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勞級小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皮勞號
概況
建造者 但澤希肖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
使用者
前級 格勞登茨級
次級 威斯巴登級
規劃數 2
完成數 2
損失數 2
技術數據
艦型 小巡洋艦
排水量
  • 設計:4390噸
  • 滿載:5252噸
全長 135.30米
全寬 13.60米
吃水 5.98米
動力輸出 30000匹軸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速度 27.5節
續航距離 4300海里以12節
乘員 442人
武器裝備
裝甲

皮勞級小巡洋艦(德語:Pillau-Klasse)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德國建造的兩艘小巡洋艦船級。該船級由首艦皮勞號和末艦埃爾賓號所共同組成。它們最初是由俄羅斯帝國海軍於1912年訂購,並由但澤碩效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承建。然而,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意志帝國海軍在這些艦隻完工之前沒收了它們。這些艦隻在設計上與其它德國小巡洋艦類似,但缺乏水線裝甲帶。它們是首批裝備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5的德國小巡洋艦,各有八門作為主艦炮。兩艘艦的最高速度則為27.5節。

兩艘同級艦在德國公海艦隊內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皮勞號於1915年8月參加了里加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埃爾賓號也於1916年4月參加了炮擊雅茅斯及洛斯托夫特英語Bombardment of Yarmouth and Lowestoft的行動。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兩艘艦都於日德蘭海戰中經歷了激烈的戰鬥,並由埃爾賓號取得了交戰雙方的首發命中。而在混亂的夜戰中,德國戰艦波森號不慎撞上了埃爾賓號,使它無法動彈,並導致其船員被迫鑿沉艦隻。皮勞號則繼續隨艦隊服役直至戰爭結束。隨着德國戰敗,它作為戰利艦英語Prize (law)被割讓予意大利,並更名為「巴里號」(Bari)。艦隻在意大利皇家海軍服役直至1943年6月,然後被美國陸軍航空兵轟炸機擊沉於利沃諾,並最終在1948年拆解報廢。

設計

1912年,俄羅斯帝國海軍尋求建造兩艘輕巡洋艦,並由但澤希肖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贏得了建造合同。俄國海軍在最初訂購時為兩艘艦隻擬定的名稱分別為「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號」(Муравьёв Амурский)和「涅韋利斯科伊將軍號」(Адмирал Невельской)。它們於1913年開始架設龍骨;其中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號於1914年4月11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兩艘艦隻於1914年8月5日被德意志帝國海軍強佔,並分別以弗里舍瀉湖畔的兩座城市——皮勞埃爾賓命名。埃爾賓號隨後於1914年11月21日下水。至1914年12月14日,皮勞號率先投入公海艦隊使用,埃爾賓號則於1915年9月4日完工。[1]

整體特徵及機械裝置

皮勞級艦隻的水線長度全長分別為134.30米(440呎7吋)和135.30米(443呎11吋),有13.6米(44呎7吋)的舷寬,以及5.98米(19呎7吋)的前吃水和5.31米(17呎5吋)的後吃水。它們的設計排水量為4,390公噸(4,320長噸),滿載排水量則可達5,252公噸(5,169長噸)。[2]船體採用縱橫鋼框架構造,設有十六個水密艙室和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51%的雙層船底英語Double bottom[3]

皮勞級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為21名軍官和421名水兵。它們還配備有一些小型艦載艇,其中包括1艘哨艇英語Picket boat、1艘駁船、2艘高低桅帆船和2艘小划艇英語Dinghy。它們是良好的遠洋船具,但相當僵硬且顛簸嚴重。艦隻機動靈活,但入彎遲緩。轉向由單台大型舵機控制。它們在逆浪中的速度損失較小,但在滿舵時的降速則高達60%。[3]

皮勞級艦隻的推進系統由兩台船用蒸汽輪機組成,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50米(11呎6吋)的三葉螺旋槳。它們的的額定功率為30,000匹軸馬力(22,371千瓦特)。蒸汽由六台燃煤雅魯式英語Yarrow boiler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和四台燃油雅魯式水管鍋爐供應,它們被集成至中心線上的三座煙囪。這使得艦隻的最高速度可達27.5節(50.9公里每小時)。兩艘同級艦所設計的燃煤和燃油貯存量分別為620公噸(610長噸)和580公噸(570長噸),允許它們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4,300海里(8,000公里)。每艘艦隻各有三台渦輪發電機英語Turbo generator,可在220伏特的電壓下輸出功率為360千瓦特(480匹馬力)的綜合電力。[1]

