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襲
董襲 | |
---|---|
偏將軍 | |
國家 | 孫吳 |
時代 | 東漢 |
主君 | 孫策→孫權 |
姓 | 董 |
名 | 襲 |
字 | 元世或元岱或玄岱 |
籍貫 | 會稽餘姚 |
出生 | ? |
逝世 | 建安十八年(213年)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濡須口 |
董襲(?—213年或為217年[1]),字元世或元岱或玄岱[2],揚州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東漢末年群雄孫策麾下將領;是江東十二虎臣之一。歷任別部司馬、揚武都尉、威越校尉,最後官至偏將軍。
生平
隨主征伐
孫策入駐會稽郡,董襲在高遷亭迎接孫策,孫策見他容貌甚為奇偉。正值山陰賊領黃龍羅、周勃聚集數千人叛亂,孫策親自出兵討伐,董襲隨孫策鎮壓叛亂,董襲成功手刃斬殺黃龍羅、周勃二人賊將,因戰功而拜為別部司馬,增其數千兵,升為揚武都尉。後跟隨孫策征伐劉勛於尋陽、上繚、皖參與了孫策攻劉勳盧江皖城之戰,之後攻擊黃祖於江夏沙羨縣亦有參與沙羨之戰。
誓保江東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其弟孫權繼位,但孫權年少,孫權之母吳夫人擔心他不能成事,引見張昭、董襲等人,問江東是否保障,董襲回答她:「江東地勢,有三江之固,而討逆明府,恩德在民。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江東的地勢有長江的天險(易守難攻),而英明的討逆將軍(孫策),其恩德廣施於百姓。今天討虜將軍(孫權)承繼這樣的基業,上下人等都願意為其效命,平常的各種行政事務有張昭負責、而在用兵打仗的方面則由我董襲等人來指揮,這就是有着地利及人和的時勢了(意指只欠天時),還請國太萬萬不要憂慮。)」眾人皆應同。
後鄱陽賊彭虎等聚集數萬人叛離,董襲與凌統、步騭、蔣欽各分兵討伐。董襲所向披靡,彭虎等人望見其旌旗便逃走,十日後亂事平息,他被拜為威越校尉,後遷為偏將軍。
斷船之功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參與江夏之戰,黃祖將兩首蒙衝打橫阻塞沔口,在兩面大石上聚集數千人,弓弩亂發,箭如雨下,孫軍不得向前。董襲與凌統各率百人死士為前部,眾人身披着兩層鎧甲,乘着大舸船衝入蒙衝裏,董襲取刀斬斷開兩首蒙沖之間的聯結繩索,孫權軍才得以長驅直入。黃祖開門逃走,孫軍一路追殺。明日孫權設宴,孫權舉杯讚董襲:「今日之會,斷紲之功也。(今日能有此宴會,都是將軍斬斷敵船連結的功勞。)」同年冬,赤壁之戰於柴桑防守。
壯烈之節
曹操南征濡須口,董襲跟隨孫權解救,參與濡須之戰,並命董襲率五樓船前住濡須口。至夜深時,暴風狂襲,五樓船傾覆,眾將士乘走舸逃走,請董襲一起逃出。但董襲反駁怒斥曰:「受將軍任,在此備賊,何等委去也,敢復言此者斬!(我受主公重任是指揮軍隊於此處防備賊兵,怎能不貫徹君命拋棄任務不顧而逃,有人敢再說要逃走的立刻斬首!)」於是無人敢再進言。最後五樓船果然傾覆,董襲浸死,孫權改服致喪,厚待其家人。
特徵
董襲身高八尺(184cm),武力過人,有志節,對人慷慨。極之忠於孫家。
評價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脩,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
謝承:「襲慷慨志節、武毅英烈。」(裴松之注引其《後漢書》)
參考資料
- 《三國志‧吳書‧董襲傳》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