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寺
琅琊寺 | |
---|---|
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安徽省滁州市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認定時間 | 1981年9月8日 |
琅琊寺、又稱寶應寺、開化禪寺、開化律寺,位於安徽滁州琅琊山上,風景秀美[1]。漢傳佛教律宗寺院,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簡介
琅琊寺始建於唐大曆年間,由滁州刺史李幼卿與法深法師創建,唐代宗賜「寶應寺」。後宋朝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太宗改「開化禪寺」,亦稱「琅琊寺」[2]。元朝末年,寺毀。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紹寧、無為重修[3]。清嘉慶年間,皓清法師予以重建,該為「開化律寺」。咸豐年間毀於太平天國戰爭。光緒三十年(1904年),達修法師住持開化寺,重建寺院,改回「琅琊寺」。1981年,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建築風格
該寺為典型漢傳佛教建築風格。琅琊寺依山而建,山門中有「琅琊勝境」四字[4]。大雄寶殿為寺內主要建築,殿前院落中央有明月池,上有明月橋,橋邊有明月觀。大雄寶殿後有藏經樓,藏有唐朝吳道子《觀自在菩薩像》,為鎮寺之寶。明月觀後有三友亭,因亭旁有松、梅、竹「歲寒三友」而得名。寺旁即是著名的醉翁亭[5]。
參考文獻
- ^ 《募修滁縣琅琊山開化律寺大雄寶殿緣起》:「琅琊山名自晉始,晉元帝為琅琊王時,將渡江迴翔,停駐於此,故山與溪皆有琅琊之稱。山在滁城西南十里許,勢偉拔,起伏綿亙,與豐山、花山爭奇競秀,而琅琊之名尤著,深岩邃谷中,修竹、清泉別饒佳趣,陡山這頂,南望大江如匹練,江以南諸山出沒隱現於煙雲杳靄中,蓋淮東勝境也。」
- ^ 《募修滁縣琅琊山開化律寺大雄寶殿緣起》載:「自唐大曆中李幼卿為刺史,搜奇探勝,於深山處建開化禪院,是為有寺之始;又於罅中疏泉鑿石池曰庶子泉,李陽冰篆銘。又有吳道子畫觀音及須菩提像。寺前後復有明月池、觀音泉、琅琊溪;山頂有日觀亭,寺後有雪鴻洞、歸元洞諸勝跡,皆於此者相渾映。宋仁宗時,且在山中建御書閣,藏四朝御書,以藝祖立功發跡之所故也……環寺多摩崖書,皆自宋皇,淳熙、乾道以來皆有之。」
- ^ 《琅琊山開化禪寺》載:「洪武元年,宋學士濂,扈從東朝來游,尚有所謂華嚴池、明月溪、歸雲洞、千佛塔、大曆井、琅琊洞,又有禪室、琴台、茶仙亭、會峰亭、無心亭、秀岩堂、瑞竹堂、童行堂、了了堂、招穩堂十餘所。」
- ^ 滁州琅琊寺[永久失效連結]
- ^ 滁州著名文物古蹟旅遊地——琅琊寺[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