》副刊《筆會》主編。1947年任震旦大學、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國家文物局魯迅研究室顧問,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及《文藝新地》、《文藝月報》副主編等職務。
1959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1978年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1979年和1988年親身赴日,搜集魯迅早年留學東瀛的史料。1992年1月9日逝世。
藏書
唐弢愛讀書,也愛買書與藏書。1926年他到了上海,當時上海賣舊書的地方有漢口路、福州路、城隍廟和老西門。剛進中學時,唐弢喜愛南社詩人作的舊體詩,於是就從賣舊書的地方零星購了些文言著作如:《南社叢刻》、《國粹叢書》等近似現在所謂叢刊一類的舊書;又零星購了一些「五四」絕版的白話單行本書及「五四」以來的期刊如《莽原》第一卷合訂本等。到了抗戰期間他就開始秘密地購書、藏書。1942年上海被日軍侵佔,人們逃難時遺下的許多珍貴書刊,不識者都當作廢紙或被賣掉,或燒毀。就是這樣這批在日佔時期在上海大批集中購買的書,奠定了唐弢日後的大量藏書基礎。抗戰後,唐弢做研究的工作又不斷的購了很多書,他愛書,所以日積月累藏了很多書。唐弢的收藏中,以新文學時的書刊最為系統、齊全。唐弢到了晚年藏書之富,在文化界首屈一指。
唐弢去世後,家屬將其藏3萬多冊藏書和1萬多冊期刊捐贈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
著作
唐弢的散文、隨筆創作集主要有:
- 《推背集》(1936年)
- 《海天集》(1936年)
- 《短長書》(1940年)
- 《投影集》(1940年)
- 《勞薪輯》(1941年)
- 《識小錄》(1947年)
- 《落帆集》(1948年)
- 《學習與戰鬥》(1955年)
- 《唐弢雜文選》(1955年)
- 《繁弦集》(1958年)
- 《莫斯科抒情及其他》(1958年)
- 《晦庵書話》(1980年9月,北京:三聯書店)
- 《生命冊上》(1984年)
唐弢參與主編、輯錄的學術論文主要有:
- 《魯迅全集補遺》(1946年)
- 《魯迅全集補遺續編》 (1952年)
- 《向魯迅學習》(1953年)
- 《魯迅在文學戰線上》(1957年)
- 《燕雛集》(1962年)
- 《海山論集》(1979年)
- 《魯迅的美學思想》(1984年)
- 《魯迅雜文的藝術特徵》
- 《魯迅論集》
- 《西方影響與民族風格》
- 《文章修養》
- 《中國現代文學史》(3卷本)
- 《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
- 《關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問題》
另有:《唐弢文集》(10卷)(1995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筆名
筆名:晦庵、風(鳳)子、鳳、若思、潛羽、韋長、懷三、仇如山(仇山)、桑天(桑天導)、南宮離、唐弓衣、忍士、公衣、雙替、將離、橫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