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帝国
荷兰殖民帝国 | |
---|---|
荷兰帝国(荷兰语:Nederlandse koloniale rijk),也称荷兰殖民帝国,由荷兰特许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及荷兰西印度公司)所控制和管理的海外殖民地和贸易站组成,是继西班牙帝国和葡萄牙帝国后另一个欧洲全球帝国。荷兰帝国先后经过荷兰联省共和国(1581年-1795年)、巴达维亚共和国(1795-1806)、荷兰联合王国(1815-1839)及最后现存的荷兰王国(1839 - )[1]。 它最初是一个以贸易为基础的体系的帝国,其大部分影响力来自它他世界各地沿岸港口建立商业、军事据点及殖民地,借此控制国际海上航线及战略前哨站[2][1]。
荷兰殖民帝国与其他欧洲殖民帝国不同的,是它的主要目的始终是为了开拓贸易路线,而不是把自己人民殖民到另一个大陆上,因此绝大部分的荷兰殖民地都只限于沿海定居点,对内陆腹地兴趣不太,以避免不必要的巨大开支。[3]不过即使如此,荷兰依旧有数个大型的殖民地,分别是荷属开普殖民地和荷属东印度群岛,主要是因为前往当地的荷兰特许公司的私自行动,而不是荷兰中央政府的决定。[4]
荷兰帝国是由他们当时世界一流的造船业,以及他们作为东西方间贸易中间人作支撑的。起初他们众多但却小型的贸易公司经常缺乏大规模经营所需的资金或人力,因此荷兰国会在17世纪初成立了大型的组织并授予特许状,即是荷兰西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他们当时被认为是世界最大和拥有最广泛海运路线的贸易公司,曾经几乎垄断了整个欧洲的战略航运路线,及南美洲与非洲好望角之间的贸易[5]。这些公司在全球商业的主导为荷兰的经济与文化繁荣带来巨大的收益和贡献,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为荷兰黄金时代[6]。在寻找亚洲和欧洲之间新的贸易通道的过程中,荷兰航海家探索并绘制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岛和北美东海岸部分地区等遥远地区的地图[7]。在原始工业化时期,荷兰帝国从印度的莫卧儿帝国进口了50%的纺织品和 80% 的丝绸,主要来自其最发达的孟加拉苏巴地区[8][9][10][11]。
18世纪起荷兰帝国开始受到新兴国家英国的挑战,两国经历了多次战争,最终在1780年至1784年的第四次英荷战争中被完全打败,被逼把一些殖民地和贸易垄断权让给大英帝国,国债越滚越大,最终经济崩溃,荷兰东印度公司也于1799年宣布破产解散,全世界金融中心由阿姆斯特丹变成伦敦[12][13][14]。不过帝国其中两个最主要殖民地东印度群岛和荷属圭亚那仍被荷兰控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非殖民化浪潮后才真正独立。荷兰其后与最后3个在加勒比的殖民地(阿鲁巴、库拉索和圣马丁)结成荷兰王国,形成今天的荷兰。[15]
历史
起源(1543–1580)
荷兰独立
荷兰联省共和国源于低地国十七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于1543年继承皇位,并把低地十七省置于他的直接统治之下。1566年荷兰新教徒起义,反对罗马天主教,八十年战争爆发。1581年威廉一世发布荷兰独立宣言,宣布北方七省组成联省的新教共和国,独立于神圣罗马帝国及西班牙的统治下。不过西班牙当时拒绝认可独立,直至1648年才正式承认荷兰的独立。八年的战争让荷兰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代价,共60万至70万死亡,当中35万至40万平民死于疾病[16]。
香料贸易、伊比利亚联盟及经济封锁
从1517年起,葡萄牙的里斯本港成为印度产品的主要欧洲市场,印度洋的香料贸易由葡萄牙垄断,他们在巴西、非洲和印度洋的海岸建立了殖民前哨站,其他国家只能到此购买他们的需求品。1578年葡萄牙在阿尔卡塞尔基比尔战役失利,国王塞巴斯蒂安一世和大部分葡萄牙贵族战死,经济受到重创。1580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趁机派遣阿尔瓦公爵率军强行合并了葡萄牙,组成伊比利亚联盟,因此菲利普二世同时得到了所有葡萄牙领土及殖民地。[17]由于荷兰的私自独立,西班牙决定对荷兰进行经济封锁,关闭所有葡萄牙及西班牙市场,禁止荷兰与其贸易。[18]
帝国霸权的兴起及荷兰黄金时代(1580-1652)
