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族群
印尼文化 |
---|
历史 |
饮食 |
|
这篇是对印尼族群(英语:Ethnic groups in Indonesia)的组成予以列表,以及做简单描述。
印尼纪录上有 1,340[1][2]个族群,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属于南岛民族。
根据分类,其中最大的族群是爪哇族,占全国总人口的40%左右。爪哇族集中居住在爪哇岛,特别是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巽他族是第二大族群;他们家乡位于爪哇岛的西部和苏门答腊岛的南部边缘。巽他海峡以这个族群之名来命名。[3]排在其后的较大族群有马来族、巴塔克人、马都拉族、巴达维人、米南加保人和布吉人。[4]
特别是在加里曼丹和巴布亚,有许多小族群,成员仅数百名。大多数印尼当地语言属于南岛语系,但有相当多,特别是在印尼东部,使用的是巴布亚语系,这种语系和南岛语系并无关联。根据印尼在2000年所做的人口普查,印尼华人的人数占印尼总人口的比例略低于1%。[4]这些华人使用各种汉语,其中最普遍是闽南语和客家话。
在印尼,对于族群分类的方式并不严谨,受到移民、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会很难划分;例如有人认为万丹族是巽他族中的一支;然而因为万丹族有自己独特的方言,而有人认为他们完全是个不同的族群。巴堆族是另外一例,他们与巽他族有许多文化相似之处。混血族群的一个例子是巴达维人,他们不仅是印尼不同族群间通婚的后代,而且还在荷属东印度殖民时期与居住于巴达维亚城(今日雅加达)的阿拉伯、中国和印度移民通婚而混血。
统计
2010年
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印尼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族群,其人口数量和占比如下表:。[5][a]
族群名称 | 人口 (百万) | 百分比 | 主要分布区域 |
---|---|---|---|
爪哇族 | 95.217 | 40.06 | 名古鲁省、东爪哇省、东加里曼丹省、中爪哇省、占碑省、楠榜省、北苏门答腊省、廖内省、南苏门答腊省及日惹特区 |
巽他族 | 36.705 | 15.51 | 万丹省,西爪哇省 |
印尼马来人 | 8.754 | 3.70 | 邦加-勿里洞省、占碑省、北苏门答腊省、廖内省、廖内群岛省、南苏门答腊省及西加里曼丹省 |
巴塔克人 | 8.467 | 3.58 | 北苏门答腊省、廖内省、廖内群岛省及雅加达 |
马都拉族 | 7.179 | 3.03 | 东爪哇省 |
巴达维人 | 6.808 | 2.88 | 雅加达 |
米南加保人 | 6.463 | 2.73 | 廖内省、西爪哇省 |
布吉人 | 6.415 | 2.71 | 中苏拉威西省、东加里曼丹省、北加里曼丹省、南苏拉威西省、东南苏拉威西省及西苏拉威西省 |
万丹族 | 4.642 | 1.96 | 万丹省 |
班加尔族 | 4.127 | 1.74 | 南加里曼丹省、中加里曼丹省及东加里曼丹省 |
巴厘岛人 | 3.925 | 1.66 | 巴厘岛 |
亚齐人 | 3.404 | 1.44 | 亚齐特区 |
达雅族 | 3.220 | 1.36 | 中加里曼丹省、东加里曼丹省、北加里曼丹省及西加里曼丹省 |
萨萨克人 | 3.175 | 1.34 | 西努沙登加拉省 |
印尼华人 | 2.833 | 1.20 | 邦加-勿里洞省、雅加达、廖内省、廖内群岛、西加里曼丹省、中爪哇省北部海岸及东爪哇省 |
望加锡人 | 2.673 | 1.13 | 南苏拉威西省 |
井里汶人 | 1.878 | 0.79 | 西爪哇省 |
楠榜人 | 1.376 | 0.58 | 楠榜省 |
巨港人 | 1.252 | 0.53 | 南苏门答腊省 |
哥伦打洛人 | 1.252 | 0.53 | 哥伦打洛省 |
米纳哈桑族 | 1.240 | 0.52 | 北苏拉威西省 |
尼亚斯人 | 1.042 | 0.44 | 北苏门答腊省 |
而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印尼族群的比例如下:[6](在2001年以前,一些现在被认为是不同的族群被归入更大的群体之内。到2010年人口普查之后,这些族群才被单独计算。)
