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托尼·貝理雅
托尼·貝理雅曾於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新聞動態」欄位。 |
本條目必須遵守維基百科生者傳記方針。缺乏來源或來源不可靠的負面內容必須立即移除,尤其是可能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的內容。在移除這些資料時不受到回退不過三原則的規範。 如果您是本條目的主角,請參見關於您本人的條目及自傳。如發現條目主角編輯條目時,請參見處理條目主角所作的編輯。 |
本條目與高風險主題在世人物傳記相關,故適用高風險主題流程及相關規範。持續或嚴重牴觸維基百科五大支柱或方針指引的編者可被管理員封鎖或實施編輯限制。用戶在編輯本頁面前應先參閱高風險主題相關規範。 |
托尼·貝理雅曾屬優良條目,但已撤銷資格。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連結中可了解撤銷資格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條目照建議改善而重新符合標準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 |||||||||||||
| |||||||||||||
當前狀態:已撤銷的優良條目 |
本條目必須遵守維基百科生者傳記方針。缺乏來源或來源不可靠的負面內容必須立即移除,尤其是可能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的內容。在移除這些資料時不受到回退不過三原則的規範。 如果您是本條目的主角,請參見關於您本人的條目及自傳。如發現條目主角編輯條目時,請參見處理條目主角所作的編輯。 |
本條目與高風險主題在世人物傳記相關,故適用高風險主題流程及相關規範。持續或嚴重牴觸維基百科五大支柱或方針指引的編者可被管理員封鎖或實施編輯限制。用戶在編輯本頁面前應先參閱高風險主題相關規範。 |
托尼·貝理雅屬於維基百科人物主題政治家及領導人類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新條目推薦
- ~移動自Wikipedia:新條目推薦/候選~(最後修訂)
- 誰是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工黨英國首相?(自薦)—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 2007年5月12日 (六) 12:06 (UTC)
- (+)支持,不過能解釋一下建議閱讀是什麼?是閣下的參考資料麼?—小Prinz 2007年5月12日 (六) 12:48 (UTC)
- (:)回應,「建議閱讀」是更多專門探討貝理雅的書本,至於「延伸閱讀」(如人名錄)僅是一些部份有關的項目。—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 2007年5月12日 (六) 13:46 (UTC)
- (+)支持—Iflwlou [ M { 2007年5月12日 (六) 12:57 (UTC)
- (+)支持如果其他版本有在世政治人物成為優良/特色條目的話,該條目可考慮評選優良(個人反對在世政治人物評選)—出木杉〒 2007年5月12日 (六) 14:05 (UTC)
- (:)回應,若果現在仍然運作的政治機構可以評選,我想在世政治人物也應該也可評選(?---不知是否合理的「類比」)—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 2007年5月12日 (六) 18:32 (UTC)
- (+)支持難得難得--Meilleures salutations, D. G. JéRRy~雨雨 2007年5月12日 (六) 17:41 (UTC)
- (+)支持----阿菲利菇@維基食用菌協會SVG向量圖?找我就對了 2007年5月13日 (日) 01:47 (UTC)
- (+)支持—dbslikacheung 2007年5月13日 (日) 03:24 (UTC)
- (+)支持,如評選優良可依小布什故事。——顧心陽 2007年5月13日 (日) 04:55 (UTC)
- (+)支持→真的很囉唆的阿佳 2007年5月13日 (日) 06:27 (UTC)
- (+)支持,不過能解釋一下建議閱讀是什麼?是閣下的參考資料麼?—小Prinz 2007年5月12日 (六) 12:48 (UTC)
- ~移動完畢~—天上的雲彩 雲端對話 2007年5月13日 (日) 10:37 (UTC)
尼爾·基諾克(Neil Kinnock):有沒有人聽過「金諾克」這個譯名?我在香港聽的新聞都是用「金諾克」(Kin-noc-k)的。--203.168.166.234 04:15 2004年2月14日 (UTC)
- 香港是用這個譯名的。--Formulax 09:42 2004年2月15日 (UTC)
譯名問題
官方譯名不是將Blair譯為「貝理雅」,而是將他整個名字漢化了,姓「貝」名「理雅」,所以我用T|功能在這裏修改了文件的名稱。雖然這不是甚麼大問題,如果有管理員留意到這裏的話,請在簡繁轉換也把「托尼·布莱尔」整個換成「貝理雅」。謝謝 -- Tonync 03:36 2005年4月24日 (UTC)
- 不過台灣並沒有用「貝理雅」這個官方譯名,而是普遍譯為「布萊爾」,所以我把轉換內的tw部份改為「布萊爾」。(從唐寧街10號條目看到「貝理雅」,還以為英國首相又換人了。)--Ellery 00:43 2006年11月6日 (UTC)
- BBC中文網用的是「布莱尔」,很少見它用「貝理雅」--利用者:Sl 13:03 2006年12月22日 (UTC)