荷兰资本主义的兴起
在查理五世统治之前的几个世纪里,荷兰的沿海省份一直是欧洲海上贸易网络的重要枢纽,是进入法国、苏格兰、德国、英格兰和波罗的海市场的便利通道[19]。与西班牙的独立战争中导致许多商人与金融业者迁移至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后者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造船、银行业、保险业中心,丰富的资金及资本来源使荷兰有能力使其把贸易路线从北欧扩及至地中海东岸,1590年代起,荷兰船只开始与巴西和非洲的荷属黄金海岸进行贸易[20][21]。同时为了应对伊比利亚联盟的经济封锁及制裁,荷兰决定自己起航前往亚洲,他利用科内利斯·德·豪特曼 (Cornelis de Houtman) 在里斯本设法获得的葡萄牙贸易路线的“秘密”知识[18]。
突破经济封锁
1590年代起,荷兰船只开始与巴西和非洲的荷属黄金海岸进行贸易[22],为了经营前往亚洲的贸易,荷兰于1594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叫远征公司(Compagnie van Verre),目的是派遣两支舰队前往香料群岛马鲁古群岛[23]。第一支舰队于 1596 年启航,并于 1597 年满载胡椒货物返回,这笔费用足以支付航程费用。 第二次航行(1598-1599),投资者获得了400%的利润。这次贸易的成功使更多公司竞相成立参与贸易,然而过度的竞争使印尼香料的价格提升,同时压低欧洲的香料价格,为贸易带来负面效果,使这些公司纷纷倒闭。[24]
荷兰东印度公司及荷兰西印度公司成立
鉴于公司竞争的负面影响,荷兰于1602年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语: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VOC),荷兰议会给与该公司特许经营状授予其独家权利,在最初的21年期间可垄断年好望角以东、麦哲伦海峡以西的贸易。东印度公司的董事是“十七人董事会”,被授予建立“堡垒”、签订条约、征集陆军和海军及发动战战的权力。[25]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一家股份制公司,与其两年前英国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类似。 1621年,荷兰西印度公司 (WIC) 成立,并被给予二十五年大西洋、非洲西岸、美洲东岸等不受东印度公司管辖地带的贸易垄断权,荷兰亦于阿瑜陀耶(位于现在的泰国)建立贸易据点。[26]
与伊比利亚联盟的冲突、殖民地争夺战及垄断世界经济
为了寻求通往亚洲的替代路线进行贸易,同时作为八十年战争争取独立和宗教自由的斗争的一部分,荷兰人开始扰乱西班牙与葡萄牙的贸易,针对菲利普二世的海外领土进行了战争,包括西班牙殖民地和当时属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国王的葡萄牙大都市、殖民地、贸易站和堡垒。荷兰入侵了西班牙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地,并企图入侵当时属于西班牙东印度群岛的一部分的菲律宾。[16][17]此外由于葡萄牙被并入西班牙,因此荷兰借机攻击葡萄牙位于锡兰、日本、非洲、南美洲的海外殖民据点,以分散西班牙军事与经济力量,导致长达数十年的荷兰-葡萄牙战争。[17] 荷兰人试图主导东南亚的商业海上贸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荷兰人甚至参与了其他国家和列强认为是海盗活动的行为。[22]到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取代葡萄牙成为世界香料和丝绸贸易的主导者,垄断了世界经济[27]。
美洲
17世纪,荷兰西印度公司提出“宏伟计划(荷兰语︰Groot Desseyn)”,计划试图通过进攻美洲和非洲的葡萄牙殖民地,夺取甘蔗种植园和奴隶港口以补充其劳动力,来垄断国际糖业贸易,并伺机攻击正在返航的西班牙宝藏船队[28]。
荷属巴西
