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或許不適合百科全書。 (2011年2月23日) |
天柱山 | |
---|---|
最高點 | |
海拔 | 1489.8米(主峰) |
地形突起度 | 1,642米(5,387英尺) |
座標 | 30°44′30″N 116°27′01″E / 30.74167°N 116.45028°E |
地理 | |
位置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安慶市 |
地質 | |
山脈類型 | 花崗岩 |
天柱山 | |
---|---|
位置 | 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 |
面積 | 2048.47 hm2 |
天柱山是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的山脈,因主峰如柱倚天而得名。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古稱霍山、衡山,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嶽」之稱。天柱山為古皖文化薈萃地。
天柱山呈現出奇峰、怪石、幽洞、峽谷等自然景觀,以雄、奇、靈、秀而著稱於世。天柱山內植被繁茂,森林覆蓋率高達97%,享有「空氣維他命」美稱的負氧離子是國家最高的Ⅰ級標準的三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題天柱峰》一詩中讚美:「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
天柱山座落於大別山南麓與長江中下游平原交匯處,主要山體距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區西北9公里。風景區總面積333(主景區82.46)平方公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山有45峰、17嶺、18崖、14岩、25洞、86怪石、18瀑、17泉、7關寨、2寺觀、有植物119科、1000種以上。
文化
據說,稱萬歲山是因漢武帝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南巡時,親臨皖山設台祭岳,敕封皖山為「南嶽」,被譽為「江南第一山」。又因春秋時為皖國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舊稱山南為皖南,山北為皖北;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所以又稱為安徽的「源頭山」。在祭岳時,人群高呼萬歲,所以將此山稱為萬歲山。後隋文帝詔廢,隋唐以後,南嶽改為衡山。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了一首讚美天柱山風景奇秀的詩「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詩云:「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
形成
1.28億年前早白堊世,燕山運動使地殼下部熾熱的岩漿侵入到距地表數千米的地殼深處,形成了「地下天柱山」。 約6000萬年前古近紀時期,受太平洋板塊活動影響,斜貫天柱山地區的郯廬斷裂帶持續活動,西側抬升,花崗岩體出露地表,並使超高壓變質帶重見天日。
宗教
前106年,漢武帝南巡,登臨天柱,封為「南嶽」,由此直至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才將衡山封為南嶽,儘管如此,天柱山仍歷代均有加封,備受世人仰慕,但北京地壇皇祇室的「天柱山之神」的神位,指的是瀋陽的天柱山,是為清朝「五陵山神」,而非此安徽的天柱山。
早在唐宋時期,佛、道兩教視此為「洞天福地」,爭相建觀造剎,傳道布經。當年佛教禪宗三祖僧璨在此以禪之妙義悟世,安貧樂道,傳缽立化的遺蹟仍依晰可見。而今三祖寺殿宇林立,香煙繚繞,已成為全國重點寺廟。
天柱山與佛教、道教都有關聯,比如道家把全中國的奇山歸納為36洞天、72福地。天柱山就是第 14洞天、57福地.佛教禪宗也與天柱山頗有淵源,禪宗達摩祖師後的二祖、三祖都曾在天柱山修行,南北朝的梁朝時,天柱山山谷寺顯赫一時,僧眾甚多,儼為四海名剎. 到了唐、宋時期,天柱山依然盛名不減,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等文人墨客都登臨此山,遺留下近400方摩崖碑刻,既可懷古,又是學習、欣賞書法的絕佳範本。
主要景點
- 茶莊中心接待站
- 船形石
- 大天門
- 後山景觀
- 孔雀墳與劉家山
- 煉丹湖 龍潭河
- 馬祖庵
- 摩崖刻石
- 三祖寺
- 神秘谷
- 石牛古洞
- 試心橋(渡仙橋)
- 太平寺
- 天寧寨
- 天柱峰
- 西關寨
- 仙桃石
- 薛家崗古文化遺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