- 所謂的官方譯名,不知怎麼定義?是英國哪個機構的官方譯名?請提供可查證信息證明這個「官方」覆蓋除香港以外的什麼範圍?至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官方」譯名是不採用的,如見聯合王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官方網站:連結,清清楚楚寫着「英國首相托尼•貝理雅」。—Msuker 2007年9月15日 (六) 09:01 (UTC)
- 參看這裏官方譯名&英國政治人物官方譯名列表。所以貝理雅是1997年前的官方譯名及港譯--Hoising 2007年9月20日 (四) 09:43 (UTC)
- 香港總督府管轄範圍從來沒有到達過中國大陸或者台灣等地,不具備「官方」效力。中英建交數十年,就算在1997年港督撤銷前此類譯名也從來沒有被中國官方或媒體使用過,而英國政府和外事機構也從來沒有任何異議。而且,中文Wiki是1997年前建立的不成?為什麼原來寫什麼「官方譯名」的人從來沒寫過這是「1997年前的官方譯名」?總而言之,就是某些說中文的華人,在尊重中華民族各地文化傳統方面,連英國人都不如,可嘆。—Msuker 2007年9月20日 (四) 17:39 (UTC)
- 「香港總督府管轄範圍從來沒有到達過中國大陸或者台灣等地,不具備官方效力」是不成立的,如「大韓民國管轄範圍從來沒有到達過中港台澳等地,不具備官方效力,因此首爾要稱漢城」同様不成立。稱呼是根據該國的官方效力。Hoising 2007年9月21日 (五) 11:49 (UTC)
- 完全的混淆概念。大韓民國的管轄範圍當然沒有到達過中國,但是大韓民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在與韓國相關事務上的管轄範圍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境,而且此類特權是雙方國家互相認可的,大使級外交關係的基本原則之一。中國駐韓使館也一樣。漢城改首爾,是韓國政府對於所有在外機構的一致要求,所以大韓民國駐華使領館都必須遵守,同時它們轄區內的韓國公民和與韓國發生關係的外國公民(比如申請入韓簽證的中國人)也必須服從,否則韓國使領館完全有理由不受理。所以,這個改名/譯名,可算在中國、香港等等一切駐有韓國外事機構的地區的官方行為。
- 反過來看香港總督府,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在任何香港以外的範圍有任何管轄權。英國駐華大使館從設立起就與香港總督府沒有任何關係。既不統屬,也不協作,從英國政府改制以前算的話,甚至在國內都不算一個部門(一個外事,一個殖民地內政)。香港總督府在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沒有對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英國/英聯邦臣民或者與英國發生關係的外國公民(如申請入英簽證的中國公民)有任何外事管轄權。香港總督府歷史上的權限是在香港範圍內代表英國政府,它根本從來沒有獲得過在香港以外自稱聯合王國代表的權力和資格。說簡單一點,中國政府/公民甚至英國在香港以外的臣民沒有、也不需要承認香港總督府的權力和地位。所以,這個「官」管不到中國/台灣等地,「官方」自然也不成立。—Msuker 2007年9月21日 (五) 16:27 (UTC)
- (:)回應以上諸位編者:「貝理雅」作為官方(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漢化譯名,應當解為 <貝=BLAIR> (省略中間名LYNTON) <理=查理斯=CHARLES> <雅=ANTHONY>才對。--Gzyeah(留言) 2016年7月27日 (三) 08:05 (UTC)
- 或許以下一篇報導有助各位了解:「領事館回覆《蘋果》查詢時指,他們為內閣官員改名時,大致有4原則:一是以英文發音為主,取中文諧音,如新首相Theresa May,May譯作「文」,Theresa本有3音,取重音節音,譯成「翠珊」,中文名就為「文翠珊」;二是儘量挑選常見的中文字作姓,名則要好聽、意思好;三是中文姓與名的順序與英文姓、名對應;第四是通常會取3字中文名,若姓氏已可譯出具意義3字中文名,便不理其名字,如英國新財政大臣Philip Hammond的中文名為夏文達,只取自其姓氏的譯音。」謝謝。--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7月27日 (三) 10:12 (UTC)
- (:)回應以上諸位編者:「貝理雅」作為官方(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漢化譯名,應當解為 <貝=BLAIR> (省略中間名LYNTON) <理=查理斯=CHARLES> <雅=ANTHONY>才對。--Gzyeah(留言) 2016年7月27日 (三) 08:05 (UTC)
- 參看這裏官方譯名&英國政治人物官方譯名列表。所以貝理雅是1997年前的官方譯名及港譯--Hoising 2007年9月20日 (四) 09:43 (UTC)
優良條目評選
以下內容從Wikipedia:優良條目評選搬至
- 托尼·貝理雅(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職業人物-政治人物。—長夜無風(風語者) 2007年5月12日 (六) 18:38 (UTC)
- (+)支持—Iflwlou [ M { 2007年5月13日 (日) 13:33 (UTC)
- (+)支持—Howard Cheng 2007年5月14日 (一) 08:05 (UTC)
- (+)支持,步小布什之後塵。——顧心陽 2007年5月15日 (二) 11:46 (UTC)
- (+)支持:—Timothy 2007年5月17日 (四) 06:10 (UTC)