1624年巴西东北海岸的巴伊亚被荷兰西印度公司占领,尽管因为与西班牙组成伊比利亚联盟导致葡萄牙被削弱,但在马坦萨斯湾战役成功击退荷兰最初的进攻,西印度公司仅保留巴伊亚一年就被西班牙-葡萄牙联合探险队夺回[28]。1628 年,皮特·彼得松·海因夺取了整个西班牙宝藏船队,并从贵金属和商品中获取了巨额财富,使荷兰西印度公司成功融资,使公司能够在两年后向其股东支付70%的现金股息,重新集结实力[30]。1630年,荷兰人成功占领了葡萄牙人在伯南布哥的糖业定居点,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向内陆推进,并吞了周围的糖料种植园[31]。1637年拿骚-锡根的约翰·毛里茨被任命为“新荷兰”的总督,成功于1637年1月在巴西的累西腓登陆,并在其后一系列成功的远征中,他逐渐将荷兰属地从南方的塞尔希培拓展到北方的马拉尼昂的圣路易斯。 他还在非洲西海岸征服了葡萄牙人的属地埃尔米纳城堡、圣多美、安哥拉的罗安达,这些地区被荷兰私掠船用作掠夺葡萄牙和西班牙贸易路线的基地。[32] 1640 伊比利亚联盟解散,葡萄牙重新拿回主权,开始尝试夺回巴西。1643年毛里茨被荷兰召回,占巴西定居者大多数的葡萄牙殖民者的抵抗开始增加。1645年,巴西伯南布哥的葡萄牙社区与荷兰人出现冲突。最终荷兰人在1650年代被葡萄牙击败,双方签署海牙条约 (1661),荷兰放弃对巴西的主权,但葡萄牙需向荷兰提出400万雷伊(63 公吨黄金),其他原来在非洲的葡萄牙原属地也归还了给葡萄牙。[33] [34][35]
加勒比海
为了进一步牢牢控制着糖业和奴隶贸易,确保进入盐田,西印度公司开始占领加勒比海的岛屿。到了1650年,西印度公司已成功占领了加勒比海的圣马丁岛、库拉索岛、阿鲁巴岛和博内尔岛[36]。
北美
西印度公司接管了新荷兰公司(1614-18 年),在北美东北海岸的哈德逊河奥兰治堡建立的定居点[37]。该定居点是从拿骚堡搬迁而来的1614年,自亨利·哈德逊 1609 年航行以来,荷兰人每年都派船前往哈德逊河进行毛皮贸易。[38]为了保护其在奥尔巴尼不稳定的地位免受附近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侵扰,该公司于 1625 年在哈德逊河河口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的设防城镇,鼓励人们在长岛和新泽西州周边地区定居[39]。但是,由于西印度公司最终无法垄断皮草贸易,非法皮草私人交易无法禁止,因此新尼德兰的定居点变得无利可图[40]。1655 年,荷兰总督彼得·史岱文森 (Pieter Stuyvesant) 派遣船只和士兵前往特拉华河附近的新瑞典殖民地,该殖民地被强行并入新尼德兰。[41]
亚洲
控制马六甲海峡
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领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导致了葡萄牙帝国的衰败,其他新与势力得益,比如英国借机夺走霍尔木兹岛,但荷兰帝国是主要受益者。荷兰东印度公司立即开始掠夺当时葡萄牙帝国的一连串沿海堡垒,由于这些定居点相当孤立,因此受到攻击则很难加固,并且很容易被一个接一个地摧毁[43]。1605年荷兰成功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安汶岛,次年进攻马六甲(现今马来西亚)双方争持不下,最终荷兰未能夺下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基地[44]。荷兰其后荷兰继续在东印度群岛扩展实力,1619年荷属东印度总督顾恩成功征服雅加达,并以荷兰祖先巴达维亚人的名字,把雅加达改名为巴达维亚(Batavia),后来成为荷属东印度群岛的首都。 与此同时,荷兰人继续将葡萄牙的势力赶出他们在亚洲的基地,1641年爆发马六甲战役,成功建立荷属麻六甲。1656征服科伦坡、1658年锡兰,1662年纳加帕蒂南以及1662年科契[45]。
垄断与日本的贸易权
葡萄牙帝国当时国在东方的首都果阿也遭受荷兰人的进攻,分别在1603年和1610年双方爆发战争,但荷兰均未取得成功。葡萄牙当时垄断了利润丰厚的中日贸易,并在中国澳门建立了根据地。荷兰希望打破垄断,于是分别四次进攻澳门但均被葡萄牙阻挡下来。不过,由于葡萄牙人在当时的日本大肆散布天主教,造成改信天主教的日本人与其他当地人出现文化冲突的案例日增,日本幕府开始怀疑葡萄牙人意图,认为葡萄牙人是想利用宗教改信来推翻幕府。于是在1639年,日本幕府驱逐葡萄牙人,并宣布锁国政策,于是从1639年到1854 年的215年间,荷兰是唯一获准在日本经营的欧洲强国。但是由于葡萄牙的前车之鉴,荷兰的贸易商人被限制在平户,然后从1641年起在出岛[46]。
其他
