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考古学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5年4月8日) |
圣经类别的一部分 |
圣经 |
---|
圣经正典和次经 |
发展和执笔者 |
译本和抄本 |
圣经研究 |
阐释 |
观点 |
圣经考古学是根据西亚及北非地区出土的古代遗迹及出土文物研究《圣经》,揭示其历史原貌的学科。
研究区域
圣经考古学分期
- 新石器时期: c. 8500–4300 BC
- 铜石并用石器 period: 4300–3300 BC
- 铜器时代: 3300-1200 BC
- 铜器时代早期(EB) = 3300-2300 BC
- 铜器时代中期(MB) = 2300/2000–1550 BC
- 铜器时代晚期 (LB) Age = 1550–1200 BC
- 铁器时代: 1200-586 BC
- Iron IA = 1200–1150 BC
- Iron IB = 1150–1000 BC
- Iron IIA = 1000-925 BC
- Iron IIB = 925-720 BC
- Iron IIC = 720-586 BC
- 新巴比伦帝国时期: 586-539 BC
- 波斯帝国时期: 539-332 BC
- 希腊化时期= 332-63 BC
- 希腊化时期早期 = 332-198 BC
- 希腊化时期晚期 = 198-63 BC
- 罗马时期: 63 BC-324 AD
学科历史
圣经考古学发展的阶段
- 古代
- 英国托管时期之前
- 英国托管期间
- 现状
1798年,拿破仑东征埃及的部队在尼罗河谷发现大批古代遗址和文物,其中包括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使尼罗河流域的古文化宝藏从此门户大开。数年后,巴格达任职的英国外交官C. J. Rich准确地辨认出巴比伦城和尼尼微城遗址。
重要发现
20世纪初
20世纪最初10年,考古学家在西亚-北非地区进行了4项重要的出土:
- 汉谟拉比法典(1901年):最著名的古代法典
- 基色历(1902年):涉及巴勒斯坦的田间耕作和历法
- 象岛蒲草纸卷(Elephantine papyri)(1903年):反映了尼希米—以斯拉复兴故国时的历史
- 波格斯凯泥板(Boghazkoy Tablets)(1906年):证实赫人是一个重要的上古民族
一战与二战之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圣经考古学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为以下5项:
- 吾珥废墟考古(1922年-1934年):著名古城,希伯来人的祖先居住于此。吾珥第三王朝时,城郊建有著名的庙塔(Ziggurat),建塔经过记载在吾珥南模碑石(Ur Nammu Stone)上。
- 乌加里特(Ugarit)文献(1928年):乌加里特文献记载了大量迦南宗教故事,提供了崇拜巴力的迦南人的角度(即约书亚时期希伯来人的敌人)去看待历史。
- 努斯文件(1925年 - 1931年):努斯文件反映了前15世纪美索不达米亚社群的历史与日常生活,包括经济、社会、法律结构等。
- 马里文献(Mari Letters):用巴比伦文字写成,包括马里君王和邻近各城邦通信的记录。马里文献对研究希伯来族长时代的历史颇有价值。
- 拉吉信件(Lachish Letter):文件中提到许多见于《旧约》的人名及地名,还提到一位类似耶利米的先知,但无法肯定他是否就是耶利米。
除上述各项成就外,20世纪前期考古学家还发掘出《约翰福音》的莱兰纸莎草纸残片、扫罗的国度基比亚、巴力比利土之庙、非利士人的铁制武器、舍伯那的印鉴与墓碑、基遍水池、乌西亚的王宫等圣经文物或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