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讓-馬克·范登布魯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讓-馬克·范登布魯克
Jean-Marc Vanden-Broeck
攝於2019年
出生 (1951-09-11) 1951年9月11日73歲)
 比利時列日
國籍 英國
母校列日大學
獎項搞笑諾貝爾獎(1999)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數學
機構科朗數學研究所
史丹福大學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東英吉利大學
倫敦大學學院
論文Two-dimensional nonlinear free surface flows past semi-infinite bodies(1978)

讓-馬克·范登布魯克(法語:Jean-Marc Vanden-Broeck;1951年9月11日)是一名比利時英國數學家。他是倫敦大學學院應用數學教授。

早年生活和教育

范登布魯克1951年9月11日出生於比利時列日。他於1974年獲得列日大學工程學和物理學學位,1975年獲得海洋學學位[1]。之後,他成為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博士生,與厄尼·塔克英語Ernie Tuck(Ernie Tuck)和倫納德·施瓦茨(Leonard Schwartz)共事[1]。他的博士論文題為《經過半無限體的二維非線性自由表面流》,於1978年通過答辯,並獲得威廉-庫爾羅斯科學研究獎。

學術生涯

在澳大利亞做了短暫的博士後後,范登布魯克移居美國,1978年至1979年在紐約科朗數學研究所擔任高級研究員[1],1979年至1981年在史丹福大學擔任類似職務[1]。在那裏,他與約瑟夫·凱勒開始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他們對茶壺邊界層分離的研究榮獲1999年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2]。之後,他來到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並於1987 年成為該校的正教授[1]。范登布魯克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一直工作到1998年,之後他返回歐洲,在英國諾里奇的東英吉利大學擔任應用數學教授。2007年,他來到倫敦大學學院,擔任應用數學教授至今[1]

除上述職位外,范登布魯克還在世界各地多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包括1993年至1994年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擔任客座教授,2001年在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擔任魏斯曼客座教授,2019年在法國尼斯大學擔任蒙特爾講座教授。自1999年以來,他一直擔任新澤西理工學院的研究教授[3]。范登布魯克有許多研究生,其中包括埃爾辛·厄祖烏爾盧(Ersin Özuğurlu)、本·賓德(Ben Binder)、高弢(Tao Gao)和亞歷克斯·多克(Alex Doak)[4],他還指導和聯合指導了許多博士後,包括埃米利安·帕勞(Emilian Parau)、德米特里·采盧伊科(Dmitri Tseluiko)、王展和奧爾加·特里奇琴科(Olga Tritchtchenko)[5]

范登布魯克在倫敦巴黎兩地生活。他的妻子是邏輯學家米爾娜·扎莫尼亞(Mirna Dzamonja)。他們的女兒埃達·范登布魯克(Ada Vanden-Broeck)出生於2006年[6]

研究工作

范登布魯克從事應用數學流體力學和科學計算方面的工作。他因研究自由邊界問題英語Free boundary problem而知名[1]。這些問題涉及求解域中的偏微分方程,其形狀是求解的一部分。這些問題出現在各種應用中,例如波在兩種流體的界面上傳播、氣泡在流體中上升以及腫瘤生長。在數學上,自由邊界問題因其非線性而極具挑戰性。他開發了高效、精確的邊界積分方程方法,用於解決流體力學中出現的自由邊界問題。

這項工作的一個重要見解是表面張力的影響,他發現有一類問題,在忽略表面張力時有連續的解,但在考慮表面張力時只有一組離散的解。此外,當表面張力趨近於零時,這個離散解集會簡化為唯一解[7]。他因研究赫勒-肖爾細胞的指法而知名。他最近的研究涉及三維自由表面流動和三維孤波的發現,以及研究電場對界面流動的影響[8][1]

截至2023年9月,范登布魯克發表的論文超過300篇,並著有《重力-毛細管自由表面流》(Gravity-Capillary Free Surface Flows)一書。他的著作經常被引用,根據谷歌學術頁面[9](2023年9月),他的h指數為47。他的許多論文可在他位於倫敦大學學院的個人網站上查閱。[8]

部分出版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Milewski, Paul; Papageorgiou, Demetrios. Editorial. IMA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ugust 1, 2013, 78 (4): 651. doi:10.1093/imamat/hxt036. 
  2. ^ List of Ig Nobel Prize winners. Wikipedia. 2023-10-06 (英語). 
  3. ^ CAMS Faculty |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math.njit.edu. [202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 
  4. ^ Jean-Marc Vanden-Broeck - The Mathematics Genealogy Project. genealogy.math.ndsu.nodak.edu. [202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3). 
  5. ^ Grants on the web. gow.epsrc.ukri.org. [202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6). 
  6. ^ Mirna Dzamonja. mirna. [202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6). 
  7. ^ CHAMPNEYS, ALAN R; CROWDY, Darren; PAPAGEORGIOU, DEMETRIUS. Some highlights from 50 years of the IMA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IMA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June 2016, 81 (3): 398. ISSN 0272-4960. doi:10.1093/imamat/hxw024. 
  8. ^ 8.0 8.1 Iris View Profile. [202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0). 
  9. ^ J.-M. Vanden-Broeck - Citations Google Scholar. scholar.google.fr. [202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