武器及裝甲

根據規劃,這些艦隻將配備由俄國設計的八門130毫米55倍徑速射炮英語130 mm/55 B7 Pattern 1913和四門63毫米38倍徑炮。在它們被德國海軍強佔後,規劃中的武器被修改為跟隨德國新式小巡洋艦的標準化配置。德國小巡洋艦以往使用的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5 naval gun標準曾得到考慮,但因當局青睞於更大型的武器而被放棄。完工後,這些艦隻配備了八門單座安裝的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5作為主艦炮。其中兩門並排佈置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前方,四門設於艦舯、每邊各一對,以及兩門並排佈置在艦艉。它們亦因此成為首批裝備150毫米炮的德國小巡洋艦。[4]這些艦炮的射程為17,600米(19,200碼),共配備有1024發彈藥。皮勞號和埃爾賓號的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為52毫米55倍徑速射炮英語5.2 cm SK L/55 naval gun,但其後被兩門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所取代。此外,它們還在甲板上安裝有兩具500毫米(19.7吋)魚雷管。兩艘同級艦同樣能夠攜帶120枚水雷[3]

由於它們是為俄國海軍訂購和設計的,因此這些艦隻並無德國在同期設計的水線裝甲帶。在裝甲保護方面,司令塔的側部有75毫米(3.0吋)厚、頂部為50毫米(2.0吋)厚。甲板的前部覆蓋有80毫米(3.1吋)厚的裝甲板,至後部則弱化為20毫米(0.79吋)。40毫米(1.6吋)厚的斜面裝甲負責為艦隻兩側的上部提供保護。主炮還配備有厚度為50毫米(2.0吋)的炮擋英語Gun shield[3]

同級艦

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號的下水
艦隻 造船廠[4] 命名來源 架設日期 下水日期[4] 入役日期[4] 結局
皮勞號
(前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號)
但澤希肖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 皮勞 1913年 1914年4月11日 1914年12月14日 一戰後割讓予意大利,至1943年6月28日遭擊沉
埃爾賓號
(前涅韋利斯科伊將軍號)
埃爾賓 1913年 1914年11月21日 1915年9月4日 1916年6月1日鑿沉日德蘭海戰

服役歷史

皮勞號

皮勞號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是在第二偵察集群度過,並在北海波羅的海均有過行動。1915年8月,它參加了針對俄國海軍的里加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5],後又於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中經歷了激烈的戰鬥[6]。它在交戰期間曾被一枚大口徑炮彈擊中,但僅受到中度破壞[7]。海戰結束後,它還協助受損嚴重的戰鬥巡洋艦塞德利茨號於6月2日返抵港口[8]。艦隻也參加了第二次黑爾戈蘭海戰,但在交鋒中沒有受損[9]。在戰爭的最後幾周里,皮勞號被派往公海艦隊執行最終作戰計劃[10],但艦隊內爆發的大規模叛變迫使行動被取消[11]

一戰結束後,皮勞號作為戰利艦英語Prize (law)於1920年被割讓予意大利[2]。它更名為「巴里號」(Bari)於1924年1月正式投入意大利皇家海軍服役。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間,艦隻經歷了多次改造和重建。[12]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它在地中海的幾次戰役中曾為意大利軍隊提供火炮支援[13]。1943年,巴里號被指定擔任防空艦,但在等待改造期間,它於1943年6月在利沃諾美國陸軍航空兵轟炸機擊沉。殘骸於1944年被德國人部分報廢,並最終於1948年1月作打撈拆解。[12]

埃爾賓號

埃爾賓號在其服役生涯中僅參加過兩次主要行動。第一次是發生於1916年4月的炮擊雅茅斯及洛斯托夫特英語Bombardment of Yarmouth and Lowestoft;它在那裏曾與英國的哈里奇部隊英語Harwich Force短暫交火[14]。一個月後,它又出席了日德蘭海戰,並取得交戰雙方的首次命中[15]。艦隻於5月31日至6月1日夜間捲入了一場混戰[16],並於午夜過後不久,遭到己方戰艦波森號的意外撞擊,導致船體破開一個孔洞[17]。海水侵入使得發動機和發電機失靈,艦隻失去了動力,無法動彈[18]。至凌晨02:00左右,一艘德國魚雷艇將其大部分船員接走,餘下的船員則於一小時後鑿沉了艦隻;他們搭乘艦載的獨桅縱帆船逃離,後由荷蘭輪船救起[19]

註釋

  1. ^ 1.0 1.1 Gröner,第110–111頁.
  2. ^ 2.0 2.1 Gröner,第111頁.
  3. ^ 3.0 3.1 3.2 3.3 Gröner,第110頁.
  4. ^ 4.0 4.1 4.2 4.3 Gardiner & Gray,第161頁.
  5. ^ Halpern,第197頁.
  6. ^ Tarrant,第62頁.
  7. ^ Campbell,第112–113頁.
  8. ^ Campbell,第330–333頁.
  9. ^ Woodward,第90–91頁.
  10. ^ Woodward,第116頁.
  11. ^ Tarrant,第281–282頁.
  12. ^ 12.0 12.1 Gardiner & Gray,第265頁.
  13. ^ Whitley,第156–157頁.
  14. ^ Tarrant,第53–54頁.
  15. ^ Tarrant,第74頁.
  16. ^ Tarrant,第211–214頁.
  17. ^ Tarrant,第220頁.
  18. ^ Campbell,第392頁.
  19. ^ Campbell,第295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