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刘辽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辽逸
出生刘长菘
1915年1月8日
安徽省濉溪县
逝世2001年5月(86岁)
职业翻译家
母校西北联合大学
创作时期1943年-2001年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配偶汪蓉
子女4

刘辽逸(1915年—2001年),男,安徽濉溪人。原名刘长菘,笔名向葵。中国翻译家。

生平

1915年1月8日出生。籍贯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集[1]。临涣小学校毕业后,在安徽中学读初中。1931年秋考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期间受一些进步老师的影响,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其后考入北平大学俄文商业系,师从曹靖华。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大学于1938年并入西北联合大学,迁校至陕西汉中。他在此时担任中共西北联合大学学生支部书记。1939年夏大学毕业,任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顾问事务处翻译[3]

1943年起,在桂林从事译介俄国苏联文学的工作,将苏联作家科涅楚克的《前线》首次翻译发表。期间曾在李济深创办的广西苍梧中山中学教书[3]:194。1946年参加东江纵队,经烟台大连,在光华书店工作。1949年任国际书店副经理。1951年起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4]

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5],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3年-1988年)[6]

1985年11月,跟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7]

2001年5月去世,享年86岁。

作品

译著长篇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与谢素台合译)、《杜布罗夫斯基》、《战争与和平》、《哥萨克》、《哈吉穆拉特》,剧本《前线》,中篇报告文学《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1948年大连光华书局出版)、《狡猾的寡妇》,儿童中篇小说《太阳的宝库》等。

荣誉

参考资料

  1. ^ 中国文学家辞典 现代第二分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年. 
  2. ^ 鄂基瑞 (编).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年: 第304页. 
  3. ^ 3.0 3.1 刘克阳. 回忆爸爸刘辽逸. 新文学史料. 2004, (3): 195–204. ISSN 0257-5647. 
  4. ^ 中国与俄苏文化交流志·第97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 第267页. 
  5. ^ 历届理事会、中央理事会、中央委员会名单. 中国民主促进会. [2019-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0). 
  6. ^ 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名单. 人民日报. 1983年11月23日: 第4版. 
  7. ^ 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 人民日报. 1985年11月18日: 第4版.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