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
大黃魚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
科: | 石首魚科 Sciaenidae |
屬: | 黃魚屬 Larimichthys |
種: | 大黃魚 L. crocea
|
二名法 | |
Larimichthys crocea (Richardson, 1846)
| |
異名 | |
|
大黃魚(學名:Larimichthys crocea,另名黃花魚)[1]是石首魚科黃魚屬的魚種[2][3]。一般體長30—40厘米,體重400—800克,身體呈金黃色,尾柄長為高的3倍多。
分佈
大黃魚主要分佈於中國大陸沿海,包括東海及黃海南部,臺灣西部沿海偶可見到。
生活習性
大黃魚冬季會在離岸地區生活,夏季生殖期間會群聚洄游至河口附近或島嶼、內灣的近岸淺水域。幼魚會在淺水區域生活到成熟。
食物
大黃魚是以小魚、蝦、螃蟹、其它甲殼綱動物和魚類為食的肉食性魚類。
經濟價值
作為食用魚,大黃魚肉質細緻,十分美味,蒸、煮、炸皆宜。大黃魚在端午節前後發育達到頂點,最具食用價值。以黃魚烹煮的名菜包括松子黃魚,糖醋黃魚,紅燒黃魚等。由於黃花魚市價高,濫捕問題嚴重,野生種已經不多見。部分漁民會把其它的石首魚染色,偽裝成黃花魚出售。坊間常用也被俗稱為黃花魚的小黃魚混充大黃魚出售,兩者價格差異極大。現今市售黃花魚皆為中國沿海利用箱網養殖,重量700~800公克的成魚需二年的養殖時間,故養殖黃花魚體型越大價格越高。
生存狀況及保護
大黃魚頭部的兩塊耳石很大。因此漁民以一種特別針對大黃魚的捕撈方法—敲罟捕捉大黃魚。漁民猛烈敲擊綁在船幫上的竹竿,聲波傳到水下,與大黃魚的耳石共振,使魚群暈厥漂浮。這種捕撈方式歷史悠久,但是最早僅在小部分地區使用,所以不會造成太多後果,但實際上這種捕撈方法危害極大,不分老幼一網打盡。中國大陸政府禁止敲罟捕撈方式(現今用炸藥)。1974年初春,近2000艘機帆船前往大黃魚的主要越冬場的外海中央漁場圍捕幼魚,舟山漁場的大黃魚產量由10萬噸猛增到16.81萬噸,創造了漁業史上大黃魚產量的最高紀錄。隨後幾年,大黃魚產量直線下降。80年代甚至難以形成漁汛。
作為一種受歡迎的食用魚,野生大黃魚面臨沉重的捕漁壓力,過度捕撈問題嚴重,捕撈產量不斷下降。濫捕使存活20年以上的野生成魚不斷減少,捕獲的野生黃花魚很多也未成年,沒有商業價值。野生黃花魚捕撈業在1980年代衰落。
回聲探測器和炸藥、拖網等捕魚技術的使用,以及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圍海造田、陸地排污等威脅到黃花魚的繁殖和生存,2003年及2004年的野生黃花魚捕獲量已近乎零。
2011年起福建省內有「官井洋大黃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提供保護。
現在大黃魚的養殖技術已經成熟,2019年海水養殖產量為19.8萬噸,近三十年每年會放流魚苗回東海。
科學家劉家富在中國大陸大黃魚保護和養殖方面做出巨大貢獻,被譽為中國大黃魚之父。
參考文獻
- ^ 月黑风高夜 捕捞大黄鱼. 鳳凰網. 2013年12月24日 [2017年3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6月3日).
- ^ 時繼田 謝宇 劉軍. 《食用本草-上卷》.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5-03-15]. ISBN 9787806964392.[失效連結]
- ^ 李智影 邱寧. 冬钓长泰河的黄瓜鱼 (收費). 釣魚 (南京: 江蘇省出版總社). 2012年12月, (24) [2015-03-15]. ISSN 1672-5786.[失效連結]
-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1). Pseudosciaena crocea. FishBase. Version 2011-12.
延伸閱讀
- 蘭永倫 羅秉征. 大黄鱼耳石,体长与年龄的关系 (收費). 《海洋與湖沼》 (山東: 中國海洋湖沼學會). 1996, (3) [2015-03-15]. ISSN 0029-814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外部連結
- 魚腦石 Yu Nao Sh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