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鑄
孫雲鑄(1895年11月—1979年1月5日),字鐵仙,江蘇高郵人,中國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古生物學與地層學領域的主要奠基人。
生平
孫雲鑄於1916年考入北洋大學採礦專業,次年轉入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2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在李四光、葛利普等指導下進行研究與教學工作。1924年出版《中國北方寒武紀動物化石》一書,是中國第一部大型古生物學專著。1926年代表中國出席在馬德里舉行的國際地質學大會。同年赴德國哈勒大學留學,師從著名地質學家約翰內斯·瓦爾特(Johannes Walther )。次年獲理學博士學位。返國後出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1936年赴廣州任中山大學訪問教授。抗日戰爭期間前往昆明,出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主任。抗戰結束後回北平,繼續任北京大學教授、地質系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孫雲鑄繼續在北大地質系任教。1950年加入九三學社。1952年院系調整後,出任地質部教育司司長。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56年兼任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1960年起任地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地層古生物研究室主任。
他還曾任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中國古生物學會會長、理事長,國際古生物學會副主席,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長,蘇聯古生物學會名譽會員,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委員等職。1979年在北京逝世。
貢獻
孫雲鑄是中國古生物學與地層學領域的主要奠基人。他對三葉蟲有深入的研究,除《中國北方寒武紀動物化石》外,還發表過《中國中部和南部奧陶紀三葉蟲》(1931年)、《中國北部上寒武紀之三葉蟲化石》(1935年)等專著,描述了100多個三葉蟲物種,其中包括由他發現並建立的有18個新屬與86個新種,並對中國北方上寒武統劃分、建立了五個三葉蟲化石帶。此外,他還對頭足類、筆石類、珊瑚等有詳細研究,發表過《中國的含筆石地層》(1931年)、《中國奧陶紀與志留紀的筆石》(1933年)、《中國北部下奧陶紀筆石化石》(1935年)、《湖南中部尖葉稜角石化石的發現》(1935年)、《芒刺海林檎化石在中國的發現》(1936年)、《山東內角石(新屬)——中國最古之全殼亞目》(1937年)、《湖南上泥盆紀珊瑚化石》(1958年)等專著與論文,發現過衛德金氏尖棱菊石(Manticoceras wedekindi)、山東內角石屬(Shantungendoceras)、劉氏假腹菊石(Pseudogastrioceras liui)、假提羅菊石(Psendotirolites)、黔南烏克曼菊石(Wocklumeria)、興安嶺海神石(Clymeniida)等具有重要地層學意義的化石。
在地層學方面,孫雲鑄對古生界、特別是寒武系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發表過《中國的寒武系、奧陶系與志留系》(1926年)、《地質年代劃分的三原則並專論中國之古生代地層》(1943年)、《關於中國寒武紀地層界線問題》(1948年)、《寒武紀下界問題》(1957年)、《從古生物混合群組合論中國古生代各系間的界線》(1959年)、《中國寒武紀地層劃分問題》(1961年)等論文,由他創立的饅頭、毛莊、徐莊、張夏、崮山、長山、鳳山等組名、階名都為地質界沿用。
他一生共發表學術著作余百種,其主要著作涉及古生物學(24種)、地層學(16種)、古生物地理(3種)、大地構造(1種)、學科理論綜述等(11種)等眾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