荷兰于1638年殖民了毛里求斯,他们以拿骚的莫里斯亲王的名字命名荷兰人,不过几十年后荷兰人发现气候恶劣并放弃了该岛。荷兰人在台湾南部建立了殖民地,该岛当时主要由葡萄牙商人控制,被称为福尔摩沙。1642年,荷兰人用武力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了台湾北部。荷兰人试图使用武力使明朝中国开放与荷兰贸易,但中国在1623年至1624年的澎湖列岛战争中击败了荷兰人,迫使东印度公司放弃澎湖前往台湾。 1633年,中国人在料罗湾海战中再次击败荷兰人。[47][48][49]
1646年,荷兰人试图夺取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地, 尽管荷兰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但当他们试图占领马尼拉时,在马尼拉海军战役中被击败。 这次失败后,他们放弃了夺取马尼拉和菲律宾的努力。[50]
1602 年至 1796 年间,东印度公司派遣近百万欧洲人到亚洲从事贸易,大多数人死于疾病或后来返回欧洲[51],不过其中一些人将印度群岛作为他们的新家, 荷兰人和当地居民之间的互动主要发生在斯里兰卡和现代印度尼西亚群岛。 几个世纪以来,那里发展了一个相对较大的讲荷兰语的混合荷兰人和印度尼西亚血统的人口,被称为 Indos 或荷兰裔印度尼西亚人。[52]
非洲
1637年,荷兰从巴西出发,向发起了一次成功的远征,夺取了葡萄牙的埃尔米纳奴隶站[53],并于1641年成功夺取了葡萄牙在安哥拉的定居点[54]。1642年,荷兰人占领了葡萄牙在非洲的Axim[36]。在海牙条约 (1661)签署后,荷兰把在非洲的葡萄牙原属地也归还了给葡萄牙。[33]
1652年,荷兰在非洲南部海岸的好望角建立了一个殖民地,作为在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航线的重要基地[27]。由于地点的重要性,开普敦上来自荷兰的移民开始迅速膨胀,开普敦当局还批准了一些其他国籍的欧洲人移民,主要是德国人和法国胡格诺派教徒,另外又从荷属东印度群岛处引入数千名奴隶,以支持当地的劳动力,而这些定居在此的欧洲人成为南非布尔人的祖先。[55][56]
荷兰人其后扩大在好望角的定居点,荷兰人当时已经征服了开普敦的土著科伊桑人和桑人,并夺取了他们的传统领土。 当荷兰向东远征时,却遇上向西扩张的科萨人。荷兰为了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争端,决定和科萨酋长划定各自的控制区,并避免侵入对方的边界。 然而,荷兰定居者经常视协议进入科萨人的领土,最终引发了南部非洲最长的殖民冲突之一:科萨战争,不过这也成功令荷兰向东扩张,成为现今南非的大致版图。[57]
英国的崛起及荷兰的衰落 (1652–1795)
1651年,英格兰议会通过航海法,禁止荷兰在英格兰与其加勒比海殖民地间从事贸易获取利益,这导致第一次英荷战争,数次的英荷战争缓慢地削弱了荷兰的海军实力,使英国受益[58][59]。
1661年,明朝领将郑成功带军队进入台湾,荷兰军队抵御九个月,在来自爪哇的援军被击败后,荷兰退出并再也没有统治过台湾[60]。
1664年,由于英格兰意图占领新尼德兰(位于今北美东岸),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后签订布列达条约(Treaty of Breda),新尼德兰割让给英格兰,换取英格兰承认尼德兰取得苏里南,后者原为英格兰殖民地,后被荷兰控制。虽然在1673年第三次英荷战争期间,荷兰又试图夺取新尼德兰,新尼德兰在几年后重归英格兰,这永久结束了荷兰在北美洲的殖民统治,然而荷兰留下大量荷兰人社区于北美,在英国的统治下,他们保有自身的语言、教堂、习俗直到十八世纪中。在南美洲,1658年,荷兰从法国手中取得cayenne(今法属圭亚那),并击退法国一年后重新取得此地的尝试,然而在1664此地复由法国统治,因为被认为其是无利可图的,然而,它在1676年再度被荷兰夺取,而于一年后再度还给法国。1688年光荣革命,使荷兰共和国世袭执政奥兰治的威廉继承为英国国王 ,结束了荷兰与英国八年敌对状态,然而荷兰与法国的敌对仍然持续。[61][33]
在美国革命期间,英国与荷兰宣战,第四次英荷战争爆发,在战争中英国夺取了荷兰的殖民地锡兰,战争结束后签订巴黎和约(1783),锡兰还给荷兰,纳加帕蒂南割让给英国。[33]
拿破仑时代 (1795–1815)
1795年,拿破仑带领下的法国占领了荷兰共和国,将荷兰改名为巴达维亚共和国,成为法国的卫星国。之后与法国持续作战中英国迅速占领了荷兰在亚洲、南非、加勒比海的殖民地。在1802年英国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后,先被英国占领的开普殖民地与荷属西印度群岛被还给荷兰,然而锡兰没有还给荷兰,其成为英国属地。在1803年英国与法国间敌意重新上升后,英国重新夺取了开普殖民地,英国也在1811年入侵并占领了爪哇岛。[33]