族群 | 人口 (百万) | 百分比 | 主要分布区域 |
---|---|---|---|
爪哇族 | 92.24 | 42.00 | 中爪哇省、东爪哇省、日惹特区、雅加达、北苏门答腊省、南苏门答腊省、明古鲁省及楠榜省 |
巽他族 | 30.978 | 15.41 | 西爪哇省、万丹省、雅加达及楠榜省 |
印尼马来人 | 6.946 | 3.45 | 亚齐特区、北苏门答腊省、廖内省、廖内群岛省、占碑省、南苏门答腊省、邦加-勿里洞省及西加里曼丹省 |
马都拉族 | 6.772 | 3.37 | 马都拉岛及东爪哇省 |
巴塔克人 | 6.076 | 3.02 | 北苏门答腊省、亚齐特区、西苏门答腊省、廖内省、廖内群岛省及雅加达 |
米南加保人 | 5.475 | 2.72 | 西苏门答腊省、廖内省、廖内群岛省及雅加达 |
巴达维人 | 5.042 | 2.51 | 雅加达、万丹省及西爪哇省 |
布吉人 | 5.010 | 2.49 | 南苏拉威西省、东南苏拉威西省、中苏拉威西省及东加里曼丹省 |
亚齐人 | 4.419 | 2.05 | 亚齐特区 |
万丹族 | 4.113 | 2.05 | 万丹省 |
班加尔族 | 3.496 | 1.74 | 南加里曼丹省及东加里曼丹省 |
巴厘岛人 | 3.028 | 1.51 | 巴厘岛 |
印尼华人 | 2.832 | 1.20 | 北苏门答腊省、廖内省、廖内群岛省、西加里曼丹省、雅加达及邦加-勿里洞省 |
萨萨克人 | 2.611 | 1.17 | 西努沙登加拉省 |
望加锡人 | 1.982 | 0.99 | 南苏拉威西省 |
米纳哈桑族 | 1.900 | 0.96 | 北苏拉威西省及哥伦打洛省 |
井里汶人 | 1.890 | 0.94 | 西爪哇省及中爪哇省 |
原住民族群
有些族群是印尼某些地区的原住民。由于印尼长期有国内移民的情况(例如透过国内移民计划或是出于其他的原因),这些族群有很大部分生活在其原始居住地区以外的地方。
- 爪哇岛:爪哇族(腾格尔族、欧信族、邦宇马斯人等)、巽他族(万丹族、巴堆族)、井里汶人、巴达维人、马都拉族
- 马都拉岛:马都拉族
- 苏门答腊岛:马来族、亚齐人、加约族、阿拉斯族、巴塔克人、米南加保人、吕江族、楠榜人、尼亚斯人、明打威族、恩加诺人、奥兰·林巴族、罗越人等
- 加里曼丹:达雅族、班加尔族、马来族、古泰人等
- 苏拉威西岛:望加锡人、布吉人、曼达族、米纳哈桑人、托拉查人、哥伦打洛人、巴瑶族等
- 小巽他群岛:巴厘岛人、萨萨克人、松巴哇岛人、毕玛族、曼贾来族、拉玛和拉特族、阿投倪族、德顿族(Tetunian)、和龙族、罗地族、萨武族、松巴族、阿洛群岛人等
- 摩鹿加群岛:阿尔佛人、安汶人、努奥卢族、马努塞拉族、韦美族、塔宁巴尔群岛人等
- 巴布亚:达尼族、巴乌兹人、阿斯马特族、阿盟族等(参见西巴布亚族群列表)
非原住民族
纵观印度尼西亚历史,曾发生过几次外来族群广泛移入印尼群岛的浪潮,但这些人通常在城市中定居,少有选择在农村地区定居的情事。
- 华人:印尼华人是当地最重要的外来少数族群,官方资料的人数约为280万,其他资料的估计则在200至400万之间。这些人的祖先从16世纪开始移居来此,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数目大增。这个族群主要集中在爪哇城市地区称为唐人街(英语:pecinan)的所在,在雅加达、泗水、丹格朗(万丹省)、廖内省、廖内群岛省、邦加-勿里洞省和西加里曼丹省均有华人聚集处。
目前华人与巴达维人、马来族、爪哇族、巽他族等原住民族群和平相处;此外印尼有少数住有相当数量华人的城市,他们会保留与中国有关的遗迹。这类遗迹分布在整个印尼群岛,尤其是在巨港、雅加达、泗水和其他沿海城市的数量最多。
- 印度人:印度人也在印尼群岛定居;但他们的数量不如华人多。他们也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在中雅加达行政市的帕萨·巴鲁附近,还有棉兰的坎彭·玛德拉斯住有相当多这类族群。几乎95%的印度裔印尼人居住在北苏门答腊省。
- 印都人:(荷兰语:Indische Nederlanders,简称Indos)指的是印尼人和荷兰/欧洲人混血的后代。这个族群在荷属东印度殖民时代才出现。今天此类具有不同程度混血的印都人,数目不到一百万。这个族群目前主要居住在雅加达,他们之中有许多拥有荷兰和印尼的双重国籍。截至2011年,估计居住在荷兰以外 (包括在印尼)的印都人有124,000人。[7]
