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觀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專題 |
白骨觀,又稱骸骨想,或簡稱骨想,白骨觀最早源自不淨觀中的墓園九相中的後半階段,觀想屍體腐化或火化之後所剩下的白骨[1]。
概論
白骨觀是佛教修行方法之一,為佛教五門禪法之一種,源自不淨觀中的九想觀[2][3],是通過對人的骨相的觀想,對治世間法的貪愛執著。[4] 在《大般涅槃經》特別指聲聞弟子對治貪心的修觀之法[5],在《大方等大集經》更進一步說明修此觀能得舍摩他定[6]。
白骨觀的內容,是從死屍在身皮血筋肉消失後,呈現出來的種種骨骸關節的相貌,進行觀想。[7]
參考條目
參考文獻
- ^
《中部》〈大念處經〉:「復次,諸比丘!就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已成無血無肉,筋腱連結之骸骨。因此反觀自身,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身,觀照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身,隨觀生法;安住於身,隨觀滅法;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復次,諸比丘!就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已成骸骨散置各處;有手骨、踝股、腳骨、小腿骨、大腿骨、髖骨、肋骨、背骨、胸骨、頸椎骨、下顎骨、牙齦骨、頭蓋骨。因此反觀自身,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身,觀照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身,隨觀生法;安住於身,隨觀滅法;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
《大毘婆沙論》:「修行者,起不淨想時,先往塚間,觀不淨相,所謂:死屍青瘀、膖脹、膿爛;或蟲獸食噉,血肉狼藉,支節分離;或肉盡筋連,唯觀骨鎖,次第連接。取是相已,至一近處,閉目思惟,若皆分明現前者善,若不明了,當更往觀。如此,善觀不淨相已,疾還所止,洗足敷座,結跏趺坐,調滑身心,令身心柔軟,身心堪能,身心無熱,身心離蓋。
既令身心離諸蓋已,取先外相,以方己身,如彼此亦爾,如此彼亦爾,謂:我此身,具有如前諸不淨相,因於足骨,以拄踝骨;因於踝骨,以拄脛骨;因於脛骨,以拄膝骨;因於膝骨,以拄髀骨;因於髀骨,以拄髖骨;因於髖骨,以拄腰骨;因於腰骨,以拄脊骨;因於脊骨,傍連肋骨;又因手骨,以拄肘骨;因於肘骨,以拄臂骨;因於臂骨,以拄肩骨;因於肩骨,以拄脊骨;復因脊骨,以拄項骨;因於項骨,以拄頷輪;因於頷輪,以拄齒鬘;上有髑髏。
於此身中,骨鎖次第,善取相已,繫念眉間,然其所樂,有廣有略。若樂略者,即從眉間,入身念住;從身念住,入受念住;從受念住,入心念住;從心念住,入法念住。若樂廣者,從眉間起,復觀髑髏、齒鬘、頷輪,次第觀察,乃至足骨。次由勝解作意力故,令所觀骨鎖,漸增漸廣,遍滿一床、一房、一院、一僧伽藍、一村、一田、一城、一國,乃至大海邊際,所有大地,皆為白骨,周匝遍滿。復以勝解作意力故,從彼漸略,捨大地骨,觀於一國;捨一國,觀一城;乃至捨一房,觀一床;復捨一床所有骨相,但觀身骨,謂:觀足骨,次觀踝骨,次觀脛骨,乃至最後觀髑髏骨,捨髑髏骨,繫念眉間。彼瑜伽師,若於如是廣略自在,是名不淨觀成。」 -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79〈舍利子品〉:「應修九想,何等為九?謂膖脹想、膿爛想、異赤想、青瘀想、啄噉想、離散想、骸骨想、焚燒想、厭壞想」 (CBETA, T07, no. 220, p. 429, c17-19)
- ^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9:「初釋九想觀門者。一脹想。二壞想。三血塗想。四膿爛想。五青瘀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此九種法門通稱想者。能轉心轉想所謂能轉不淨中淨顛倒想。故名為想。」 (CBETA, T46, no. 1916, p. 535, c15-18)
- ^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9「行人心厭六欲猶如怨賊。故修九想以為對治。」 (CBETA, T46, no. 1916, p. 535, c3-4)
- ^ 《大般涅槃經》卷25〈10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聲聞弟子有因緣故生於貪心。畏貪心故修白骨觀。」 (CBETA, T12, no. 374, p. 516, c13-14)
- ^ 《大方等大集經》卷33〈4 分別品〉:「觀四真諦。是名聲聞不淨觀。成就獲得舍摩他定。是名白骨觀相」 (CBETA, T13, no. 397, p. 226, a3-5)
- ^ 《思惟略要法》卷1 「白骨觀法 白骨觀者。除身皮血筋肉都盡。骨骨相拄白如珂雪光亦如是。若不見者譬如癩人。醫語其家若令飲血色同乳者便可得差。家中所有悉令作白。銀桮盛血語之飲乳。病必得差。癩人言血也。答言。白物治之。汝豈不見家中諸物悉是白耶。罪故見血但當專心乳想。莫謂是血也。如是七日便變為乳。何況實白而不能見。既見骨人當觀骨人之中其心生滅相續如綖穿珠。如意所見及觀外身亦復如是。若心欲住精勤莫廢。如攢火見煙掘井見濕。必得不久。若心靜住。開眼閉眼光骨明了。如水澄靜則見面像濁則不了竭則不見。」(CBETA, T15, no. 617, p. 298, c19-p. 299, 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