1806年,巴达维亚共和国解体,凡尔赛条约重新划分了欧洲各国的边界,独立的荷兰与英国签署了 1814 年英荷条约,英国把除了荷属开普殖民地、荷属锡兰和荷属圭亚那外,所有殖民地都归还给了荷兰。[33]
后拿破仑时代 (1815–1945)
当初荷兰共和国成立时,低地国只有北方七省成功独立,南方十省仍由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统治,此时原北方七省组成的联省共和国与南方十省重新组成了一个君主立宪政体尼德兰联合王国。然而这个联合只持续了十五年,1830年,王国的南半部发生革命,使南方十省独立为新的国家比利时。
破产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800年1月1日被清算,荷兰政府接收了公司所有的殖民地。[62]英荷在东南亚的竞争及新加坡港口问题使到双方关系恶化,1819年新加坡被柔佛苏丹割让给英国东印度公司,但荷兰宣称柔佛苏丹在更早之前便承诺让荷兰统治该地区,然而此时新加坡已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英国不可能放弃新加坡将其还给荷兰。最终新加坡归属的争议在1824年英荷条约得到解决,条约中荷兰割让马来西亚与其在印度的据点给英国,作为回报英国将明古连(Bencoolen)还给荷兰并承诺不与新加坡海峡以南的当地统治者签订任何条约。 因此,东南亚群岛被分为两个势力范围:英国势力范围位于马来半岛,荷兰势力范围位于东印度群岛。[63]
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历史中,荷兰对他们的殖民地的控制往往很脆弱。然而至十九世纪,荷兰开始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直到二十世纪初荷兰才完全控制了现在的印尼。尽管爪哇岛很早便受荷兰统治并持续了三百五十年,但在时候印尼后多区域,包含亚齐特区、峇厘岛、婆罗洲犹处于独立状态[64]。
1871年,所有荷兰在荷兰黄金海岸(今加纳)的属地皆割让给英国。
荷兰西印度公司于1791年解散,公司的殖民地苏里南与荷属加勒比海群岛由荷兰政府接管。[65]加勒比海殖民地的经济奠基于走私货物与贩卖奴隶至西属美洲,但自从奴隶贸易于1814年终止而中南美国家纷纷脱离西班牙独立后,加勒比海殖民地的利润迅速衰退,加勒比海荷兰商人集体迁移至美国与拉丁美洲,只留下少数低收入仰赖荷兰政府补助金的人口。库拉索与其附属岛屿与苏里南在1828-1845年整合。1863年,荷兰殖民地废除奴隶制度,晚于英国与法国,虽然此时殖民地只剩6500名奴隶。在苏里南,奴隶持有者要求政府给予释放奴隶的补偿金。在废除奴隶制度后,1890至1939年间,中国移民与爪哇移民作为契约劳工被引进殖民地。[66][67]
殖民帝国崩溃及去殖民化(1942-1975)
印度尼西亚
1942年,日本入侵荷属东印度[68],爪哇荷兰殖民地政府在日本攻击两个月后投降[69],印度尼西亚人欢迎日本人的到来,将其视为解放者,日本的占领很大程度改变了殖民地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将之替换成日本的管理方式。在二战前,荷兰政府可以轻松的压制印度尼西亚殖民地弱小的民族运动,然而日本的占领却很大程度的鼓舞并促成印尼独立。[70]
印尼共产党在1914年由荷兰共产党员马林成立,其于在荷兰工人与士兵间也深受欢迎,印尼共产党与当地伊斯兰联盟策略性结盟于1917年直到印尼独立,他们在二战时印尼对日本占领的反抗扮演重要角色。日本支持印尼民族主义,印尼民族主义的领导者得到晋升。日本占领时期,荷兰公民被拘禁,导致大量空缺出的政府机构职位改由印尼人担任,虽然最高层的位置仍由日本人担任。[70]
1945年八月,日本投降两天后,民族主义运动领导者苏卡诺(Soekarno)与穆罕默德·哈达(Mohammad Hatta)宣布印尼独立,荷兰最后重新控制了大部分殖民地,但游击队的抵抗仍持续进行,印尼人和国际间多数都支持独立。1949年12月,荷兰正式承认印尼独立,在1949年签订的条约中,西新几内亚仍归荷兰所有。印尼政府要求西新几内亚的主权。由于美国施压,透过1962年的纽约条约,荷兰将西新几内亚交与印尼。[70]
苏里南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