- 马尔迪吉基尔人: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自由人”,源于马来语“merdeka”(义为“自由”)的荷兰语发音。 马尔迪吉基尔人的祖先来自印度、非洲和马来半岛,曾是葡萄牙人的奴隶。他们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带到印尼,并在定居之后被释放为自由人。经历长久的时间,多数人设法回到各自的家乡。等仍有少数留在今日的雅加达,同时保留有自己独特族群文化。
- 日本人:有少数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后迁移到印尼。随后几年又逐渐迁回日本,只有少数前日本士兵留在印尼,并成为印尼公民。自1990年代以来,日本在印尼的商业和投资增加,推动在印尼的日本人增加,其中多数仍保有日本公民身份。这类人主要住在雅加达和巴厘岛。
参见
参考资料
注释
- ^ Ethnic classification follows the New Classification presented in Ananta et al. 2015, based on raw data from the 2010 census.
参考文献
- ^ Na'im, Akhsan; Syaputra, Hendry. Nationality, Ethnicity, Religion, and Languages of Indonesians (PDF). Statistics Indonesia. 2011 [2015-09-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23) (印度尼西亚语).
- ^ Mengulik Data Suku di Indonesia. Statistics Indonesia. 2015-11-18 [202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印度尼西亚语).
- ^ Ananta, Aris. Demography of Indonesia's Ethnicity. Flipside Digital Content Company Inc. 2016-04-29. ISBN 978-981-4695-94-7 (英语).
- ^ 4.0 4.1 Suryadinata, Leo; Arifin, Evi Nurvidya; Ananta, Aris. Indonesia's Population: Ethnicity and Religion in a Changing Political Landscap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 ISBN 9789812302120 (英语).
- ^ Ananta et al. 2015,第119–122页.
- ^ Leo Suryadinata, Evi Nurvidya Arifin, Aris Ananta; Indonesia's Population: Ethnicity and Religion in a Changing Political Landscape, 2003
- ^ Beets, Gijs; van Imhoff, Evert. A Demographic History of The Indo-Dutch Population, 1930–2001 (PDF).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earch. 2004, 21 (1): 47–72 [2022-10-16]. S2CID 53645470. doi:10.1007/BF030322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05).
参考书目
- Ananta, Aris; Arifin, Evi Nurvidya; Hasbullah, M Sairi; Handayani, Nur Budi; Pramono, Agus. Demography of Indonesia's Ethnicit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5 [2022-10-16]. ISBN 978-981-4519-8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