- (-)反對:紅字太多,很多紅字是明顯生硬照搬英語原文連結(即英文此處給了連結,而翻譯後,在對應的中文詞句上也不加思索的套上連結)。其實更細膩點,可以規避許多不必要的紅字,而另一方面,增加許多此中文條目中有必要的藍字。--Hawyih 2007年5月19日 (六) 02:43 (UTC)
- (+)支持,紅字不是這個條目的缺點,留下較多的紅字反而有利於推促其他維基人創建新條目,這也是為什麼在條目中一般不使用連結到英文維基的原因。--阿菲利菇@維基食用菌協會SVG向量圖?找我就對了 2007年5月19日 (六) 03:08 (UTC)
- (+)支持--紅字只是顯示中文版在這方面的條目比較缺。—bstlee☻talk 2007年5月19日 (六) 10:35 (UTC)
托尼·布萊爾是出生於蘇格蘭的英格蘭人
托尼·布萊爾雖然出生於蘇格蘭,其父系卻是英格蘭人。—59.117.246.190 2007年6月13日 (三) 16:58 (UTC)
優良條目重審
托尼·貝理雅(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政治與軍事人物 - 政治人物,提名人:#young[talk] 2014年5月4日 (日) 10:22 (UTC)
- 投票期:2014年5月4日 (日) 10:22 (UTC) 至 2014年5月11日 (日) 10:22 (UTC)
- 不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提名人票。來源不足,部分章節完全沒有來源支持。--#young[talk] 2014年5月4日 (日) 10:22 (UTC)
- 不符合優良條目標準,缺乏腳註。烏拉跨氪 2014年5月8日 (四) 16:01 (UTC)
- :0支持,2反對,撤銷。--春卷柯南夫子 ( 論功行賞 ) 2014年5月11日 (日) 10:58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托尼·貝理雅中的5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edinburghnews.scotsman.com/index.cfm?id=1156262006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13202856/http://edinburghnews.scotsman.com/index.cfm?id=1156262006
- 向 http://www.labour.org.uk/aboutlabour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116065904/http://www.labour.org.uk/aboutlabour
- 向 http://www.number-10.gov.uk/output/page4.asp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04003655/http://www.number-10.gov.uk/output/page4.asp
- 向 http://www.thirdway.org.uk/past/showpage.asp?page=43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27142102/http://www.thirdway.org.uk/past/showpage.asp?page=43
- 向 http://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news/releases/2001/09/20010920-8.html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225062850/http://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news/releases/2001/09/20010920-8.html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11:58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托尼·貝理雅中的3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www.newsmax.com/archives/articles/2006/4/20/170221.shtml 加入
{{dead link}}
標記 - 向 http://www.number10.gov.uk/output/Page3347.asp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106034342/http://www.number10.gov.uk/output/Page3347.asp
- 向 http://news.independent.co.uk/uk/politics/article1325433.ece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21155231/http://news.independent.co.uk/uk/politics/article1325433.ece
- 向 http://www.pm.gov.uk/output/page4.asp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07025723/http://www.pm.gov.uk/output/Page4.asp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