1954年,荷兰通过《荷兰王国宪章》,荷兰本土、苏里南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当时包括阿鲁巴岛)组成一个复合国家,苏里南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被授予自治权,但国防、外交和公民身份等某些事务由荷兰负责。1969年,库拉索岛爆发起义(1969 Curaçao uprising),当地的反殖民运动、种族主义问、经济衰退及左翼思想蔓延等等问题,最终在1969年爆发大型骚乱,荷兰海军陆战队被派去平息骚乱。起义在王国里最后数个殖民地中引发起反殖民的思想及库拉索文学的复兴,苏里南及阿鲁巴岛希望独立,荷兰于是在1975年允许苏里南独立,六万居住于殖民地的荷兰人返回荷兰。荷属安的列斯群岛领导人因担心经济影响而反对独立,激起了阿鲁巴岛的反抗,最终于1986年脱离荷属安的列斯群岛,成为隶属于荷兰王国的自治国,意图自己走向独立。但是,在1994年时阿鲁巴岛因各种问题最于放弃独立,于是继续留在荷兰王国。 2010年,荷属安的列斯解体,分裂成库拉索和荷属圣马丁两个自治国,另外有三个岛屿-博奈尔、圣尤斯特歇斯与萨巴,倾向与荷兰本土维持密切关系,因此成立类似荷兰本土市镇等级的特殊行政区来管辖。[71]
帝国遗产
自雅各布·哈夫纳 (Jacob Haafner) 1807年批评帝国主义论文后,一般来说,荷兰人不再庆祝他们的帝国历史[72]。随后,殖民历史并没有在荷兰教科书中占据显著位置。 这种对他们帝国历史的看法最近才开始转变。[73][74]
荷兰后裔
在一些荷兰殖民地,有荷兰血统的主要族群是移民荷兰定居者的后裔。 在南非,布尔人和开普荷兰人统称为南非白人。 斯里兰卡的伯格人和印度尼西亚的印度人以及苏里南的克里奥尔人是荷兰血统的混血儿。
在美国,有过三位荷兰血统的美国总统:第一位非英国血统且第一语言是荷兰语的总统马丁范布伦,第 26 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第 32 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连任四届(1933 年至 1945 年),是唯一任期超过两届的美国总统。
荷兰语
荷兰语在东南亚的使用
荷兰语在南亚的使用
荷兰语在美洲的使用
荷兰语在非洲的使用
地名
建筑风格
基础设施
参见
参考文献
Sources
- Ammon, Ulrich. Sociolinguistics. 2005.
- Baker, Colin. Encyclopedia of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 Booij, G.E. The Phonology of Dutch. 1995.
- Boxer, C.R. The Dutch Seaborne Empire 1600–1800. Hutchinson. 1965.
- Boxer, C.R. The Portuguese Seaborne Empire 1415–1825. Hutchinson. 1969.
- Davies, K.G. The North Atlantic World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74.
- McEvedy, Colin. The Penguin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North America. Viking. 1988.
- McEvedy, Colin. The Penguin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Pacific. Penguin. 1998.
- Ostler, Nicholas. Empires of the Word: A Language History of the World. Harper Collins. 2005.
- Rogozinski, Jan.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aribbean. Plume. 2000.
- SarDesai, D.R. Southeast Asia: Past and Present. Westview. 1997.
- Scammel, G.V. The First Imperial Age: European Overseas Expansion c. 1400–1715. Routledge. 1989.
