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Hsiaooo/姜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姜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姜晦,汉族人,字本孙,曾任高陵县令御史中丞、太常少卿、海州刺史,重要事迹有革除弊政和提倡旧例。姜晦担任官员时体察民情并且善于理财,曾经组织百姓参与“治水修渠”,与农人共同养田肥地。

目次

·       1生平

·       2经历

o   2.1高陵县令

o   2.2革除弊政

o   2.3提倡旧例

·       3.参考资料

生平

姜晦出生于秦州上邽。而他的家庭生活十分困苦,但是姜晦不畏惧环境背景的束缚,他反而更努力学习成长茁壮,为了荣耀家乡荣耀自我。

姜晦在年轻时也曾担任蒲州参军,并且多次升迁至高陵县令[1],他治政的声誉极高,后期更升任到长安令,平民百姓们都非常敬畏及信服于他。姜晦更曾担任御史中丞[2]、吏部侍郎,并且主选公正。但后期因为皎罪贬徙,最后卒于海州刺史[3]任上。卒后陪葬昭陵。另外,姜晦当时所处的年代是唐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非常的混乱,经济衰退严重,藩镇割据猖獗,人民苦不堪言。但姜晦不与世人同流合污,他为官政绩良好,以正直不阿,十分廉洁的态度问政。另外唐朝时姜晦官拜吏部侍郎,他眼不认字,手不会书,把他执掌的铨选之任弄得一塌糊涂,甚至连高低优劣都不分。因而选人们将此夸张行径编成歌谣咏道:“今年选数恰相当,都因座主无文章,案(桌几)后一腔(宰杀后的猪羊一只叫一腔)冻猪肉,所以名为姜侍郎[6]


姜晦
本孙
出生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
逝世昭陵
民族汉族
头衔高陵县令、御史中丞、太常少卿、海州刺史
父母姜柔远
亲属姜皎的弟弟

经历

2.1高陵县令

姜晦担任县令和吏部侍郎时,勤俭节约,严格执法,对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的地方官吏坚决绳之以法。而姜晦担任高陵县令时有几件冤案,受害者长期得不到公道,姜晦到任后,亲自参与调查,很快成功处理了大部分的冤案,释放了蒙冤受屈的百姓。而当他任吏部侍郎时,有的官员结党专权,规定百姓奏事,必须先报宰相,然后才能上奏皇帝。对此姜晦深感不齿,并严厉痛斥这种“弄权误国”的行径,指出这种做法会使皇上逐渐孤立,后患无穷,是弊大于利。


2.2革除弊政[5]

唐代后期时国家缺少马匹,姜晦请求下诏书在六胡州买马,皇帝下诏同意并授任他担任黄门侍郎,但姜晦辞让没有接受,改任到兵部。姜晦处世精明,有人私下相互请托推诿,罪证每每能被他抓到,人们都以为神明。兵部满一年后,转任吏部侍郎。前任掌管考核的官员在官署四周围上荆棘,即便用这个办法来隔绝内外,还是不能禁止状况的发生。一直要等到姜晦上任,才能全部除掉。后期姜晦革除旧制以示宽简,朝廷议论恐怕定遭失败,不久贪赃贿赂之门被阻塞,而流品有序,众人臣服。


2.3提倡旧例

开元初年以前,御史从不拜见宰相与受命带御史出使四方的人,在殿堂上见面行拱手礼。直到姜晦被提升为御史中丞后才又再度遵循旧礼,姜晦对御史说:“不按照旧例,将上奏罢免公等。因此御史台威仪又振兴。改任太常少卿[4]


  

参考资料

[1]《新唐书-卷九十一》:晦,起家蒲州参军,累为高陵令,治有声,迁长安令,人畏爱之。

[2] 《新唐书·韦安石传》: 姜皎的弟弟姜晦任御史中丞

[3]《新唐书-卷九十一》:皎被放,晦亦左除宗正卿。贬春州司马,徙海州  刺史,卒。

[4]《新唐书-卷九十一》:开元初,擢御史中丞。先是,永徽、显庆时,御史不拜宰相,衔命使四方者,廷中揖见,后稍屈下。至晦,独徇旧体,谓御史曰:"不如故事,且奏谴公等。"由是台仪复振。转太常少卿。

[5]《新唐书-卷九十一》:时国马乏,晦请以诏书市马六胡州,率得马三千,署游击将军,诏可。闲厩乃稍备。除黄门侍郎,辞不拜,改兵部。满岁,为吏部侍郎,主选。曹史尝请托为奸,前领选者周棘扈藩,检窒内外,犹不禁。至晦,悉除之,示无防限,然处事精明,私相属诿,罪辄得,皆以为神。始,晦革旧示简,廷议恐必败,既而赃赇路塞,而流品有序,众乃伏。

[6]《朝野佥载》  : 唐姜晦为吏部侍郎,眼不识字,手不解书,滥掌铨衡,曾无分别。选人歌曰:“今年选数恰相当,都由座主无文章。案后一腔冻猪肉,所以名为姜侍郎。