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六式15厘米榴弹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制式名称 九六式十五糎榴弾炮
全备重量 4,140kg
炮身重量 1388kg(闭锁机共)[1]
口径 149.1mm
炮身 3,523mm(23.6口径)
初速 540m/s
最大射程 11,900m
高低射界 -5°~+65°
水平射界 左右15°
使用弾种 九二式榴弾
九五式破甲榴弾
使用势力 大日本帝国陆军、国民革命军、中国人民解放军
総生产数 378门[2]

九六式十五糎榴弾炮1930年代中期开発、采用的大日本帝国陆军的主力重榴弹炮。编入由司令部直辖的军炮兵建制的野战重炮兵[3]

开発

北満冬季试験时的本炮

开発于1920年(大正9年)7月20日,根据“参第398号”研究方针为基础、1926年(大正15年)2月25日的“陆普第644号”改定新榴弾炮性能要求。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戦欧州戦场的经验教训,设定目标为:

  • 最大射程 约12,000m
  • 高低射界 -5°至+65°
  • 方向射界 约30°
  • 运动性:4匹挽马牵引。或汽车牵引

是对现有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炮日语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砲的激进现代替代型号。而改进4年15厘米榴弹炮的计划只是延长其寿命的措施,在性能方面没有直接关系。 但受大正时代宇垣裁军的影响,该枪的试制开始时间大大推迟,最终于1934年1月(昭和9年)开始设计。由于形势的变化,停止了挽马牵引,改为只能汽车(拖拉机)牵引。1935年(昭和10年)9月完成了试制炮,并进行了反复的性能测试和缺陷部件的修正。 1937年(昭和12年),即第3年,临时定为九六式十五糎榴弾炮

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炮日语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砲相比,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例如采用自折叠式炮管和使用板簧的悬挂系统,不仅性能而且操作,例如能够快速安排火炮放列。并且本身的可操作性也得到了改进。另一方面,轮子依旧是木头加实心橡胶(小部分是充气橡胶轮胎),行军速度为24km/h,机动性比英美苏的新型榴弹炮高。

実戦

1940年(昭和15年)満州野戦重炮兵第7连队九八式六屯牵引车牵引九六式十五糎榴弾炮的前车

就在该系统正式采用前,卢沟桥事变暴发。8门96式15厘米榴弹炮全部被派往华北的支那驻屯军炮兵连队实战测试。1937年10月,装备该炮的第2营在攻打正定城的国民革命军时,以短延时引信和瞬发引信混用为攻城炮,摧毁城墙,开辟突击路线,开战大获成功。这门性能如预期的火炮受到炮兵部队的高度评价,并于1938年5月(昭和13年)在陆军兵工厂大阪工厂日语大阪砲兵工廠制定标准并开始量产。

抗日战争打响后,1938年9月,在武汉会战中最为惨烈的长江南岸马头镇战役中,原支那驻屯军炮兵连队于1938年6月改编的第27山地炮兵团装备此炮,压制中国的反坦克炮部队(不过一门炮被射程更远的中国德造150毫米SFH_18榴弹炮从射程外轰击摧毁)。 1939年(昭和14年)诺门罕事变中,装备此炮的野戦重炮兵第1连队参战。

1940年(昭和15年)开始,遵从德国陆军(及美国陆军)的标准,被称为“师炮”的野炮兵连队的野炮(装备改良型三八式野炮九十式野炮)改用轻榴弹炮(九一式十糎榴弾炮日语九一式十糎榴弾砲),轻榴弹炮(九一式十糎榴弾炮日语九一式十糎榴弾砲)改用重榴弹炮(十五糎榴弹)。但由于随后的情况,如国力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取而代之的是老式的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炮日语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砲可以挽曳。多余的火炮编入野炮兵连队中。 此外,该炮比同代同级别的重型榴弹炮,如美军的M1 155mm榴弹炮英语M114 155 mm howitzer和德军的155mm的SFH_18榴弹炮,重量略轻,最大射程也略短。

九六式十五糎榴弾炮(防盾欠。游就馆)

太平洋战争中,野戦重炮兵第1连队的24门大炮参加了南方作战菲律宾战役巴丹半岛科雷吉多岛第14军第1炮兵队(以该炮为主力,还装备了九六式二十四糎榴弾炮日语九六式二十四糎榴弾砲四五式240毫米榴弹炮九六式十五糎加农炮日语九六式十五糎加農砲八九式十五糎加农炮日语八九式十五糎加農砲九二式十糎加农炮日语九二式十糎加農砲九八式臼炮日语九八式臼砲等)从1942年4月14日起,巴丹半岛南端炮台隔海约10000米的科雷吉多岛美国远东陆军要塞和弗莱尔岛每天都遭到炮击,与300毫米级要塞炮、海岸炮展开炮战。4月19日,240毫米炮弹击中科雷吉多炮台弹药库,360毫米炮被击毁,为战役胜利做出了贡献。

此后,该炮作为野戦重炮兵连队的主炮,与九二式十糎加农炮日语九二式十糎加農砲一起,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等战场,巧妙地隐蔽炮兵阵地和扰乱炮击。由于零星的成绩,被海军陆战队昵称为“手枪皮特”。

1945年冲绳岛战役中,野戦重炮兵第1连队、野戦重炮兵第23连队成为主力重炮。

到战争结束时的总生产数量为 378 门。

穿甲能力

在穿甲方面,根据1945年8月美国陆军部的情报资料,缴获的96式15厘米榴弹炮的穿甲能力为1发穿甲弹1,000码(约914.4米)/4.0英寸(约 101 毫米)、750 码(约 685.8 米)/ 4.4 英寸(约 111 毫米)、500 码(约 457.2 米)/ 4.7 英寸(约 119 毫米)、250 码(约 228.6 米)/ 4.9在(约 124 毫米)[4]

现存炮

全景(欠防盾。游就馆)

现存的陈列在东京千代田区靖国神社游就馆的一门该炮原属参加冲绳战役的野戦重炮兵第1连队第2大队第4中队,战后被驻冲绳美军收缴,陈列于冲绳退伍军人协会设施内,1966年(昭和41年)归还日方,展示于靖国神社。此外,在冲绳县西原町的西原中央社区中心,展出了2004年在该镇营壕遗址发现的一门炮。两门炮都缺少炮盾。

日本国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门国共内战使用过的该炮,防盾和车轮都被改造过。

参考文献

  1. ^ 佐山二郎‘日本陆军の火炮 野戦重炮 骑炮 他’光人社、p296。
  2. ^ 佐山二郎‘日本陆军の火炮 野戦重炮 骑炮 他 日本の陆戦兵器彻底研究’光人社、p294
  3. ^ 师団隶下の野炮兵连队や山炮兵连队野炮山炮・軽榴弾炮などの軽炮を运用)するは“师団炮兵”と称す。
  4. ^ "Japanese Tank and AntiTank Warfare" http://usacac.army.mil/cac2/cgsc/carl/wwIIspec/number34.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佐山二郎‘日本陆军の火炮 野戦重炮 骑炮 他’光人社、2012年
  • 白井明雄‘日本陆军“戦训”の研究’芙蓉书房出版、2003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