- Sneddon, James. The Indonesian Language: Its History and Role in Modern Society. UNSW Press. 2003.
- Shipp, Steve. Macau, Chin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Portuguese Colony's Transition to Chinese Rule. McFarland. 1997.
- Taylor, Alan. American Colonies: The Settling of North America. Penguin. 2001.
- Vickers, Adrian.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521-54262-6.
- ^ 1.0 1.1 Israel, Jonathan. Empires and Entrepots: Dutch, the Spanish Monarchy and the Jews, 1585–1713. London: Hambledon Press. 2003: x–xii. ISBN 978-1852850227.
- ^ Ward, Kerry. Networks of Empire: Forced Migration in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322–342. ISBN 978-0-521-88586-7.
- ^ Boxer (1969), p.120.
- ^ Ward, Kerry. Networks of Empire: Forced Migration in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322–342. ISBN 978-0-521-88586-7.
- ^ Hunt, John. Campbell, Heather-Ann , 编. Dutch South Africa: Early Settlers at the Cape, 1652–1708.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5: 2–13. ISBN 978-1904744955.
- ^ Hsin-Hui, Chiu. The Colonial 'civilizing Process' in Dutch Formosa: 1624–1662. Leiden: Tuta Sub Aegide Pallas. 2008: 3–8. ISBN 978-9004165076.
- ^ Fisher, Ann Richmond. Explorers of the New World Time Line. Dayton, Ohio: Teaching & Learning Company. 2007: 53–59. ISBN 978-1429113175.
- ^ Junie T. Tong. Finance and Society in 21st Century China: Chinese Culture Versus Western Markets. CRC Press. 2016: 151. ISBN 978-1-317-13522-7.
- ^ John L. Esposito (编). The Islamic World: Past and Present. 1: Abba - Hi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74 [2023-01-14]. ISBN 978-0-19-5165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6).
- ^ Nanda, J. N (2005). Bengal: the unique state. Concept Publishing Company. p. 10. 2005. ISBN 978-81-8069-149-2.
Bengal [...] was rich in the production and export of grain, salt, fruit, maize, liquors and wines, precious metals and ornaments besides the output of its handlooms in silk and cotton. Europe referred to Bengal as the richest country to trade with.
- ^ Om Prakash, "Empire, Mughal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18 November 2022.", History of World Trade Since 1450, edited by John J. McCusker, vol. 1,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6, pp. 237–240, World History in Context. Retrieved 3 August 2017
- ^ Indrajit Ray. Bengal Industries and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57–1857). Routledge. 2011: 57, 90, 174 [2023-01-14]. ISBN 978-1-136-825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6).
- ^ Hobkirk, Michael. Land, Sea or Air?: Military Priorities- Historical Choices. Basingstoke: Palgrave-Macmillan. 1992: 77–80. ISBN 978-0312074937.
- ^ Dalio, Ray. "The Big Cycles of the Dutch and British Empires and Their Currenci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1 October 2020., LinkedIn, 21 May 2020
- ^ Jones, Guno. Essed, Philomena; Hoving, Isabel , 编. Dutch Racism. Amsterdam: Rodopi B.V. 2014: 315–316. ISBN 978-9042037588.
- ^ 16.0 16.1 Victimario Histórico Militar.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8).
- ^ 17.0 17.1 17.2 Scammel (1989), p.20.
- ^ 18.0 18.1 Vidal, Prudencio. (1888)
- ^ Boxer (1965), p.6.
- ^ Boxer (1965), p.19.
- ^ Taylor (2001), p. 248.
- ^ 22.0 22.1 Boxer (1965), p.20.
- ^ Boxer (1965), p.22.
- ^ Boxer (1965), p.23.
- ^ Boxer (1965), p.24.
- ^ Rogozinski (2000), p.62.
- ^ 27.0 27.1 Taylor (2001), p.250.
- ^ 28.0 28.1 Taylor (2001), p.62.
- ^ Reproduced from Boxer (1965), p.101.
- ^ Taylor (2001), p.63.
- ^ Rogozinski (2000), p.62.
- ^ Netherlands - Dutch civilization in the Golden Age (1609–1713)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6) (英语).
-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Irvine Israel, Jonathan. The Dutch Republic: Its Rise, Greatness and Fall, 1477-1806. Clarendon Press. 1998. ISBN 9780198207344.
- ^ Facsimile of manuscript regarding the surrender of Dutch Brazil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15 July 2010.:Cort, Bondigh ende Waerachtigh Verhael Wan't schandelyck over-geven ende verlaten vande voorname Conquesten van Brasil...;
- ^ Boxer (1965), p.26
- ^ 36.0 36.1 Taylor (2001), p.65.
- ^ Davies (1974), p.89.
- ^ Taylor (2001), p.251.
- ^ Taylor (2001), p.252.
- ^ Taylor (2001), p.253.
- ^ Taylor (2001), p.255.
- ^ Boxer (1969), p.24.
- ^ Boxer (1969), p.23.
- ^ Boxer (1965), p.189.
- ^ Boxer (1969), p.24.
- ^ Shipp, p.22.
- ^ Blussé, Leonard. Pioneers or cattle for the slaughterhouse? A rejoinder to A.R.T. Kemasang. Bijdragen tot de Taal-, Land- en Volkenkunde. 1 January 1989, 145 (2): 357. S2CID 57527820. doi:10.1163/22134379-90003260.
- ^ Cook 2007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3 November 2022., p. 362.
- ^ Li (李) 2006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3 November 2022., p. 122.
- ^ According to Vidal, Sebastian Lopez was a Portuguese (Vidal, Prudencio, 1888)
- ^ Nomination VOC archives for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 [23 Nov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November 2014).
- ^ dutchmalaysia.net. [18 Ma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August 2009).
- ^ Rogozinski (2000), p.62.
- ^ Boxer (1969), p.112.
- ^ Lucas, Gavin. An Archaeology of Colonial Identity: Power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the Dwars Valley, South Africa.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ers. 2004: 29–33. ISBN 978-0306485381.
- ^ Entry: Cape Colony.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olume 4 Part 2: Brain to Casting.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1933. James Louis Garvin, editor.
- ^ Stapleton, Thomas. A Military History of South Africa: From the Dutch-Khoi Wars to the End of Apartheid. Santa Barbara: ABC-CLIO, LLC. 2010: 4–7. ISBN 978-0313365898.
- ^ McEvedy (1988), p.46.
- ^ Taylor (2001), p.259
- ^ Coyett, Frederick. Arrival and Victory of Koxinga. Campbell, William (编).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bliography of the island. London: Kegan Paul. 1903: 412–459 [First published 1675 in 't verwaerloosde Formosa]. ISBN 9789576380839. LCCN 04007338.
- ^ Taylor (2001), p.260
- ^ Ricklefs, M.C.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Since c.1300, 2nd Edition. London: MacMillan. 1991: 110. ISBN 0-333-57689-6.
- ^ SarDesai, pp.92–93.
- ^ Witton, Patrick. Indonesia. Melbourne: Lonely Planet. 2003: 23–25. ISBN 1-74059-154-2.; Schwarz, A. A Nation in Waiting: Indonesia in the 1990s. Westview Press. 1994: 3–4. ISBN 1-86373-635-2.
- ^ Rogozinski (1999), pp.213
- ^ オリックス銀行・カードローンの申し込み方. [18 Ma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November 2014).
- ^ Javanese in Suriname strive to preserve origin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7 April 2008.
- ^ L., Klemen, 1999–2000, The Netherlands East Indies 1941–42, "Forgotten Campaign: The Dutch East Indies Campaign 1941–1942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6 July 2011. however Mainland itself have been occupied by Nazi Germany in 1940 The Dutch East Indies Campaign 1941-1942. [May 16,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6, 2011).".
- ^ Ricklefs (1991), p. 195. Vickers (2005), pp.85, 85.
- ^ 70.0 70.1 70.2 Vickers (2005), page 85
- ^ Rogozinski, pp.296–7
- ^ Haafner, Jacob. Onderzoek naar het nut der zendelingen en zendeling-genootschappen. Verhandelingen, raakende den natuurlyken en geopenbaarden godsdienst, Volume 22. Universiteitsbibliotheek Utrecht, Haarlem: Enschedé, Johannes and Jan van Walré. 1807 [15 January 2020] (荷兰语).
- ^ A 2011 series of critical analysis featured in Inside Indonesia, the English-language media forum of the Indonesian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Program.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30 June 2011.
- ^ van Leeuwen, Lizzy. Postcolonial neglect in Holland, Colonial and anticolonial sentiments lead Dutch scholars to ignore and marginalize Indies postcolonial history.. 2011 article series called 'Being Indo' featured in Inside Indonesia. Inside Indonesia, the English-language media forum of the Indonesian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Program. [15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March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